第三节 海水“晒盐”
(第3课时)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将它们分离开的是( )
A.酒精和水 B.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C.氯化钠和硝酸钾 D.铁粉和铜粉
2.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下列仪器用到的次数最多的是( )
A.漏斗 B.烧杯 C.玻璃棒 D.酒精灯
3.能证明澄清透明的矿泉水是混合物的实验是( )
A.取一滴矿泉水在显微镜下观察 B.在矿泉水中加石蕊试液
C.仔细品尝矿泉水的味道 D.取1—2滴矿泉水在玻璃片上蒸发
4.下列是关于“粗盐提纯”实验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为加快过滤速度,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过滤器内的液体
B.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
C.蒸发滤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用酒精灯持续加热直到蒸干为止
D.等实验完毕,直接用手拿下蒸发皿
5.有关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
A.溶解前用玻璃棒研磨大颗粒粗盐
B.过滤时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C.加热蒸发时要不断搅拌直至水分全部蒸干
D.实验结束随即用手将蒸发皿从三脚架上取下
6.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1)过滤;(2)加过量的NaOH溶液;(3)加适量HCl;(4)加过量的Na2CO3溶液;(5)加过量的BaCl2溶液.
A.(2)(3)(4)(5)(1) B.(4)(1)(2)(5)(3)
C.(2)(5)(4)(1)(3) D.(5)(2)(4)(3)(1)
7.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B.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⑤
C.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D.乙实验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ρ水=1g/cm3)
二、解答题
8.蒸发时:
⑴用_____________不断搅拌。
⑵当有_______晶体出现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剩余的水份(不能完全蒸干)
⑶热的蒸发皿就用___________取下,并放在___________上。
9. 用海水制得的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一般步骤是:溶解、过滤、______、计算产率;
(2)若要去除粗盐中可溶性的杂质氯化镁和氯化钙,可以依次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两种溶液,写出其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其目的是______,最后通过蒸发结晶得到较为纯净的氯化钠.
10. 请根据已有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会有白斑;晾干的咸菜表面有一层盐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内蒙古地区的某些盐湖中,溶有较多的食盐和纯碱(碳酸 钠)。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冬天捞碱(即碳酸钠晶体)、夏天晒盐(食盐晶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升温与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看到的现象有哪些相似,又有何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A、酒精和水互溶,所以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不会把它们分离,故A错;
B、氯化钾能溶于水,而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所以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会把它们分离,故B正确;
C、氯化钠和硝酸钾均能溶于水,所以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不会把它们分离,故C错;
D、铁粉和铜粉都不溶于水,所以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不会把它们分离,故D错.
2.【答案】C
【解析】根据精盐提纯实验的步骤确定每步中用到的仪器:溶烧杯、玻璃棒;过滤: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蒸发: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因此用到次数最多的是玻璃棒,每步操作中都用到.
3.【答案】D
【解析】A、显微镜观察不到微观粒子的构成情况.
B、在矿泉水中加石蕊试液不能判断矿泉水的物质组成情况.
C、品尝矿泉水的味道不能判断矿泉水的物质组成情况.
D、取1-2滴矿泉水在玻璃片上蒸发,如果最后在玻璃片上留下固体物质,说明矿泉水是混合物,否则是纯净物.
4.【答案】B
【解析】A、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器中的液体,可能将滤纸弄破,使实验失败,故选项说法错误.
B、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故选项说法正确.
C、蒸发滤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大量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选项说法错误.
D、刚实验完毕后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故选项说法错误.
5.【答案】B
【解析】A、玻璃棒不能研磨大颗粒粗盐,容易使玻璃棒折断,应该用研杵,故A错误;
B、过滤时,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故B正确;
C、蒸发皿中出现多量固体时,就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晶体,故C错误;
D、实验结束时,蒸发皿的温度较高,会将手烫伤,故D错误.
6.【答案】C
【解析】Mg2+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过量的NaOH溶液可以将镁离子沉淀;SO42-用钡离子沉淀,加入(5)加过量的BaCl2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Ca2+用碳酸根离子沉淀,加入(4)加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钙离子,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然后进行(1)过滤,最后再加入HCl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所以正确的顺序为:(2)(5)(4)(1)(3),
7.【答案】D
【解析】A、甲实验各步操作中,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能够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液体飞溅,因此玻璃棒的作用不相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甲实验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过滤,即操作④,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会导致溶液质量增大,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低,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乙实验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则配制的溶液浓度为:5g/47g×
100%=10.6%,因此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二、解答题
8.【答案】玻璃棒 大量 坩埚钳 石棉网
9.【答案】1)蒸发;(2)MgCl2+2NaOH=Mg(OH)2↓+2NaCl,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解析】(1)实验室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主要是为了除去泥沙等难溶性杂质,可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计算产率等步骤.
(2)过量的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MgCl2+2NaOH=Mg(OH)2↓+2NaCl、Na2CO3+CaCl2=2NaCl+CaCO3↓.
溶液中还有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需要将它们除去才能得到较为纯净的氯化钠,过量的稀盐酸能与碳酸钠、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再蒸发除去过量的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
10.【答案】(1)汗水中含有氯化钠,随着水分的蒸发,氯化钠析出,所以看见白斑,咸菜晾干表面有一层盐霜道理与前者相同。(2)碳酸钠(即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到了冬天,有大量碳酸钠晶体析出,可从湖底捞出(即冬天捞碱)。而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即使到了冬天,也不可能大量析出,夏天温度高,有利于水分的蒸发,所以,夏天是晒盐(即利用蒸发水分而使氯化钠析出)的好时机。
(3)都可看见石灰水变浑浊。前者是因为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而析出,而后者是因为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