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知人论世
他,被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称赞为“不仅是一位反映了现实,而且还尽力对现实起作用的作家”;
他,被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评价为“是一位革命者,敢于蔑视重议院”;
他,被后人赞誉为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
他的《 》被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誉为“所有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查尔斯·狄更斯
第三单元
生命律动 人生百态
单元导读
1.联系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体察小说展现的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感受丰富多彩的文化风貌。
2.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样式,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多方面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
3.总结小说的艺术特点,提升鉴赏小说的能力,并尝试写小小说。
走进作者
Nicholas
Designer
Julian
Designer
Cameron
Designer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雾都孤儿》、《双城记》、《匹克威克传》、《老古玩店》、《艰难时世》等。
狄更斯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品评价
在我所有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是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他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主旨
情节
人物
环境
推动
烘托、塑造
塑造
展现
体现
表现
小说基本要素
学习任务
1.大卫遇到了哪些人?经历了哪些事?这一切对他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2.迅速浏览课文,结合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生经历,给文章划分层次。
①大卫遇到了 ,在他那里做了童工,这段经历会让他一辈子都觉得屈辱和不堪,给他的人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②大卫遇到了 ,这一家人给了他充分的信任,成为忘年交,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让大卫变成了一个善良、仁慈、热情的人;
③大卫遇到了来自 的 ,这使他在日后关爱孤儿,并逐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最终成为一个作家。
序幕(1-5) “我”在货行做童工
1
梳理情节
开端(6-22)初识米考伯先生
2
发展(23-44)入住米考伯先生家
3
高潮(45-52)探监米考伯先生
4
结尾(53-54)搬离米考伯先生家
5
任务探究1
人物形象
分析
(提示:找出具体语句,并进行批注,从肖像、语言、动作、侧面等描写方面分析。)
细读文本,尝试分析米考伯先生的人物形象特点
肖像描写:
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古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双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长相滑稽、穿着考究、虚荣、爱面子)
语言描写: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说到这儿,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我曾见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算计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
(言谈幽默、说话爱拿腔拿调、善良、迂腐)
(盲目乐观)
动作描写:
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只曲子。
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
(盲目乐观、能屈能伸)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滑稽可笑、爱慕虚荣、迂腐、喜好挥霍、盲目乐观的英国下层小人物的形象。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贫穷却不甘落魄,寒酸却不失体面,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后人将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为“米考伯主义”。
小结
“债多不愁,乐天知命”
答题方法:
文本例句+人物描写方法+该方法的效果及刻画的人物形象
“我”的成长变化:
初到货行
充满抵触,
感到屈辱
在货行开始工作
内心孤独, 默默忍受痛苦
工作受到肯定
渴望得到建议、鼓励、帮助和支持
米考伯先生遇到困难
同情
痛苦加深
每周六晚上
高兴,感到精神富足
搬家后
放下重压,
平淡接受生活
“我”的性格特点:
(1)“我”善良、真诚、富有同情心。对处于困境中的米考伯夫妇感到同情,愿意听米考伯太太的诉苦,愿意掏出自己的工资来帮助米考伯夫妇;乐于被米考伯太太指使去帮忙典当餐具;前去探视监狱中的米考伯先生,并租了附近的房子和他们共患难。
(2)“我”积极进取,努力坚强。做童工虽然辛苦,但是都坚持下来了,并将这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撰写成文,创造出自己想象的世界。
思考
1. 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什么?
2. 米考伯夫妇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一方面,对米考伯一家的遭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米考伯夫妇的盲目乐观、爱慕虚荣等思想态度给予善意的批评,并加以幽默的讽刺。
米考伯夫妇是“我”的房东,是“我”当童工后接触较为密切的人物。米考伯夫妇需要我,这在精神层面上带给我一定的富足。“我”与这对夫妇有着奇特而平等的友谊,共患难、共陪伴。
任务探究2
叙述角度
思考
1.小说是以第几人称展开叙述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的。
好处:①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②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③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情感也更为动人,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
叙述 人称 优点 缺点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局限于个人所见,造成叙述的主观性,且易局限于叙述的时态,不便于对广阔历史主题的叙述。
第二人称(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便于感情交流 强制性地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中,使读者觉得有点奇怪。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客观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预知和任意摆布,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地等待叙述者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利。
2.第一人称叙述虽然会在真实性、细腻度上为小说添彩,可是在叙述故事时也会局限于“我”的随见所感,造成描述的主观性,但本文却客观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是如何打破这种局限的?结合开头、结尾段进行思考。
思考
①作者写小说,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使作品增添一种童真童趣和诗意美,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②作者以回忆者的身份补充当时所不知的情形。
③加入了对现实生活场景、社会现状的客观描述,让读者在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同时,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使整个故事更加客观真实。
思考
任务探究3
环境分析
看——写了什么环境(有何特点?)
想——环境成因?(根源)
挖——塑造这样的环境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鉴赏技巧
以小组为单位,圈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相关语段,进行分析并填写以下表格。
小组合作
环境描写 所处环境 具体描写 环境作用
货行环境
米考伯家环境
监狱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社会背景(从社会背景本身)
鲁迅的《孔乙己》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
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两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年前的事,每碗要涨到十文……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么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对咸亨酒店的介绍,是为了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渲染氛围(从自然环境本身)
例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而鲁迅《药》一文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3.推动情节发展(从情节角度)
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另外如《边城》中写道:“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情窦初开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爱情而还没有着落,有孤单失落之感。这时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顾不上她,杜鹃叫个不息,泥土、草木、各种甲虫类气味,生意人的杂乱声音,更增添了翠翠内心的纷乱和孤独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里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暗示人物内心活动(从人物角度)
法国短篇小说大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景物描写。
A、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而赛岛了。
第一处环境描写是在菲利普一家怀着发财梦去旅游时,那时他们收到于勒发财的信,菲利普的二女儿也因此结了婚,一家人高兴出游,那时的海面在他们眼中美的如“绿色大理石桌面”。可见一家人的心情多么愉快。但出乎预料的是,他们在旅游的船上却遇到了破产后沦落为水手的于勒,他们一家发财的梦想破灭了,所以,他们旅游的目的地在他们眼中却成了“紫色的阴影”,不着一字,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丧的心情。
5.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从人物角度)
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清国留学生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态: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那一群扭捏作态的“清国留学生”与那美丽的樱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啊!对比之余,不能不使读者感到“清国留学生”令人作呕的丑态跃然纸上。
6.深化文章主题(从主题角度)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钱。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以小组为单位,圈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相关语段,进行分析并填写以下表格。
小组合作
环境描写 所处环境 具体描写 环境作用
货行环境
米考伯家环境
监狱环境
环境描写 所处环境 具体描写 环境作用
货行环境 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 (第2段) 体现工作环境的恶劣;烘托“我”绝望的心境;揭示英国童工制度的丑恶。
米考伯家环境 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 (第24段) 展现米考伯一家的贫穷窘境;侧面突出米考伯先生的爱慕虚荣;推动下文追债和入狱的情节发展。
监狱环境 在它附近会看到一个院子,穿过那个院子,再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一个监狱看守.....(第46段) 生锈的炉栅上,一边放着一块砖头,免得烧煤太多.....(第48段) 体现监狱环境的恶劣;侧面突出了“我”去探监的善良与真诚。
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货行、米考伯家、监狱等环境。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环境,揭示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体现了社会差异的悬殊而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环境归纳
任务探究4
主题探究
思考
结尾最后一段有何深刻含义?
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在面对生活苦难与困境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信心,能够拥有自强不息的勇气,能够怀有善良与真诚。同时,也说明了《大卫.科波菲尔》带有自传的性质,即取材于作者自身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
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独立做工的现状,并与米考伯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既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主题归纳
1.结合身边事例,你是如何看待米考伯这类人的呢?请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与思考,字数300字左右。
2.这部作品带有“自传”性质,主人公“大卫”与狄更斯本人的生平有着相似之处,请你课后查阅资料,列表对比二者的相似之处。
3.除了米考伯先生以外,小说中还有许多人物,请阅读原著,任选一人物来进行分析。字数300字左右。
作业(任选其一)
寻找线索
“我”在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并结识米考伯先生一家,从他们身上收获了丰富的人生感悟。
1
米考伯先生一家因债务入狱,后又援用债务人法,申请释放,最终渡过难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