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江城子》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江城子》 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6 11:3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目录
CONTENTS
01.
学习目标
02.
03.
04.
05.
情景默写
知识拓展
诗文赏析
预习检查
01
学习目标
了解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体会作者深婉缠绵的思想感情
掌握比较法、朗读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学习目标
02
预习检查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作者介绍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他是: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诗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作者介绍
苏东坡19岁时,与王弗(16岁)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词题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写作背景
苏轼一生先后娶过三房妻子,均姓王。他的结发之妻叫王弗,是四川眉州青神县进士王方的女儿,她年轻貌美,知书达礼,性情温和。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
苏轼是在到密州任知州时认识了王弗。他们相亲的时候,在一条幽静的小河畔约会。当时,苏轼只看到王弗的丫鬟,不见她本人。丫鬟告诉苏轼,小姐看中先生的才情,不在乎外表,又反问苏轼还见不见小姐了。苏轼忙说:“不见,不见,学生也是敬佩小姐才华的。”王弗和苏轼相处的日子里,正是苏轼年轻奋发之际,王弗总是温情地劝导苏轼:“待人处事要秉公清正,谨慎行事。”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粗疏,王弗便常常躲在屏风后面静听,如有不妥之处,立即提醒丈夫注意。王弗与苏轼共同生活了11年,治平二年(1065)五月,妻王弗卒于京师,年仅27岁。 
王弗去世后,苏轼悲痛万分,他按照父亲苏洵的安排,将妻子安葬在母亲的坟旁。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上种植了30000株松树,以寄托他的哀思。又过了10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千古豪情—苏轼与他的三个妻子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11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
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25年之后,王闰之逝世。
苏东坡痛断肝肠,在妻子死后百日,苏轼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
苏轼去世后,其弟苏辙按照兄长的意思,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这段经历成为千古传颂的爱情佳话。
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杭州钱塘人。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时。他和妻子王闰之在一个宴会上认识了王朝云。年仅12岁的王朝云因家境贫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以卖唱为生。王闰之见她聪明伶俐,便买回家给她当了丫鬟。到苏家后,苏轼和夫人开始教她读书识字,待她如亲人一般,使她甚为感激,从心里敬佩苏轼这位大文豪。朝云成人后,苏夫人将她收为丈夫的小妾。此时苏轼已经40岁了。王朝云比他小26岁。在苏轼最困难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和他共渡难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
在苏轼晚年的流放生涯中,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是他一生中最忠贞的伴侣和朋友。元丰六年(1083),王朝云为苏轼生下了一子,产后身体虚弱,被瘟疫夺去了生命,年仅34岁。
  朝云去逝后,苏轼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将她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撰写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朝云墓如今已成为当地万人参拜的名胜古迹。
03
诗文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全文翻译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赏析
  长久郁结于心悲叹,在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
词一开始即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十年时间,不论长短,都是有限的,但谁都明白,生者与死者是永远不能会面的。这里“生死”两字,道出两个世界,用得十分沉痛。使其后的“两茫茫”不仅有了“全无所知”之感,而且有了“永无所知”之感。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已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这十年间,诗人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看似矛盾的心态,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思念。
赏析
赏析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赏析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三个长短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颓之中。
“ 尘满面”,从字面来说就是灰尘布满脸面,当然是不可能真的了,苏轼不可能满脸的灰尘,所以这里的“尘”是形象的表达,可以引申为岁月留下的沧桑痕迹,仕途奔波带来的疲倦和失意。
“鬓如霜”,古人一般用霜和雪来比喻鬓发。一是取其表面的颜色相同之外,二是霜雪和鬓发带给人感觉都是凄凉伤感有关。
赏析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尘满面,鬓如霜,分明是一个老者的形象。
“应不识”可以看出苏轼此时心里的矛盾,一方面不相信自己老了以致不愿意妻子认识自己,一方面又隐隐地希望妻子能够认出自己。
这个本就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赏析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五句,才开始入题 “记梦”。
“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思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
“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
赏析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三句自然是梦醒之后的感慨了。
“年年生死两断肠”正和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首尾呼应,而且“短松冈”又呼应“孤坟”。首尾浑然一体,情感一以贯之。
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本词的悲伤基调。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词人自己。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思考
【思考1】这首词为“记梦,在词中回忆梦境的句子是那几句
【思考2】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千里)孤坟、(明)月、(短)松冈→ 阴冷凄凉→ 深挚思念、孤寂哀伤
【思考3】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 可以分为几层
全词以梦为线索分为三层:
上片:梦前思念——相思成苦(此情无计消除)
下片前五句:梦中相逢——因思成梦(此时无声胜有声)
结尾三句:梦醒悲凉——无限怀念(此恨绵绵无绝期)
思考
【考4】这首词将现实梦境一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纱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思考5】试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这首词的抒情方式。
全词除记梦的几句外,都是直抒胸臆,诉悲怀,写的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主旨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
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基调。
04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象,
“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2.想象和回忆。《虞关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之境。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虚实相生”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1、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如:
谢材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造随流水,怕有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2、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如: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
05
情景默写
1.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词人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3.“__________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__________,__________。”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
4.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
5.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
谢 谢 观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