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本色
——《变色龙》《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
群文主题阅读课
课型
群文阅读
群文议题
变色·本色
群文篇目
《变色龙》《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以“例-析-联-议”建模,深度解读小说主题。
2.通过比较阅读,探究人物之变的内因与外因
3.感悟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要有自己内心的坚守,不忘初心。
教学重难点
1.探究“例-析-联-议”群文重构路径在小说主题阅读课中应用,学习表现人物变化方法。
2.探究人物之变的内因与外因,
前置学习
用1课时学生通读3篇文章,完成字词积累,了解小说时代背景,对疑难点在课本中做好批注
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法 小组讨论法 主问题引导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立意
1.凯勒·帕帕森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中认为,在各行各业,成功的秘诀就是要简化,要从小处着手。要用最大的努力,专注做最重要的事情,然后把事情做到极致(这也就是二八定律也叫关键少数法则)。这一定律对教师而言,就意味着“每节课只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一件事情”,要比漫天撒网会高效的多。
2.本节课,我选择的是“局部立意式研读”思路,片段取材,广泛勾连,同类整合,突破一点。王君老师有言:群文课,讲究“大”“小”的配合。“大”是取材的视野,”小”则是立意的聚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甚至是半瓢饮,乃是此类课的操作关键。
鉴于以上两点,设计了本节《变色·本色》的群文主题阅读课,通过对小说中三组人物在遇到了“突发事件”后,展现的神态、性情,探究其诱因与本质,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及周遭变故时,我们该如选择,又该如何去做。同时也明确 :变,是为了适应环境;不变,是内心的考量,是初心的坚守。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我们今天进行的是《变色龙》《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这三篇文章的群文阅读课,请同学们思考:这三篇文章组合在一起,议题可能是什么呢?
答案预设:体裁相同,都是小说;小说中人物都经历了“人生之变”;主题相似……
【设计意图】通过议题探究,聚焦群文阅读主题——情绪态度之变。
研读《变色龙》,探究奥楚蔑洛夫之“变”与“不变”
析题:
变色龙,它的特点是皮肤能够随着环境的颜色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从而达到隐藏自己的目的,那么课文内容与变色龙有怎样的联系呢?
答案预设:在文中的“变色”即是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时多次改变态度和处理方法。
探究奥楚蔑洛夫之“变”
(1)针对狗主人的变化,奥楚蔑洛夫变了几次色?我们找找看,每一次变色,小狗和被咬者的命运又如何?完成下表:
对小猎狗 对赫留金
不知狗的主人是谁 野畜生、疯狗、 把它弄死好了 肯定赫是被狗咬了
有人说好象是将军家的狗 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钉子弄破的,鬼东西
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 下贱胚子 受了害,决不能不管
巡警说也许是将军家的狗 名贵的狗,娇贵的 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 手指头伸出来!怪你不好
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 野狗, 弄死算了
厨师说是将军哥哥家的狗 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 我早晚要收拾你
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时,他的态度是随着什么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出现呢?
答案预设:狗主人
思考奥楚蔑洛夫之“不变”
答案预设:本性不变,即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第一模块,在教师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对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的探究,初步感知人物之“变”与“不变”。)
三、学生小组研读《范进中举》,探究人物之“变”与“不变”
探究项目预设:胡屠户&范进
1.胡屠户对范进之“变”
中举前 中举后
称呼变 现世宝、癞蛤蟆…… 贤婿老爷
态度变 骂语(尖嘴猴腮……) 赞语(才学高、品貌好……)
行为变 横批衣服,腆着肚子 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贺礼变 一副猪大肠,一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范进对胡屠户之“变”
中举前 中举后
称呼变 岳父见教的是 方才费老爹的心
态度变 唯唯连声 叫胡屠户进来
3.众邻居及张乡绅之“变”
中举前 中举后
众邻居 漠不关心 热心帮忙
张乡绅 不屑一顾 竭力拉拢
4.思考:在范进等人身上,不变的又是什么呢?
答案预设:对功名富贵的追求,对权势的巴结逢迎
四、学生自主研读《我的叔叔于勒》,探究人物之“变”与“不变”
1.探究菲利普夫妇之“变”
本文情感态度变化主要集中体现在菲利普夫妇身上,具体表现为: 厌弃于勒(送往美洲)——赞美盼望于勒(每周盛装到海边迎接)——躲于勒(一家“逃离”哲尔赛岛)
于勒状况 称呼 态度
行为不正、糟蹋钱 坏蛋、流氓、无赖 厌恶
赚了点钱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急切盼望
再次窘迫、 狼狈不堪 小子、家伙 贼、讨饭的、流氓 希望破灭、失望 躲避
思考:在菲利普夫妇身上,不变的又是什么呢?
答案预设:对自身利益的极大维护。
【设计意图】
以上三个环节由教师主问题引导,到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进而自主探究,逐步培养学生在合作基础上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对三篇小说中人物在“突发事件”前后神态性情之变的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为下一模块——探究诱因及本质奠基。
这也是本节群文阅读课的“例”部分——截取小说情节中有关联的片段,进行勾连与整合。
合作探究:奥楚蔑洛夫、范进及周遭人物、菲利普夫妇情感态度发生变化的深层原因
答案预设:
1.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时,他的态度是随着狗主人的变化而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出现呢?
【链接资料】《变色龙》写于1884年,当时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的最反动时期。新上台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采取反动的高压政策,加强了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实施了警察监督制,整个俄罗斯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
契诃夫的 《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短篇小说,就是当时揭露警察宪兵制度的优秀作品,契诃夫在这些著名的作品中,创造了奥楚蔑洛夫、别里科夫等官僚国家代表人物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沙俄社会最典型的现象,具有时代的特征。
2.范进及周围人等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明清的科举制度,统治者用它选拔人,也在控制人——它以出路的形式,将读书人囿限其中,让他们为之疯狂,为之辛苦,为之坚守,将一生的青春、才华、热情全部交付其中;它又以权势之名将所有的人囿限其中,胡屠户、张乡绅以及众邻概莫能外,演出一场场“变色”游戏。
3.探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变”之因
于勒有钱且要还钱;于勒没钱。菲利普夫妇则随“有钱则有情,无钱则无情”而“变色”。
【链接材料】于勒的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与技术革命让社会富庶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为了 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马克思《资本论》)于勒式人物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世态炎凉的“变色”不过
是大时代的冰山一角。
小结:无论是奥楚蔑洛夫、范进及周遭人物还是及菲利普夫妇,他们如“变色龙”般,迫于社会制度或权益的考量,不断变化着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群文阅读课的“析”部分,学生由人物关注到了社会背景以及社会对小人物的影响,增强了代入感,理解了经典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跨越了时代、社会制度、国界。
师生在研讨中,探究明晰表象背后的本质,由浅层阅读过渡到深度阅读。
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变色人”或“不变色人”
问题预设:
小说中的谁还可能成为变色龙?
生活中的谁还可能成为变色龙?
我们有没有变色的时候?
我们又为什么而变色。
【链接资料】
1.河南狗咬人事件(文字资料+视频)
近日,河南安阳“老人小区内被巨型贵宾犬咬伤,狗主人躲猫猫”事件引发关注。
河南广播电视台栏目《小莉帮忙》一个多月内针对此事做了10
期节目,起初狗主人迟迟不出面承认“狗咬人”之事,后节目确认狗主人王某刚在安阳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就职,但多天不见其出面处理。参与协调的节目主持人多次协调无果,甚至无奈落泪。
2.怕到腿抖却坚持救人的18岁小伙
2021年 11月13日,在浙江龙游东阁桥上,一名31岁男子因生活琐事想不开,想跳桥轻生,男子已经坐上大桥栏杆外侧,情况十分紧急,18岁的高中生王旭路过,正赶上这样的场面,监控镜头中可以看到,在等待公安民警赶来的七分钟里,王旭一直陪在轻生男子身边,手里紧紧抓着男子的衣角。终于,民警赶来后救下男子,王旭松了口气,悄悄离开。
王旭面对镜头,有些腼腆,“我跟他讲话的时候腿也在抖,我那个时候就是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抓着他的(衣角)有点下意识的感觉。”
3.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
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弓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群文阅读课——“联”的部分,由小说文本走入寻常生活,广泛勾连,引导学生意识到也许为生活所迫,我们都可能在私欲面前成为颜色或深或浅的“变色龙”。作家的伟大之处就是让人们在阅读中读出自己的“原型”,进而坚守人性的真善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拓展探究:如何看待“变”与“不变”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群文阅读课——“结”的部分,“立德树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引领学生体会文本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
学生通过探究菲利普夫妇和奥楚蔑洛夫以及范进等一干人,关注到社会人的真实人性,从而理解人物的或自私或无奈的选择:
变,是为了适应环境;不变,是内心的考量,是初心的坚守。
作业设计
以下两项作业,任选一项完成即可
1.自主阅读契诃夫小说《胖子与瘦子》,完成文后问题。
(1)结合语境,说说第 段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他的手提箱、大包小包和纸板盒全都蜷缩起来,现出条条皱纹来……
(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3分)
(3)“瘦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简要作答。(4分)
2.片段写作训练:借鉴本节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以“一个……的人”为题,以冬奥会运动员或感动中国人物为素材,进行片段写作,字数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写道:从语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阅读是“吸收”的事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叶老的这一观点,现在也仍为从事语文教学的名家和广大一线教师所认同,这也是我设计本节课的初衷。通过两项作业,学生可将群文阅读课所“输入”的鉴赏知识,通过阅读理解题目和片段写作训练达到内化后的输出目的。
附:阅读资料《胖子与瘦子》
胖子与瘦子
(俄罗斯)契诃夫
①两位朋友在从莫斯科通往彼得堡的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站点上邂逅。两个人中一位是胖子,一位是瘦子。胖子刚在站点的餐厅用过午餐,嘴唇油光锃亮,活像两颗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散发出一股烈性葡萄酒和橙花的气息。瘦子呢,刚从车厢里出来,费劲地拖着提箱、大包小包和几只纸板盒子。他的身上则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息。他的身后,有个尖下巴的瘦女人在东张西望,那是他的妻子,此外还有他的儿子,一位高个子的中学生,眯着一只眼睛。
②“波尔菲里!”胖子一见瘦子,大声招呼起来,“是你吗?亲爱的!多少年没见了!”
③“老天爷!”瘦子惊呼起来,“米沙!我少年时的朋友!哪阵风把你吹到这儿来的?”
④于是两个老朋友亲吻了起来,吻了一次又一次,连吻了三次,眼望着对方的泪眼。两人无不为这次意外相遇而惊喜交集。
⑤“亲爱的!”亲吻之后,瘦子先开了口,“真没有想到!太意外了!我说,你好好瞧瞧我!啊,你还是那么帅!那么倜傥风流,那么讲究打扮!啊,老天爷!你时来运转了?发财了?结婚了么?你瞧,我成家了……她是我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他是我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①,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⑥纳法奈尔想了想,摘下帽子。
⑦“中学时的同学!”瘦子接着说,“你还记得,大家怎么拿你开心的事吗?大家管你叫赫洛斯特拉特②,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书烧了一个窟窿。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③,因为我喜欢告状。哈,哈……那时我俩还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呢。别害怕,纳法尼亚!走近点儿……这位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⑧纳法尼亚犹豫片刻,躲到了父亲的背后去了。
⑨“你好吗,朋友?”胖子得意洋洋地看着朋友,问,“在哪里高就?做到几品官了?”
⑩“是在供职,亲爱的!是八品文官,两年了。得过一枚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水不算高……嗨,凑合着过呗。妻子教音乐。我呢,私底下用木料做些烟盒,挺不错的烟盒!一只卖一卢布。要是一下子买十只或更多的,可以让些价。凑合着过呗。知道吗,原本是个科员,如今上调到本部门任科长……往后就在那儿任职了。我说,你呢?怕已是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亲爱的,还要高哩。”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还得过两枚星章。”
瘦子一听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脸色舒展开来,现出喜气洋洋的笑容来,脸上、眼睛里似乎火星四射。他整个人像是蜷缩起来,弯腰弓背,矮了大半截儿……他的手提箱、大包小包和纸板盒全都蜷缩起来,现出条条皱纹来……他妻子的尖嘴巴越发尖了。纳法奈尔挺直了身子,扣上制服上所有的扣子……
“我,大人……可说是非常高兴!您可说是我少年时的朋友,一下子青云直上,做了这么大的官!嘻,嘻,大人!”
“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说,“干吗用这样的腔调!你我是少年时的朋友,何必用官场上的那套奉承?”
“哪能呢……您说哪里去了……”瘦子的身子蜷缩得越发厉害了,笑嘻嘻地说,“承蒙您大人的好意……鄙人如沾再生甘露……大人,他是犬子纳法奈尔……这是贱妻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
胖子刚想说句客气话,可只见瘦子脸上一副诚惶诚恐、低三下四的寒酸相,直要呕出来。他扭过脸,伸出手来告别。
瘦子只握住对方三只指头,深深鞠了一躬,嘴里发出“嘻嘻”笑声。他妻子也莞尔一笑,纳法奈尔双脚咔嚓一声,挺身敬礼,把制帽也掉落到了地上。一家三口又喜又惊。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契诃夫小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