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
2、新闻的结构
3、标题的构成
4、新闻六个要素
5、消息
6、消息的构成
新闻: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特写、电视解说词
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标题
新闻的标题可以分为:正题、副题和引题。
正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说明最主要的事实或思想,字体最大的
引题:位于正题的上面,是说明形势、交代背景、引出主题的。
副标题:又名子题,位于正题的下面,是对正题的补充和说明。
主标题
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用以概括、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新闻标题中的最核心部分,即发生了什么。
(在整个标题中所用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
引题
引题,位于正题之上,常用于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提示意义等,以引出主题 。
(位于主题之前、用以引导主题的辅题,又称肩题或眉题,字号小于主题)
副题
主要用事实对主题作补充和解释,常用于补充交代一些次要事实,以弥补正题的不足。(位于正题之下,字号小于主题、引题)
2、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主体: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5、结语 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它用于揭示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
4、背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背景,是补充部分。
新闻六个要素:
“5个W”: When (何时)
Where(何地)
Who (何人)
What (何事)
Why (为什么)
“1个H”:
How (何果)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准确性 客观性
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下去,一段只写一个事实,全部陈述事实,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倒金字塔结构
找出本课的六个要素:
“5个W”: When (何时)
Where(何地)
Who (何人)
What (何事)
Why (为什么)
“1个H”:How (何果)
六个要素:
“5个W”:
When (何时)——1997年6月30日-7月1日
Where(何地)——香港
Who (何人)——中英双方政府代表
What (何事)——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Why (为什么)——《香港联合声明》
“1个H”: How (何果) ——香港回归
香港 维多利亚港
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分别是哪些段落?
1、导语 (第1段)
2、主体 (2—10段)
3、结语 (最后1段)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
如:第4、7、11自然段。
1.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强占香港岛。
2.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3.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
4.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占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5.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6.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7.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7月1日归还中国。
8.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有关“香港问题”的历史资料
港督府
资料图片展示
思考一:写一篇这样的新闻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你觉得会有哪些难度呢?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
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你觉得作者是怎样处理这则新闻的难度的?请你通读文章,有理有据地说出来
1、从字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象征义,“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3、标题一语双关,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
1:标题的处理
标题有哪些含义?
镜头一: ‘日落仪式’镜头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英国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2:镜头的选取
镜头二:“离开”的镜头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几个重要的离开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几个场景。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
第二场景:7月1日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15,添马舰东面广场降英国国旗
7时45分第二次降旗
场景三: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
象征意义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中国恢复香港主权。
3.降旗与升旗
升旗?
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2、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
3、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关键句子的表达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1、从写法看,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重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联词衔接在一起,历史与现实自然过渡,浑然一体,前后鲜明对比,洋溢着中华民族雪洗百年耻辱后的自豪情怀.
2、从主旨看,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历史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也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背景材料的作用
背景材料的插入,有助于理解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香 港 中 环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