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3《声声慢》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3《声声慢》 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6 14: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1.了解作家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2.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感受作品意境;
3.体会词人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深刻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
4.运用鉴赏方法,丰富鉴赏体验。
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2.赏析词作如何以浅近语言、普通意象传递丰富深厚的“愁”情。
其一,教法上以激发兴趣、问题导引、讨论分析等方法进行。
其二,学法上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
其三,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营造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
预习
1.完成基础字词梳理,背诵《声声慢》。
2.拟定本词的赏析点,并选择一个意象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其情感内涵。
3.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找出造成李清照人生愁苦主要原因的句子,在文后空白处书写读后感悟(简洁)。
背诵《声声慢》
检查预习
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声声慢》
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
/梦!梦!梦!/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小组合作,拟出赏析本词的角度。
合作探究
2.确定最具价值的赏析角度。
3.合作探究,欣赏品味。
语言浅近
意象普通
情感深厚
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结合这段评价,说说《声声慢》中开头七组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体味叠字的修辞作用。
开头七组叠词是怎样抒写感情的?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结果
引发
动作
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环境
肃杀
凄清
愁情
凄然寡欢
惨然不乐
感情基调:哀怨凄凉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 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1.突出形象。2.增强感情。3.具有音乐美。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前人对李清照连用十四个叠字评价非常之高,说是“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小组选择一个最能表现哀怨凄凉情感的意象,探究其丰富深厚的意蕴。
表达洒脱豪放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表达愁绪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酒,一种张扬个性的超脱;
    酒,一种溢满哀伤的落寞。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是愁情太重,
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
——晚景凄凉惨淡
抒写萧瑟冷落之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风,一种蓄积深广的悲凉;
    风,一种触碰故园的沉痛。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声凄惨。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亡夫之痛 ) 
象征游子思乡怀亲
和羁旅伤感孤独之情
   雁,一种传送相思的牵挂;
       雁,一种怀远伤情的寄托。
即菊花。点明季节。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
表达孤独落寞之情,喻品格
慨叹时光流逝
菊,一种灿烂气节的孤傲;
    菊,一种凝结时光的忧伤。
黄 花
花盛
花衰

凄苦忧愁
乐景哀情 反衬
以花喻人 正衬
梧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 铸《鹧鸪天》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梧桐,一种生长秋意的孤独;
    梧桐,一种植根悲凉的冷寂。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
雨,一种弥漫心灵的哀愁;
    雨,一种浸蚀岁月的沉重。
组合意象,感受意境之美,再现词人哀怨凄凉的心境。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什么?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生活经历与词风变化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词中多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愁”包含了哪些情感?
痛 天上人间 各半  悲 美满姻缘 难全
伤 半壁江山 沦陷  恨 偏安一隅 用奸
叹 襟怀抱负 难抒 怅 才艺绝技 未传
苦 形影相吊 孀晚  愁 漫漫余生 难捱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她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她的千古奇愁千年孤独,无人能知无人能解,于是,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于是,她将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转化为凄清的词情之美;于是,清照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天空。
让我们用内心的体悟,
用真挚的情感来贴近清照,
慰藉她的旷世情怀千年孤独!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一幅绝美的黄昏雨意图,试把这幅画面用自己带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出来。(100字左右)
2.感受词情,对话清照——自由创作一文。(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