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2《红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2《红烛》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6 14:2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烛》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2.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3.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4.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教学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简介) 见课件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从美国归来后,他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
三、自学
自学提示一:
1、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
体裁:
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诗歌思想。
特点:
所咏之物可能是作者的自况,即诗人的自我形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歌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3、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明确: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自学提示二:
探究第一节、第二三节、第四节、第五六七节、第八九节。
1、作者在第一节要说可是一般颜色?这是什么颜色? (1节)
明确:
是红色,作者将自己的心的颜色与红烛的红相比来说,可以换成可是一样的红色?所以从这个红字我们刚说了,红是喜庆的象征,但红也是鲜血和赤诚的象征,我们国家的国旗不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燃烧自己的生命换回你们现在能够安稳坐在教室的今天吗?
所以作者也正是怀着对红烛的赞叹之心,将自己比作红烛,以此奠定了接下来全文的思想感情基调,赞叹红烛的奉献生命的精神,所以可以说在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2、作者在第二节诗歌中为何说“为何更须烧蜡成灰”难道诗人不知道蜡烛燃烧后会成灰吗?(2—3节)
明确:
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烛,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3、前面我们说了“放光出”这个问题,那我们现在就来探讨“光”的作用是什么,诗人是不是在第4节回答了?(4节)
明确:
“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4、这里为什么说伤心流泪? (5-7节)
明确:
第五节拟人手法,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第六节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
第七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总结: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