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短歌行》《归园田居》对比研究课单元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短歌行》《归园田居》对比研究课单元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6 16:0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研究课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古诗词教学单元
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本单元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简要说明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 课程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背景,掌握基础知识,背诵默写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运用的艺术美,体会诗人在 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古代诗人情感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海纳百川的气 度和伟大的的抱负。
2.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这一任务群在统编版必 修上册教材中共有3个单元:第 一单元,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是“生 命的诗意”,本单元目标中提到: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理解本文比 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阅读古诗词作品,可以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李白驰骋想象的豪迈,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通和情感世界;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则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学习本单元,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汉魏时期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诗意表达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这一任务群在统编版必 修上册教材中共有3个单元:第 一单元,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是“生 命的诗意”,本单元目标中提到: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味
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接触,积累了一些基本的古诗词知识,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进入高中阶段,诗歌篇目在量上多了,难度也变大了,对于景秀普通高中的学生,怎么进行双篇古诗文阅 读教学,我思索良久。我所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 对阅读学习较为热情,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基础普遍较为薄弱,部分 同学也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要激活课堂氛围,扬起头脑风暴,也不容易。我努力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相关的情境,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背景,掌握基础知识,背诵默写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运用的艺术美,体会诗人在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古代诗人情感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海纳百川的气 度和伟大的的抱负。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导入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等) 出世与入世,江湖与畏怯,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结束一方战乱,为新朝代建立奠定基业的政治家;一个是厌弃官场生活,向往田园风光的隐逸之士。不同的人生经历为他们的诗作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学生活动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 学生思考、聆听设计意图(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活动等,组织与实施意图,说明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明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 激趣环节二:自主学习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积累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小组分享 1.文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体裁,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短歌行》既有短歌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设计意图积累常识,了解文学历史环节三:环节三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心怀天下之忧”和“山野田园之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你从《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中,各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现在让我们从解读两首诗歌入手,感受两首诗歌不同的内容情感和创作风格。 (一)探究曹操之忧 思考:《短歌行》中反复出现 “忧”字,曹操“忧”在何处,为何而“忧”?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 “忧”情的? 请按下暂停键,自己朗读一下《短歌行》。 1. 为何而“忧”:我们从一个文学家的角度来解读曹操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与情 怀。追问:这三层“忧”的含义相同吗? 一、时光易逝 二、贤才难得 三、功业未就 在多重忧虑背后是一位心怀天下、求贤若渴的志士。 补充:曹操在《蒿里行》中这样记载:“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却不得,由此发出深沉的忧叹。正因为生命有限,他才更懂得珍惜光阴,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来。三层“忧”有不同的内涵。曹操的忧是进取中的忧,是追梦中的忧,是反复忧愁后的奋发激昂。生逢乱世,他彰显了生命价值,影响推动了一个时代。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这四个典故的价值远不止如此。它承继了诗经的复沓传统,在情感上完成了从“忧”到“志”的点化提升,因此四个典故的顺序不能互换。这首诗,体现出诗人与政治家的完美结合,这是政治家的诗,写出了政治,是求贤歌,也是述志歌。 (2)比兴。我们在《诗经》中学过比兴的手法,《短歌行》是秉承诗经遗风的经典之作。他在诗中对《诗经》比兴进行创造性化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以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并以此起兴,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短歌行》这首诗使我们看到了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也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传世的千古名篇。 (二)探究陶渊明之归 陶渊明从田园走来又回到田园,他长时间的农民生活,使得他的诗歌融会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种种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的种种思索。 1.陶渊明选择远离黑暗官场,回归自然,陶渊明的“回归”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与选择?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 “归”之内容: 从陶诗中我们感受到一个热爱田园、热爱自然,追寻精神自由的隐逸之士。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急于挣脱世俗、黑暗的束缚,奔向田园,回归自然。 那陶渊明诗中的田园又是怎样的一幅图景,与曹操笔下的慷慨激昂相反,他的诗句中多了一份安静与恬淡。他仿佛用画笔描绘出一幅幅自然和谐的乡村图景。 2.“归”之艺术表达: 小组讨论: 下面两幅图让你想到《归园田居》的哪个诗句?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 (2)白描手法。《归园田居》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小结:《归园田居》塑造了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隐士形象。《归园田居(其一)》主要描写了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以及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两位诗人尽管人生追求不同,但有对生活的执着追求,都绽放着生命的诗意,诗言志,而志又因生活而立。我们可以通过诵读、知人论世、诗句内容理解、艺术手法对比赏析等方式,从读诗到读人,感受古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
6.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忧 归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 了解曹操和陶渊明其他诗歌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9.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纵观历史,许多文人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处世选择的自由。
10.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曹操一直都在做真实的自己。胸怀梦想,直面现实,勇于担当。面对浩瀚的光阴,感慨人生短促,心忧天下,悟出了生命的厚重与苍凉,留下光辉灿烂的痕迹。两位诗人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成为新时代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