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6 16:0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词。
2.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意象及意境。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语言,感悟词中意境,理解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难点】对字词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
【教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年是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主席说:“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今天就让我们重温经典《沁园春·长沙》,回眸百年辉煌,开启新的征程。
写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1925年,33岁的毛泽东已经是一位独具人格和思想的青年革命家。1918年,创立了新民学会,五四期间,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了《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反映他革命思想的论文,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旧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他组建了湘区委,接着到各地宣传革命,指导农民运动。此时,他的思想闪耀着走自己的路,走前人不曾走过的路的耀眼光辉,已经引起全国进步人士的重视,他的行动已经深入到了社会底层。同年秋,毛泽东自家乡韶山去广州续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了橘子洲、岳麓山。因湖南省长赵恒惕的派兵逮捕,“今游”已不可能“携百侣”,而只能是“独立寒秋”。毛泽东身处世界格局变化之际,拥有新的世界观,从“独立寒秋”中,我们体会更多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和改天换地、扭转乾坤的豪迈自信。
诵读全诗
通过诵读,唤醒审美心理,激活审美体验,激发形象思维。诗词学习重在朗读。通过朗读,我们能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体会诗人情感之美,领略伟人精神之美。
品悟全诗
小组合作探究,主要从意象意境(形象思维)和情感态度(诗言志)两方面品鉴词中描绘的四幅画面。
(一)独立寒秋图:巍然屹立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方法点拨:教师示范,补充写作背景,品味关键字词,入境入情。)
“独立”二字凭空而下,突出了诗人巍然屹立的形象。“立”既有“站立”之意,又有“挺立”“肃立”,甚至“耸立”“壁立”“屹立”“矗立”之意。作者将这一形象放在诗篇之首,突出了卓尔不群的个性以及勇于承担革命重任的气度与豪情。“寒秋”“湘江”“橘子洲头”三句,从空间的角度呈现出秋水长天的广阔图景,为诗人出场提供了远大背景,进一步烘托了诗人毛泽东卓然而立的高大形象。壮景、伟人,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湘江秋景图
(方法点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意象,进入诗歌意境。比较阅读,知同辨异。在鉴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整合、概括、提升的综合能力。)
1.湘江秋景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万山红遍” (高 )“群山”“漫江碧透” (低 )“江水”
“鹰击长空” (高 )“长空”“鱼翔浅底” (低 )“水面”
“争”“击”“翔”“红”“碧”“万”“层”“百”
明确:这是一幅雄浑壮阔、自由奋发的秋景图。如果用诗中的—个字概括秋,是“竞”字,它不仅写出了秋貌,更显出了秋神。秋是生机勃勃的,有着强健有力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状态。
作者写景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绘形绘色。
3.作者笔下的秋天与古人笔下的寒秋有何不同?
古典诗词中的秋天美的悲凉,说到写秋天的诗,想到最多的可能就是悲秋的名篇。古人诗句中的秋多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却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如此生机勃勃,意境高远。因为毛泽东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革命家、政治家、他一生所从事的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和他乐观奋进、百折不挠的人格魅力,决定了他的创作风格。毛泽东富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伟大的胸襟,英雄的胆略和气概,他以火热的心观看秋色,他眼中的秋天自然是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
(三)峥嵘岁月图
同学少年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如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等。
(四)中流击水图
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总之,作者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以及对自己青年时代学习和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狂放地宣言,我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担当大任,急流勇进;抒发了热血青年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昂扬乐观,敢于担当,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与豪情壮志。
五、探究点拨
1.思考:当青年毛泽东在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时,他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如果让大家现在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你们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提示:可从词的下阕中选取关键词或短语回答。
明确:同学少年。
2.思考:那么,作为延中青年学子,此时此刻的你们又有怎样的感想呢?
明确:在那样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毛泽东立志救国,带领无数仁人志士开创了一个新中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今,我们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继续勇往直前。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六、收束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曾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邓小平 16 岁告别家乡离开重庆,开始了前往异国他乡的远航;周恩来 22 岁只身赴法国勤工俭学;毛泽东不满 17 岁也立下了“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远大志向。时代在变、环境在变,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这一点始终没变。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无不浸润着青春的汗水,镌刻着青年的奉献。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承载起国家和民族的光明未来。
七、板书设计
八、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