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教学设计(2课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教学设计(2课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6 16:32:22

文档简介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新闻评论
2.学习整散结合的写作技巧
学习重点:
了解什么是新闻评论
学习难点:
学习整散结合的写作技巧
学习过程:
一、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它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常见的新闻评论有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形式。
新闻评论的特点: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新闻评论的作用:
①引导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为群众解疑释惑;使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和方向。
②监督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③表态作用。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表明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形成社会性的舆论压力,发挥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④深化作用。通过新闻评论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导社会认识。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局限于就事论事。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二、整散结合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用语精练,生动有力,掷地有声。整句给人以整齐和谐的美感,使句意鲜明突出;散句状物抒情,灵活自由,富于变化,活泼自然,使客观事物生动地显现,使感情自由地抒发。
请你恰当地运用“整散结合”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有关四季的文字。300字左右。
【示例】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寞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三、高考链接
一、(2020年全国卷I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 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 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 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 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A【解析】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
文段论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关系,根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可知,文化在前,民族在后,据此排除CD;再根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互为一体”,说明二者是对等关系,即“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排除B。
故选A。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B. 互为一体 前赴后继 博大精深 卓尔不群
C. 互为一体 薪火相传 繁荣昌盛 源远流长
D. 一脉相承 前赴后继 繁荣昌盛 卓尔不群
C【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一脉相承: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互为一体:互相融合,成为一体。语境强调二者的相互交融,本是一个整体,因此选“互为一体。”排除AD。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前赴后继: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此处强调中华文化代代相传,故选“薪火相传”。排除B。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繁荣昌盛: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此处强调中华文化的兴旺发达,从而使中华民族得以伟大复兴,故选“繁荣昌盛”。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语境是中华文化,不是人,选“源远流长”。故选C。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 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 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 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解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原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不是……而是”,“不仅……而且”,据此排除CD;文段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因此,应为“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C项“因素”赘余,排除C。
故选B。
二、(2020全国卷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际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职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4.0”》,《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
4. 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 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 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D. 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B项,“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错,原文“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的‘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可知并未提及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选项无中生有。故选B。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B.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 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是因为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D. 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A项,“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错,原文“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可知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并非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故选A。
6. 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②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③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组织语言规范答题。原文“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可概括出“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原文“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可概括出“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原文“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可概括出“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课后反思:本节课完成较好,对整散结合描写的掌握明显提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渗透,效果会更好。
PAGE
1《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新闻评论语言简洁有力、阐述观点鲜明等特点。
2.理清本文的脉络结构,学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特点。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论证方法是现代文阅读经常考查的知识点。
2.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孕育的工匠精神依然具有
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难点:
理清本文的脉络结构,学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学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但梦的背后,有太多辛酸,有太多不为人知的血与泪。一个人,太渺小,生活能轻而易举地将他击倒;一个工匠,形单影只,聚不起社会的力量,中国制造跟不上工业4.0的步子。怀揣着工匠精神,一同筑梦。织一张地位、财富、礼遇与荣耀的大网,网住工匠精神,网住中国未来。
二、作者作品
[简历]李斌,著名新闻评论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多篇评论性文章。
[作品]《自信的中国更有底气》《改革开放,创造出新的更大奇迹》《以“劳动精神”丰富时代价值》等
三、背景探寻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严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
四、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墓志铭(míng) 雍容(yōng) 一把锉(cuò)
肺腑(fǔ) 臻于至善(zhēn) 推崇(chóng)
笃实(dǔ)
2.词语积累
(1)雕虫小技: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
例:有些人认为文字表达是雕虫小技,所以不在乎。事实上,文字表达非常重要。你写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第一印象就是你的文字。
(2)离群索居: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独的人。
例:老年人不要离群索居,应该选择适宜的养老之地,以保持充分的社交联系,这样既能保持记忆力,也能延缓衰老。
(3)臻于至善:不断探索,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例:在开放包容的多元化世界里,越来越多的女性力量出现在政治、商业、文化、科技等领域,她们臻于至善,推动平等。
(4)出类拔萃:拔,超出;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例:当米芾在书画上施展才华并达到出类拔萃的境界时,便得到士林的接纳,其书法成就竟与蔡襄、苏轼、黄庭坚三位最著名的士人齐名。
五、图文导航
六、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提示:__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2.作者认为,崇尚工匠精神对个人、企业和国家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__①体现了人与人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不同。②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③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3.我们为什么要坚守工匠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不超过60个字)
提示:__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可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引领正确的市场风尚,打造时代精神,助力中国发展。__
4.文章是如何通过论述,揭示“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__本文论述的核心是“工匠精神”。在论述过程中,作者采用由浅入深、逐层剖析的方式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要想全面准确地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就需要把握文章主体部分的行文结构,把文章中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从浅到深地挖掘出来,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全面理解。
“匠”是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工匠精神”是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更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__
5.请联系全文说说如何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提示:__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疗治社会上的浮躁风气、短视心态,主动探寻美好器物、超凡品质;倡导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让工匠精神成为生命的尊严、企业的名片以及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__
6.作者在证明观点时运用了引证法,这对表达文章观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提示:__在本文中,作者多处引用,如引用企业家的话,写出了工匠精神在当地的意义;引用《说文》里对“匠”字的解释,写出“匠”古已有之,然后写出其意义的演变;引用鲁迅的诗句,是为了深入论证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总之,作者引用这些内容,并加以分析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对工匠精神进行分析,论证我们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引证法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使观点更深入人心。__
七、主旨探微
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点明其当代价值,呼吁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践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既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也澄清了对工匠精神的一些误解,可以深化我们对劳动的认识,激发我们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情感。
课后练习
一、基础检测(层次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________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________,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________,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在企业家们看来,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
A.焕然一新 精益求精 投机倒把 偷工减料
B.耳目一新 精益求精 投机取巧 粗制滥造
C.耳目一新 千锤百炼 投机倒把 偷工减料
D.焕然一新 千锤百炼 投机取巧 粗制滥造
解析:焕然一新: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使人感到很新鲜。语境中是政府工作报告使人怎么样,应该用“耳目一新”。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千锤百炼: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也指对文章或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语境是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的精雕细琢,所以此处应该用“精益求精”更为合适。投机倒把:利用时机,以囤积居奇、买空卖空、套购转卖等手段牟取暴利。投机取巧: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也指靠小聪明占便宜。“投机倒把”侧重的是做生意,而“投机取巧”是指靠小聪明走巧路,根据语境后面说的是“脚踏实地”,所以此处应该用“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根据后文“优品精品”可知此处用“粗制滥造”较为合适。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抬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解析: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用词不当,应把“丢失”改为“缺失”。二是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因为”,应该删掉“是因为”。故答案选C。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解析:根据前面的语境可知,中国社会缺乏工匠精神是短板,所以首先要说全社会,然后再说这种现象是什么,故答案选A。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善美境界,__①__:“强学力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走出个人的“兴除利害”的爱国为民精神。除此之外,__②__,古代的工匠们由于特殊的工作、学习方式,养成了他们“尊师”的美德。人们赞美工匠,总离不开一个“巧”字。那些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的熟练,__③__。鲁班就因为发明不少木工工具器械而被奉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
答:__(示例)①工匠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②还体现在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上;③更在于他们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__
5.将下列材料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工匠精神”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后工业化时代需要借鉴传统的“工匠精神”。
②传统工匠注重细节。
③工匠精神代表一种信仰和理想。
④传统工匠追求专业的极致。
工匠精神是 ________
答:__(示例1)工匠精神是后工业化时代借鉴工匠注重细节、追求专业极致这一传统的信仰和理想。
(示例2)工匠精神是后工业化时代借鉴工匠传统,注重细节、追求专业极致的信仰和理想。__
6.请根据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德式工匠精神的特点,不超过35个字。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德国工匠的“慢功细活”打造了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对德国人来说,稳健第一、速度第二。
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其中95%都是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不少是世界某一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共同特点是都爱“钻牛角尖”。像“螺丝”伍尔特,1954年创立时才几名员工,现在扩展到5万多名员工。它的成功在于,自始至终坚持“单一”产品———螺丝。
作为一家世界领先的商用车品牌,MAN拥有超过百年的悠久历史,不断研制出新产品是它永葆活力的重要原因。从1915年生产出第一辆MAN卡车,到2012年发布欧六TG系列卡车,再到2014年发布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旗舰产品MANTGXD38,它从未停止过发展的步伐。
答:__(示例)德式工匠精神是一种稳健、专注,同时又注重创新的制造精神。(或:德式工匠精神是一种讲究慢工细活且持久专一又不忘发展的制造精神。)___
二、课内阅读(层次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 斌
①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②《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③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④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7.文中“工匠精神”的含义有哪些?
答: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的极致追求;专注,物我两忘的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信念。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文中“工匠精神”的含义,是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通读全文,找到文中含有“工匠精神”的句子,然后运用摘录、改写方法加以归纳整理,一定要注意内容不能重复。仔细阅读可以找到这些语句:“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由此可以归纳出含义。
8.请简要概括第②段的论述思路。
答:首先解释“匠”的含义,然后提出人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有不同,最后指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解析:本段共6句话,按意思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二句是第一层,提出本段的论述重点;第三句话提出人与人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最后三句话从企业和国家角度谈工匠精神的意义。将各层意思概述出来即可。
9.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倘若没有发自肺腑……脚踏实地的笃定”这段话?
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10.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
答: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但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
课后反思:本节课完成较好,对新闻评论的掌握明显提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渗透,效果会更好。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