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地图视域下的全球探索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难点:理解到新航路的开辟与西方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的世界——新航路的开辟
一、诱惑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三、会合的世界——其它航路的开辟
一、诱惑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动因:必要性
①经济动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对市场和货币需求增加;
15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加,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于是,欧洲的国王贵族和商人发疯似的到处追求黄金和白银,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形成一股贵金属热……但欧洲的贵金属开采发展缓慢。
——王斯德《世界通史》
【设置疑问】1:新航路为什么不是由商品经济最发达,最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开辟?相反却是商品经济欠发达的葡萄牙、西班牙走在开辟新航路的前列?
让学生知道传统东西方贸易中,意大利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所以意大利尽管最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意大利人却无心开辟新的航路,帮助学生解答第一个疑问。
一、诱惑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动因:必要性
②社会根源:拜金主义思潮的盛行;
【史料阅读】
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元朝一个藩王的宫殿: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
——[意]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
注: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东方游历,回国后将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的世界,这使欧洲人对东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遐想。这段材料中描述的元朝宫殿是当时西北地区最豪华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为元世祖第三子忙哥剌的王府。1275年,王府刚建成不久,马可波罗曾在这里游览观光。
【史料阅读】
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元朝一个藩王的宫殿: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
——[意]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
【设置疑问】2:马可波罗有没有到过中国?
【“疑马派”的理由】
第一大理由:文献无证——马可波罗的事迹除了他本人的书之外,在元代的汉文、蒙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和其他任何文字史料文献中都没有记载。
第二大理由:漏载之疑——马可波罗宣称自己在中国生活了17年,但他的游记里居然没提到很多在古代乃至现代中国都可称得上是中国特色的事物,比如:汉字、长城、茶、女人的小脚等。
【“挺马派”的铁证】
马可波罗书中对很多中国事物的细节描述极其具体、准确。这不是靠口耳传闻,或是翻几本旅行手册可以做到的。例如:《永乐大典》所引元朝《经世大典·站赤》中记载护送元朝的阔阔真公主远嫁伊利汗国的三位波斯使臣的名字:兀鲁 、阿必失呵、火者。此事在马可波罗书中也有记载。两份使者名单的发音完全可以对应。毫无疑问,这是两种互相独立的史料对同一件事、同一批人的的记载。
一、诱惑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动因:必要性
②社会根源:拜金主义思潮的盛行;
【史料阅读】
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元朝一个藩王的宫殿: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
——[意]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
注: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东方游历,回国后将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的世界,这使欧洲人对东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遐想。这段材料中描述的元朝宫殿是当时西北地区最豪华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为元世祖第三子忙哥剌的王府。1275年,王府刚建成不久,马可波罗曾在这里游览观光。
【特别提醒】资产阶级的“黄金热”体现的不是资产阶级的贪婪,而是资产阶级的进取,其目的是积累原始资本,发展资本主义,是种推动社会进步的进取思想。
1.动因:必要性
③商业危机:传统的贸易商路(三条)受阻;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比原价高8-10倍)。因此,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然而不同的声音也不在少数,马锋在《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一文中认为:“这个时间东方的商路转移了,但是在土耳其势力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的原因之间极少或根本没有联系。”
一、诱惑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动因:必要性
③商业危机:传统的贸易商路(三条)受阻;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比原价高8-10倍)。因此,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然而不同的声音也不在少数,马锋在《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一文中认为:“这个时间东方的商路转移了,但是在土耳其势力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的原因之间极少或根本没有联系。”
一、诱惑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一、都要通过地中海;
二、欧亚之间没有直接贸易,都要通过意大利人、阿拉伯人或奥斯曼土耳其人,欧洲人大受剥削;
三、旧航路的主动权掌握在东方人手中,欧洲人处于被动地位;
四、东西方贸易范围仅限于欧亚两州,人们还不知道新大陆的存在。
【设置疑问】3:有关“土耳其阻断旧商路说”的思考?
1487年,迪亚士在由非洲南端印度洋返回的途中发现了好望角;而此时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才再度完成对小亚细亚的征服,以叙利亚北部为界和强大的埃及马木路克王朝相对峙。直到1517年,奥斯曼土耳其才征服埃及。这离迪亚士到达好望角已有30个年头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随着威尼斯的优势地位转化为垄断,意大利的部分工商界在热那亚和佛罗伦萨的推动下,逐渐转身西方的巴塞罗那,尤其转身巴伦西亚、摩洛哥沿海、塞维利亚和里斯...里斯本乃至整个葡萄牙在一定程度上受外国人的控制。
——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中亚的局面变得非常混乱,1340年以后,北部的商路实际上已堵塞。此后,大部分产品汇集到那时以前受控于穆斯林商人的南部的海路,顺海路运往各地。....尽管有蒙古帝国衰落和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诸多干扰,但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动因:必要性
③商业危机:传统的贸易商路(三条)受阻;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比原价高8-10倍)。因此,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然而不同的声音也不在少数,马锋在《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一文中认为:“这个时间东方的商路转移了,但是在土耳其势力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的原因之间极少或根本没有联系。”
一、诱惑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一、都要通过地中海;
二、欧亚之间没有直接贸易,都要通过意大利人、阿拉伯人或奥斯曼土耳其人,欧洲人大受剥削;
三、旧航路的主动权掌握在东方人手中,欧洲人处于被动地位;
四、东西方贸易范围仅限于欧亚两州,人们还不知道新大陆的存在。
1.动因:必要性
①经济动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对市场和货币需求增加;
②社会根源:拜金主义思潮的盛行;
③商业危机:传统的贸易商路(三条)受阻;
④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的热情;人文主义思想鼓励冒险精神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一、诱惑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基督教自称是普世教会,凡有人类的地方就该有基督教。……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是道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吧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传播基督教成了探险家们强大的精神来源之一。
——黄邦和《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一、诱惑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2.条件:可能性
客观条件:航海、造船技术提高,有关季风和洋流等方面的地理知识日益丰富,懂得选择风向最有利的季节出海远航;
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中央集权专制政府的支持。
一、诱惑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2.条件:可能性
客观条件:航海、造船技术提高,有关季风和洋流等方面的地理知识日益丰富,懂得选择风向最有利的季节出海远航;
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中央集权专制政府的支持。
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反抗穆斯林(摩尔人)统治和压迫的斗争中(“收复失地运动”718-1492),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并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当他们在向海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
当时,葡萄牙国内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有利于它采取扩张主义。该王朝(阿维什王朝)对其国内那批人数虽少但处于发展中的商业中产阶级的抱负基本上表示认同,并认识到从葡萄牙对海外扩张的势力中获得的经济上的利益。
──戴维·阿诺德著《地理大发现》
一、诱惑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2.条件:可能性
客观条件:航海、造船技术提高,有关季风和洋流等方面的地理知识日益丰富,懂得选择风向最有利的季节出海远航;
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中央集权专制政府的支持。
亨利王子航海纪念碑:建于1960年,已成为葡萄牙的象征。
该纪念碑为纪念航海王子亨利逝世500周年而建,位于里斯本贝伦塔附近。其外形如同一艘展开巨帆的船只,碑上刻有亨利及其它80位水手的雕像,船头站立者即为亨利王子,其后为其助手加玛,两旁是一些随同出发的航海家,以及葡国历史上有名的将军、传教士和科学家,颇具气势,以纪念葡萄牙300年来开拓海洋的光辉历史。碑前的地上刻有一幅世界地图,上面刻有发现新大陆的日期。
1.动因:必要性
①经济动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对市场和货币需求增加;
②社会根源:拜金主义思潮的盛行;
③商业危机:传统的贸易商路(三条)受阻;
④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的热情;人文主义思想鼓励冒险精神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2.条件:可能性
客观条件:航海、造船技术提高,有关季风和洋流等方面的地理知识日益丰富,懂得选择风向最有利的季节出海远航。
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中央集权专制政府的支持。
知识小结:
二、探索的世界——新航路的开辟
1.向东方向:支持者—葡萄牙
迪亚士:1487年 、达·伽马:1497-1498年
2.向西方向:支持者—西班牙
哥伦布:1492年、麦哲伦:1519-1522年 环球航行
左图是13世纪末14世纪初制作于热那亚的新型航海图——比萨图,是现存最古老的新型航海图。航海图是地图的一种,是人类走向海洋的必要工具。这种航海图呈现海岸海域地貌,布满航海用的放射状罗盘方位线。
右图是德国制图师亨利库斯马特鲁斯绘制,反应了当时有关世界形成的最新理论,以最为准确的方法将地球在一个平面上勾勒出来。似乎证明,通过海路,欧洲和中国相距并不遥远,这也正是哥伦布的主张。
哥伦布的这个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面的。所依据估计有二:第一是马可·波罗对于亚洲东西两端之间的距离及对于日本与亚洲大陆之间的距离的估计(他估计为1500英里),而这两个估计都是错误的,因为估计过大;第二是托勒密对于地球周围长度的估计过小。由此得出错误结论:从西欧经过大西洋到日本去的距离不足3000英里,向西航行是西欧到亚洲的捷径。
二、探索的世界——新航路的开辟
1.向东方向:支持者—葡萄牙
迪亚士:1487年 、达·伽马:1497-1498年
2.向西方向:支持者—西班牙
哥伦布:1492年、麦哲伦:1519-1522年 环球航行
郑和船队所至皆向当地国王宣读大明圣谕,诏曰:“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得欺寡,不可凌弱。若有虏诚来朝,咸赐皆赏。”
契约精神:《圣塔菲协定》 1492.4.17
①西班牙国王是新发现领土的宗主和统治者;任命哥伦布为新发现领土的海军司令和总督;
②可以获得发现地所得一切财富和商品的十分之一并一概免税;
③以后驶往这一属地的船只,哥伦布可以收取其利润的八分之一;
④享有新领地的商务裁判权,其后代世袭其一切爵位、头衔和权利。
协定内容反映西欧社会的契约精神,这种明确的产权契约有利于激发航海人员远航的热情,使他们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而无后顾之忧,从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同时从侧面反映当时西欧社会商业发展状况,也表明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一体两面,航海探险的主观动机并不高尚。
二、探索的世界——新航路的开辟
1.向东方向:支持者—葡萄牙
迪亚士:1487年 、达·伽马:1497-1498年
2.向西方向:支持者—西班牙
哥伦布:1492年、麦哲伦:1519-1522年 环球航行
“拉普拉普”纪念碑
麦哲伦纪念碑
双面碑
“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菲律宾宿雾岛上的双面纪念碑
三、会合的世界——其它航路的开辟
1.背景
新航线开辟后,欧洲至亚洲和美洲的最有利的通商航路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占据。荷兰、英国等国家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并对太平洋岛屿进行探査。
【特别提醒】在航行方向上侧重于南北方向,并向人际罕至的高纬度和南半球探索,探索的地理意义明显增强 。
库克的航行完全出于兴趣,既不是为了贸易,也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满足对科学的好奇心。而且,这些旅行相当具有地理学方面的意义。
——约瑟夫·雅各布斯《地理大发现的故事》
三、会合的世界——其它航路的开辟
1.背景
新航线开辟后,欧洲至亚洲和美洲的最有利的通商航路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占据。荷兰、英国等国家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并对太平洋岛屿进行探査。2.过程
①探索和开辟到北冰洋的航线; ②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
三、会合的世界——其它航路的开辟
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问题探究】来自百年前的质疑和感叹:
早在1405—1433年,中国的郑和就奉命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了远洋航行。郑和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海口和东非沿岸,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对于郑和的航海,梁启超作了这样的评论: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尝试回答梁启超的问题。(可从目的、性质、背景、结果和影响等角度尝试分析)
船队性质 经费来源 航海目的 船队成员 扮演角色
中国 皇朝船队 国库支付 宣扬国威 官吏、士兵、水手、工匠 外交使者
西洋 私人航海探险队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为主、王室赞助 探险、寻找新土地、黄金 冒险家、投机商、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者、海盗
中外对比: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而在15世纪初中国也有一次伟大的航海之旅,这就是郑和下西洋。请比较一下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有什么不同?
郑和下西洋与全球航路的开辟对比
比较项 郑和下西洋 全球航路的开辟
不同点 目的 扬国威于海外,以朝贡贸易推动中外交流 海外寻金;打破商路封锁;传播宗教
性质 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 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
影响 经济 七次远航使国力不堪重负,被迫中止,后续航海业发展衰落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也初现雏形;航海业后续发展蒸蒸日上
政治 促进了东南亚的繁荣与稳定,增高了明朝的影响力 掀起了殖民热潮,对亚非美地区人民造成严重伤害
相同点 人类航海史上的壮
观点:欧洲航海后继有人,而中国在郑和航海之后再无创举。
原因:欧洲人的航海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特别是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的对金银财富、市场、土地等的渴求,其目的具有持久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西方的殖民活动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航海探险蒸蒸日上。
明朝统治者“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扩展朝贡贸易,寻找建文帝下落等,是出于政治而非经济动机,当政治目的达到以后,航海活动的地位便下降了,所以,郑和航海并无长远目的。
其次,过于庞大的船队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给明朝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难以为继;
第三,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后来明清政府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的航海活动更加举步维艰。
中国明朝,郑和船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横渡印度洋,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虽然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但却并未成为大航海时代的一份子。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向海则兴、背海则衰。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
——习近平于2020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上的讲话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向海则兴、背海则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