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1勾股定理(第2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1勾股定理(第2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17 10:3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章 勾股定理
18.1勾股定理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通过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在探索实践中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并且会运用勾股定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验证勾股定理,并能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经历勾股定理的验证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 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 2.上节课我们仅仅是通过测量和数格子,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了勾股定理,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是否成立呢?这需要进一步验证,如何验证勾股定理呢? 教师:事实上,现在已经有数百种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探索过程,强调仍需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介绍世界上一些验证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预习新知 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本第53页. 提出问题:如下图,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你能利用这幅图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吗? 先让学生独立作图、验证,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小组讨论勾股定理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验证,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合作探究 探究一 验证勾股定理 如图,在Rt△ABC中,∠C=90°,AB=c,BC=a,AC=b. 求证:. 证明:取4个与Rt△ABC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把它们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图1 图2 问题1 四边形是正方形吗? 学生:四边形是正方形. ∵ =c, ∠H=∠E,∴∠E+∠H=90°,∴ ∠=90°. 同理∠=∠=∠=90°, ∴ 四边形是正方形. 问题2 你可以利用两种方法来表示图1中的大正方形的面积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得到答案和2ab+ 问题3 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等式?从而能得到什么? 学生: = 2ab+,化简后得到. 从而利用图1验证了勾股定理,此方法称为毕达哥拉斯法. 教师:我们利用拼图的方法,将形的问题与数的问题结合起来,利用整式运算的有关知识,从理论上验证了勾股定理. 你还能利用图2验证勾股定理吗? 问题4 图2中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问题5 你可以利用两种方法来表示图2中的大正方形的面积吗? 问题6 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等式?从而能得到什么? 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最后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解利用图2验证勾股定理. 图2中小正方形边长是b-a.和都可以表示图2中小正方形的面积,根据同一图形面积相等得到,化简后得到. 从而利用图2也验证了勾股定理,图2我们又称为赵爽弦图. 设计意图:教师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来完成勾股定理的验证,通过两个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体会成功的快乐,学生先拼图从形上感知,再利用面积验证,比较容易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探究二 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满足 前面已经讨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的关系,那么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否也满足这一关系呢? 观察下图,利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数出图形中每个正方形所占的格子数,验证是否满足. 【学生活动】根据网格特点数出每个正方形的面积,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结论】如果一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三边长a,b,c不满足,通过这个结论,学生将对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进一步认识. 跟踪训练 根据下图,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教师活动】提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计算图形的面积. 【学生活动】先小组交流图形面积的计算,再写出证明过程. 证明:∵ S梯形ABCD = S△ABE +S△BCE +S△EDA, 又∵ S梯形ABCD = (a+b)2,S△BCE = S△EDA = ab,S△ABE = c2, ∴ (a+b)2 = 2×ab+c2,∴ a2+b2 = c2,即勾股定理得证. 典型例题 【例1】 作8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再作三个边长分别为a,b,c的正方形,将它们如下图所示拼成两个正方形. 证明:a2+b2 = c2. 【证明】由图易知,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都是a+b,∴ 它们的面积相等. 左边大正方形面积可表示为a2+b2+ab×4, 右边大正方形面积可表示为c2+ab×4. ∵ a2+b2+ab×4 = c2+ab×4,∴ a2+b2 = c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从整体上看,这两个大正方形的边长都是a+b,因此它们的面积相等.我们再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即可证明勾股定理. 【学生活动】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图形的面积,小组内交流,利用“等积法”列式整理. 【师生总结】根据拼图,通过对拼接图形的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建立相等关系,从而验证勾股定理. 【例2】 如图是某沿江地区交通平面图,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该地区拟修建一条连接M,O,Q三城市的沿江高速公路,已知沿江高速公路的建设成本为5 000万元/km,该沿江高速公路的造价预计是多少? 【解】在Rt△OMN中,根据勾股定理得MN 2+ON 2 = OM 2, ∴ 302+402 = OM 2, ∴ OM = 50 km. 同理OQ = 130 km, ∴ 造价为(50+130)5 000 = 900 000(万元). 答:造价预计是900 000万元. 【教师活动】分析总造价计算公式是:总造价=每千米造价千米数;巡视学生做题,及时纠正做题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活动】先理清楚思路,知道先求什么 再如何求总造价,独立完成计算,小组内交流答案. 【师生总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高速公路的长度,再求总造价. 【例3】 现有一楼房发生火灾,消防队员决定用消防车上的云梯救人,如图,已知云梯最多只能伸长到10 m,消防车高3 m.救人时云梯伸至最长,在完成从9 m高处救人后,还要从12 m高处救人,这时消防车要从原处再向着火的楼房靠近多少米 (精确到0.1 m) 图(1) 图(2) 分析:如图(2),设A是云梯的下端点,AB是伸长后的云梯,B是第一次救人的地点,D是第二次救人的地点,过点A的水平线与楼房ED的交点为O.求出OB, OD的长度,在Rt△AOB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O,设AC = x m,则OC = 8-x, 在Rt△CO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方程即可. 【解】如图所示,根据题意得:BE=9 m,OE=3 m, DE=12 m, ∴ OB=9-3=6(m),OD=12-3=9(m). 在Rt△AOB中,AB=10 m,∠AOB=90°,, ∴ ==64, ∴ AO=8(m). 设AC=x m,则OC=8-x,在Rt△COD中,, 即, 解得x=8±. ∴ ≈12.4,≈3.6. ∵ AC<AO<AB,∴x=3.6. 答:消防车要从原处再向着火的楼房靠近3.6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巡视学生做题情况,纠正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两名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证明过程,其余学生先自主完成证明过程,再小组内交流合作,互相纠正. 课堂练习 1.“赵爽弦图”巧妙地利用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如图所示的“赵爽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设直角三角形较长直角边长为a,较短直角边长为b,若ab=8,小正方形的面积为9,则大正方形的边长为(  ) A.9 B.6 C.5 D.4 2.“赵爽弦图”巧妙地利用“出入相补”的方法证明了勾股定理.小明受此启发,探究后发现,若将4个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的五边形,用等积法也可以证明勾股定理,则小明用两种方法表示五边形的面积分别是(用含有a,b,c的式子表示)   ,   . 3.某农舍的大门是一个木制的矩形栅栏,它的高为2 m,宽为1.5 m,现在需要在相对的顶点间用一块木板加固,则这块木板的长为______. 4.小颖用四块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方砖,恰好拼成如图1所示图案,如图2,连接长方形方砖的对角线后,她发现该图案中可以用“面积法”采用不同方案去证明勾股定理.设AE=a,DE=b,AD=c,请你找到其中一种方案证明:a2+b2=c2. 图1 图2 5.如图,高速公路的同侧有A,B两个村庄,它们到高速公路所在直线MN的距离分别为AA1 = 2 km,BB1 = 4 km,A1B1 = 8 km.现要在高速公路上A1,B1之间设一个出口P,使A,B两个村庄到P的距离之和最短,求这个最短距离之和. 参考答案 1.C 解析:由题意可知,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b, ∵ 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ab=×8=4, ∴ 大正方形的面积为4×ab+(a-b)2=16+9=25, ∴ 大正方形的边长为5. 2.c2+ab a2+b2+ab 解析:如图所示: S=c2+ab×2=c2+ab, S=a2+b2+ab×2=a2+b2+ab. 3.2.5 m 4.证明:∵ AE=a,DE=b,AD=c, ∴ S正方形EFGH=EH2=(a+b)2, S正方形EFGH=4S△AED+S正方形ABCD=4×+c2, ∴(a+b)2=2ab+c2, ∴ a2+b2=c2. 5.解:如图作点B关于MN的对称点B′, 连接AB′交A1B1于点P,连接BP. 则AP+BP = AP+PB′ = AB′, 易知点P即为到点A,B距离之和最短的点. 过点A作AE⊥BB′于点E, 则AE = A1B1 = 8 km,B′E = AA1+BB1 = 2+4 = 6( km). 由勾股定理,得B′A2 = AE 2+B′E 2 = 82+62, ∴ AB′ = 10 km,即AP+BP = AB′ = 10 km. 故出口P到A,B两村庄的最短距离之和是10 km.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勾股定理的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验证方法:两种证法. 布置作业 教材第57页习题18.1第5,6题.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两种证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