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专项攻克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某温度下有一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欲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改变,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晶体 B.升高温度
C.降低温度 D.恒温蒸发溶剂
2、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b中混有少量的a,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b
B.t2℃时,物质a的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物质a
C.t3℃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t2℃时向50g水中加入15g物质b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小于65g
3、下列关于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洗洁精的溶解作用洗去碗上的油污 B.饱和溶液降温都能析出晶体
C.浓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将5ga加入到2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25ga的饱和溶液度-
B.t2℃时将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加水实现
C.将t1℃时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t2℃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a析出固体的质量最大
5、如图是KN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60℃时,b、c点对应的都是饱和溶液
B.将a点的饱和溶液从20℃升温到60℃时仍是饱和溶液
C.将b点的饱和溶液降温到a点,有晶体析出
D.60℃时,向50g水中加入60g KNO3,形成不饱和溶液
6、某实验小组进行“配制117g10%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活动时出现了以下错误操作,其中不影响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A.氯化钠放在右盘 B.氯化钠洒出
C.俯视读数 D.配好溶液装瓶时溅出
7、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和丙
B.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C.当大量甲的固体中含有少量固体丙时,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将t2℃下甲的饱和溶液150g降温到t1℃,则可析出晶体质量为30g
8、将一定量的M加入一定量水中水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则M可能是
A.生石灰 B.石灰石 C.硝酸铵 D.氯化钠
9、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用活性炭吸附
B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
C 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溶解,蒸发,结晶
D 探究分子之间有空隙 将水、酒精各50mL倒入100mL量筒中
A.A B.B C.C D.D
10、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除去氧化铜中的炭粉:在氧气流中灼烧
B.区分一氧化碳和甲烷:在空气中点燃,看火焰颜色
C.检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将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D.鉴别固体氢氧化钠与硝酸铵:取样,分别溶于水中,观察溶液温度变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燃烧时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的原理是_____。
(3)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在水中对油污具有_____作用。
(4)家庭用净水器利用活性炭的_____性,除去有色有味的杂质。
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
(1)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_____。
(2)将甲溶液由A点转变为B点,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填一种)。
(3)t2℃时,将80g丙的饱和溶液与20g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3、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洁精由于有__________作用,用来除去餐具油污。
(2)食品包装袋内通常会填充氮气,这是因为_________。
(3)生活中可用于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_________。
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10℃,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______。
(2)在30℃时,向30克甲物质中加入50克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是______。
(3)若乙中混有少量甲,最好采用______的方法提纯乙(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30℃时,把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配成各自的饱和溶液,需水最多的是______。
(5)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其温度降到10℃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是______。
5、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现有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存在),请根据如图回答:
(1)t2℃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关系为_____;
(2)t2℃时,乙的溶解度为60g,将甲、乙、丙的固体各25g分别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
(3)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降低到t1℃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某注射用药液的配制方法如下:
①把1.0g药品溶于水配制成4.0mL溶液a;
②取0.1mL溶液a,加水稀释至1.0mL,得溶液b;
③取0.1mL溶液b,加水稀释至1.0mL,得溶液c;
④取0.2mL溶液c,加水稀释至1.0mL,得溶液d。
由于在整个配制过程中药液很稀,其密度可近似看做lg/cm3。试求:
(1)最终得到的药液(溶液d)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1.0g该药品可配制溶液d的体积是多少?
2、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展现大国担当,中国向世界宣布了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碳达峰”是指国家整体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达到峰值。有研究表明,当前全球每年人为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 420 亿吨,在这些二氧化碳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多少亿吨?(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 0.1 亿吨)
(2)20℃时,向 3 个盛有 100 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根据下表实验数据,回答:
实验编号 A B C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克) 20 36 50
溶液质量(克) 120 136 136
①实验所得 3 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填实验编号)。
②求溶液 C 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 0.1%)。
3、某浓盐酸瓶上的标签如表所示,则:
浓盐酸(HCI)500mL
浓度(质量分数) 36%
密度 1.2g/cm3
(1)该瓶浓盐酸的质量为______克。
(2)取100mL 该浓盐酸与500 mL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01%)
(3)欲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3.6%的稀盐酸,需该浓盐酸质量为多少克?
4、有效预防登革热的方法之一就是用杀虫剂对室外水沟、垃圾池周围以及有杂草的地方进行喷洒灭蚊。某街道决定采用高效氯氰菊酯杀虫剂进行喷杀,瓶上的标签如下表所示。求:
氯氰菊酯杀虫剂1000mL
溶质的质量分数 80%
密度 1.2g/cm3
具有强毒性,阴冷,密封储藏
(1)1000mL氯氰菊酯杀虫剂的质量是___________g,其中含溶质氯氰菊酯___________g。
(2)欲配制30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氰菊酯杀虫剂来消毒,需要这种氯氰菊酯杀虫剂的质量是多少?
5、某石灰石中含有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一兴趣小组想测定 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他们将一块样品敲打粉碎后,取出 6g 放入质量为 20g 的烧杯 中,然后加入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共消耗掉盐酸的质量为 50g。反应所需时间和烧杯及其所盛物质的总质量变化如图所示,求: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
(2)此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
(3)参加反应的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对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完成有关问题
(1)图1是探究燃烧的条件。由“①处的白磷不燃烧、②处的白磷燃烧”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是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一周后试管A中铁钉生锈,试管B、C中铁钉无明显变化。对比试管______(选填字母序号,下同)中的实验现象,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对比试管__________中的现象,说明铁生锈必需水和氧气同时参加。
(3)图3是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对比A试管和B试管,发现B试管中固体可溶, A试管中固体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又补充了C试管所示实验,他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图4探究常温下镁与铁的金属活动性。分别向盛有等质量镁条与铁粉的两只试管中同时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观察试管中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请你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______________。
2、小明取酸性锌锰干电池进行探究,他发现电池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
①锌皮中含有少量的铁
②黑色糊状填充物由炭黑、MnO2、ZnC12和NH4Cl等组成
③有关数据见下表
温度/p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H4C1 29.3 37.2 45.8 55.3 65.6 77.3
ZnC12 343 395 452 488 541 614
(实验探究一)小明取适量黑色糊状填充物,按图2所示实验流程进行探究。
(1)溶液A中溶质主要有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操作Ⅱ中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实现两者分离的依据是 ___________。
(2)欲从固体M中得到较纯的MnO2,操作Ⅲ可采用的简便方法是_____。
(实验探究二)小明取电池外壳锌皮,用砂纸打磨干净,剪成小块,进行实验。
(1)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适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有ZnCl2 生成。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2)另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一定量CuSO4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 E 和固体F。当溶液E中只含一种溶质时,该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溶液E中最少含有________种溶质。
(3)若将6.5g锌皮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则生成氢气的质量__0.2g(选填“<”、“>”或“=”)。
3、某校同学们开展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活动。
(1)某同学设计不同实验方案,验证铁和铜两种金属活动性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分别取等量的铁片和铜片于两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稀硫酸 ________ 铁比铜活动性强
②________ ________
(2)某小组做镁与稀硫酸反应实验时,发现该反应很剧烈,还观察到试管内产生“白雾”,即对“白雾”进行如下探究:反应过程中,“白雾” 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可听到爆鸣声,但试管没有爆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实验过程中,大家只听见氢气燃烧的爆鸣声而没有看见火焰,小组讨论如何实现氢气持续地燃烧并看见淡蓝色火焰呢
[查阅资料]水蒸的存在,对氢气燃烧火焰的传播有很明显的阻滞作用,即水蒸气浓度越高,火焰传播的速度越慢。
[设计实验]经老师指导,同学们将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所示。
[实验操作]取0.3 g镁条放入装有5.0 g稀硫酸的试管中,将试管放入盛有冷水的锥形瓶中,反应开始后,用燃着的木条点燃试管口的氢气,观察到氢气持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解释与反思]①锥形瓶中冷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
②在实验冷却恢复室温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镁条消失一段时间后试管内部产生了白色晶体。对此“意外”的现象,你的解释是________。请计算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室温下硫酸镁的溶解度为33.5 g)
4、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信息、提炼证据、进行推理、形成结论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1)学习化学概念“饱和溶液”——实验“KNO3溶于水”
(实验用品)KNO3(研磨处理)、水、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
(实验探究)在室温20℃下,向小烧杯中加入20mL水,按下表中设计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推理 实验结论
I 加入2gKNO3,搅拌 全部溶解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水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
Ⅱ 再加入5gKNO3,搅拌 部分溶解 _____
Ⅲ 加热,搅拌 _____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
Ⅳ 再加入5gKNO3,搅拌 全部溶解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Ⅴ 放在冷水的大烧杯中冷 析出晶体 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KNO3可用_____的方法结晶 增加溶剂的质量,可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Ⅵ _____,搅拌 全部溶解 一定形成不饱和溶液
(实验反思)
①KNO3预先研磨处理的目的是_____。
②实验步骤_____(填实验序号,下同)中KNO3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③比较实验步骤 _____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经分析推理,可得出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另一种方法,即升高饱和溶液的温度。
5、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铝的某些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实验回顾)(1)铝与稀盐酸反应。
①用如图1所示装置制取氢气。
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用B装置收集氢气的原因是______。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能否置换出盐酸和稀硫酸中的氢,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铝能否与水反应生成氢气?
(查阅资料)
物质 钠与水 铝与水 汞与水
能否发生反应 能反应 能反应 不反应
(交流与讨论)
(1)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起到保护膜的作用,如生活中可用铝壶烧水。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除去铝表面氧化铝薄膜的方法:_________(举一例)。
(实验探究)
(1)将铝片完全浸入氯化汞(HgCl2)溶液中1分钟左右,取出,立即用流水冲洗干净后加入蒸馏水中(如图),其表面生成大量气泡、周围出现白色沉淀。铝与氯化汞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在导管口a处涂肥皂水,发现导管口有气泡形成,当气泡离开导管后,气泡______(填“下沉”或“上升”),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泡,发出爆鸣声。
(实验结论)铝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写出铝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实验反思)(1)图2装置内,在铝与水反应的过程中,若关闭导管上的活塞K,反应停止,其原理是____________。当再次打开活塞K,反应继续,产生气泡。铝未能变成氧化铝,其原因是______。
(2)汞有毒,会污染环境,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硫粉处理单质汞发生的化合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分析】
【详解】
A.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不能继续再溶解硝酸钾,所以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晶体不能改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该操作不可行;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会升高,但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均不变化,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会改变,操作不可行;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会析出晶体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减小,操作可行;
D.恒温蒸发溶剂,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硝酸钾,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温度不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故硝酸钾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会改变,操作不可行;
故选C。
【点睛】
2、D
【详解】
A:a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若b中混有少量的a,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A错。
B:t2℃时,物质a的125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物质a。B错。
C:t3℃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仍然是饱和溶液,c变为不饱和溶液,但c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C错。
D:t2℃时b的溶解度是25g,50g水最多溶解物质b12.5g,所得溶液质量最多为62.5g。小于65g。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3、D
【详解】
A、洗洁精中含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不是利用的溶解作用,不符合题意;
B、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能析出晶体,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降低温度,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加,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晶体,不符合题意;
C、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浓稀无关,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如常温下,硝酸钾的浓溶液可能是稀溶液,不符合题意;
D、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符合题意。
故选D。
4、D
【详解】
A、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将5ga加入到20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4g的晶体,可得到24ga的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t2℃时,N点的a溶液是不饱和溶液,M点的a溶液是饱和溶液,该温度下,a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了饱和溶液,不可采用加水的方法,故选项错误;
C、将t1℃时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1℃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以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错误;
D、t2℃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a析出固体的质量最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C
【详解】
A. 由图可知,60℃时, b点对应的是饱和溶液,c点在曲线下方对应的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 KNO3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6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20℃时KNO3的溶解度,将a点的饱和溶液从20℃升温到60℃时,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 KNO3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点为60℃时的饱和溶液,a点为20℃的饱和溶液,将b点的饱和溶液降温到a点,有晶体析出,符合题意;
D. 由图可知, 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KNO3的质量为110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KNO3的质量为55g,所以向50g水中加入60g KNO3,只能溶解55g KNO3,形成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D
【详解】
A、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质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根据操作图可知,称量过程中物质与砝码放反,且使用了游码,因此所称量的氯化钠质量偏小,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不符合题意;
B、溶质洒出损失,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不符合题意;
C、俯视读数偏大,实际量取的溶剂水的体积偏少,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选项不符合题意;
D、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溅出,只会使溶液质量减少,并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7、B
【详解】
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需要说明温度,温度不同,溶解度的大小不能确定,不符合题意;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水的方法,符合题意;
C、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甲的固体中含有少量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不符合题意;
D、将t2℃下甲的饱和溶液150g,溶液中含有溶质50g,溶剂100g,降温到t1℃时,溶解度为30g,溶液仍为饱和溶液,则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30g,析出晶体质量为20g,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A
【详解】
A、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温度先升高,一段时间后又逐渐恢复至室温,故A正确;
B、石灰石不溶于水,温度不变,故B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下降,故C错误;
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9、C
【详解】
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B、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少的是硬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多的是软水,故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易溶于水,杂质多是漂浮的杂物,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应该是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故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50mL水和50mL酒精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说明水分子和解决分子的微粒之间有间隔,故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10、B
【详解】
A、在氧气流中灼烧,炭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铜与氧气不反应,可除去炭粉,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甲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区别不大,无法区分,符合题意;
C、将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取样,分别溶于水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1)
【解析】
(1)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甲烷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是甲烷燃烧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或内能)。
(2)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3)
洗洁精在水中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
(4)
活性炭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的的色素和异味。
2、
(1)甲
(2)恒温蒸发溶剂
(3)30%
【解析】
(1)
由图可知,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甲。
(2)
将甲溶液由A点转变为B点,温度没有改变,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状态,可采用的方法是恒温蒸发。
(3)
t2℃时,丙的溶解度为60g,80g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将80g丙的饱和溶液与20g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
(1)乳化
(2)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3)煮沸
【解析】
(1)
洗洁精能去油污,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填:乳化;
(2)
食品包装袋内通常会填充氮气,这是因为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故填: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3)
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因此生活中通过煮沸能降低水硬度,故填:煮沸。
4、
(1)甲<丙<乙
(2)22.5g
(3)蒸发结晶
(4)丙
(5)乙>甲>丙
【解析】
(1)
根据图像,在10℃的线上,溶解度最大的是乙,其次是丙,最小的是甲,故由小到大的顺序为甲、丙、乙;
(2)
有图像可知,30℃时,甲的溶解度为45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45g),所以在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甲22.5g,故填22.5g;
(3)
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故乙中混有少量甲,最好采用蒸发结晶的方式提纯乙,故填蒸发结晶;
(4)
由图可知,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甲>乙>丙,所以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配成各自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丙>乙>甲,故填丙;
(5)
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其温度降到1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10℃时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乙>甲;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丙的溶质质量分数在降温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丙在30℃时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10℃时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0℃时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由大到小顺序为乙>甲>丙;
5、
(1)甲>乙>丙
(2)丙
(3)乙>甲>丙
【分析】
(1)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t2℃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关系为:甲>乙>丙。
(2)
t2℃时,乙的溶解度为60g,而此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即在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60g乙,至少溶解60g甲,则50g水最多溶解30g乙,甲溶解大于30g,因此甲、乙达不到饱和;从图像可以看出,t2℃时,丙溶解度近似于乙的的溶解度的一半,此时50g水溶解丙物质的质量应该在15g左右,所以此温度下,25g丙不能完全溶解在50g水中,所以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丙,故填:丙。
(3)
因为降温后,甲和乙的溶解度都减小了,所以降温至t1℃后,甲、乙两种物质仍为饱和溶液,此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所以此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较大小为:乙>甲;降温后,丙的溶解度变大了,所以降温至t1℃后,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在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此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丙的不饱和溶液的大,所以此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乙>甲>丙,故填:乙>甲>丙。
三、计算题
1、
(1)1mL=1cm3
密度可看成是1.0g/mL
溶质质量=1.0g ,溶液质量=4.0mL×1.0g/mL=4.0g溶液a中溶质质量分数=
b中溶液质量=1.0mL×1.0g/mL=1.0g,
溶液b中溶质质量分数=
c中溶液质量=1.0mL×1.0g/mL=1.0g,
溶液c中溶质质量分数=
d中溶液质量=1.0mL×1.0g/mL=1.0g,
溶液d中溶质质量分数=
(2)设:1.0g药品可配制质量为的药液。
2000g÷1.0g/mL=2000mL
答:最终得到的药液(溶液d)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05%,1.0g 该药品可配制溶液d的体积是2000mL。
【分析】
溶质质量分数=
并利用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会改变的知识解决,分步求出各部分得到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1)
详见答案。
(2)
详见答案。
【点睛】
密度可看成是1.0g/mL。
2、
(1)解:二氧化碳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答: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14.5亿吨。
(2) A 解:溶液 C 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溶液 C 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6.5%。
【解析】
(1)
已知化合物的质量,求其中某一元素的质量,用该元素的质量分数乘以该化合物的质量,详解见答案。
(2)
①由表中数据对比可知,在20℃时向100g水分别加入20g、36g、50g氯化钠,所得溶液的最大质量为136g,即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因此属于不饱和溶液的为A。
②溶液 C的质量为136g,其中溶剂水的质量为100g,则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为36g,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等于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可求出溶质质量分数,详解见答案。
3、
(1)600
(2)100毫升浓盐酸的质量为100毫升(即100cm3)×1.2g/cm3=120g,取100毫升浓盐酸与500毫升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
答: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6. 97%;
(3)设需要36%的盐酸的质量为x,则100g×3.6%=x×36%,x=10g
浓盐酸的体积为:10g÷1.2g/cm3≈8.33cm3=8.33mL
答:需该浓盐酸8.33mL。
【分析】
(1)
500mL=500cm3,100毫升这种浓盐酸的质量是:500cm3×1.2g/cm3=600g;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4、
(1) 1200 960
(2)溶质质量为30kg20%=6kg,则溶液质量为
答:欲配制30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氰菊酯杀虫剂来消毒,需要这种氯氰菊酯杀虫剂的质量是7.5kg
【解析】
(1)
1000mL氯氰菊酯杀虫剂的质量是1000mL1.2g/cm3=1200g,其中含溶质氯氰菊酯1200g80%=960g
(2)
见答案。
5、
(1)2.2g
(2)解:设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
(3)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此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5g;参加反应的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解析】
(1)
由题意可知,反应后减少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76g-73.8g=2.2g。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与氧气接触 AC ABC 溶剂的种类 溶质的种类 反应物接触面积不同
【详解】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说明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故填:与氧气接触。
(2)由A、C实验可知,A中的铁与水和氧气充分接触,容易生锈;C中的铁只与氧气接触,不容易生锈;通过对比A、C两个试管的现象说明铁生锈必需有水参加;由A、B实验可知,A中的铁与水和氧气充分接触,容易生锈;B中的铁只与水接触,不容易生锈;通过对比A、B两个试管的现象说明铁生锈必需有氧气参加;故填:AC;ABC。
(3)碘能溶解在汽油里,不能溶解在水里,溶质种类相同,溶剂不同,溶解能力不同,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补充了如图C所示实验,高锰酸钾能溶在水里,碘不能溶解在水里,在同一溶剂中,溶质种类不同,溶解能力不同,说明他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溶质的种类;故填: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
(4)虽然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以及浓度相同,金属的质量也相同,但是金属的形状不同,一个是条状,一个是粉状,导致了和盐酸的接触面积也不同,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也影响反应速率,所以该实验设计的不合理;故填:反应物接触面积不同。
2、ZnCl2和NH4Cl 氯化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或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 灼烧 锌的表面有气泡产生 ZnSO4 二 >
【详解】
[实验探究一]
(1)黑色糊状填充物由炭黑、MnO2、ZnC12和NH4Cl组成,把糊状物加水,ZnC12和NH4Cl能溶于水,炭黑、MnO2不溶于水,过滤,溶液A中的溶质主要是能溶于水的ZnC12和NH4Cl,把溶液A蒸发、冷却,利用氯化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或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
故填:ZnC12和NH4Cl;氯化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或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
(2)固体M中主要有炭黑、MnO2,炭黑能燃烧,MnO2不能燃烧,可采取高温灼烧的方法除去炭黑;
故填:灼烧。
[实验探究二]
(1)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适量稀盐酸的烧杯中,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的表面有气泡产生;
故填:锌的表面有气泡产生。
(2)把锌放入一定量CuSO4溶液中,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硫酸铜溶液中的硫酸铜全部反应,溶液中有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锌;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即只含有铜时,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锌和铜,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铜,因此溶液E中最少含有硫酸锌和硫酸亚铁2种溶质。
故填:ZnSO4;二。
(3)设6.5g锌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x=0.2g
设6.5g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y=0.23g
由以上计算可知,若将6.5g锌皮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0.2g;
故填:>。
3、铁片的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片的表面无气泡产生 取打磨过的铁片放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中 观察到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镁和稀硫酸反应放热,使试管内水汽化成水蒸汽,其遇冷后冷凝成小水珠( 或水汽化后的水蒸气冷凝/液化成小水珠等合理答案均可) 试管并未密闭,是敞口的,不会爆炸。(或并不是在密闭、有限的空间或试管是敞口的等合理答案均可) 降温,使试管中的水蒸气冷凝(或使水蒸气转化为小水珠或降低试管中水蒸气的浓度等合理答案均可) 一段时间后,温度降低,硫酸镁溶解度降低,所以析出白色晶体
【详解】
根据实验现象,铁与稀硫酸反应有气泡产生,而铜没有明显现象,说明铁位于H前,铜位于H后,故铁的活动性比铜强;还可以设计金属与另一种金属盐溶液反应,观察是否发生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故有: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分别取等量的铁片和铜片于两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稀硫酸 铁片的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片的表面无气泡产生 铁比铜活动性强
②取打磨过的铁片放人适量的硫酸铜溶液中 观察到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2)镁与稀硫酸反应时,反应很剧烈,还观察到试管内产生“白雾”,反应过程中,“白雾” 产生的原因是:镁和稀硫酸反应放热,使试管内水汽化成水蒸汽,其遇冷后冷凝成小水珠(或水汽化后的水蒸气冷凝/液化成小水珠等合理答案均可)。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可听到爆鸣声,但试管没有爆炸的原因是:试管并未密闭,是敞口的,不会爆炸。(或并不是在密闭、有限的空间或试管是敞口的等合理答案均可)。
[解释与反思]:
①锥形瓶中冷水的作用是:降温,使试管中的水蒸气冷凝(或使水蒸气转化为小水珠或降低试管中水蒸气的浓度等合理答案均可)。
②在实验冷却恢复室温的过程中,发现镁条消失一段时间后试管内部产生了白色晶体,解释是:一段时间后,温度降低,硫酸镁溶解度降低,所以析出白色晶体。室温下硫酸镁的溶解度为33.5 g,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全部溶解 升高 降温 加入过量的水 增大接触面积,加速溶解 Ⅳ Ⅱ和Ⅲ
【详解】
实验探究:
(1)Ⅱ再加入5g KNO3,搅拌,只部分溶解,所以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Ⅲ加热搅拌后,实验推理结果是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则实验现象应为溶质全部溶解;由Ⅱ和Ⅳ的实验现象可知,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实验Ⅴ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KNO3溶解度降低,晶体析出,KNO3可用降温的方法结晶;加入过量的水可以使溶质全部溶解,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反思:
①KNO3预先研磨处理,可以增大接触面积,加速溶解。
②实验I-Ⅳ中,溶剂质量相同,实验步骤Ⅳ中溶质含量最高,溶质质量分数最大,实验步骤Ⅴ中降温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减小,与Ⅳ相比,溶质质量分数减小,Ⅵ中加入溶剂,溶剂质量增多,溶质质量分数比Ⅳ小,故实验步骤Ⅳ中KNO3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③由实验步骤Ⅱ和Ⅲ可知,升高温度能提高KNO3的溶解度,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5、 氢气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金属是否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前面 用砂纸打磨 2Al+3HgCl2=2AlCl3+3Hg 上升 2Al+6H2O=2Al( OH )3+3H2↑ 容器内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回烧杯,固体与液体分离 容器内充满氢气,铝无法与氧气接触 Hg+S=HgS
【详解】
①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②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是因为氢气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面的金属可以和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交流与讨论]
铝常温下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铝使铝具有抗腐蚀性,方程式为:
;
可以通过砂纸打磨去除表面的氧化铝;
[实验探究]
(1)铝比汞活泼,铝与氯化汞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HgCl2=2AlCl3+3Hg
(2)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当气泡离开导管后,气泡上升 故填:上升;
[实验结论]
铝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Al+6H2O=2Al( OH )3+3H2↑。
[实验反思]
(1)关闭活塞 K ,容器内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回烧杯,固体与液体分离,反应停止,容器内充满氢气,铝无法与氧气接触不能变成氧化铝。
(2)硫粉会和单质汞生成硫化汞化学方程式为:Hg+S=HgS,故填:Hg+S=H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