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八)语文试题(4月)(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八)语文试题(4月)(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6 16:36:34

文档简介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测试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以偏概全。B强加因果。D误解文意,原句是“紧缩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如
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其中的‘缺谁谁尴尬’就是受诗歌韵律的影响
而省略了关联词‘无论…,都…’”。
2.【答案D
【解析】“其论证目的相同”错。各处引用的诗词用来论证不同的观点,目的不同。
3.【答案】B
【解析】原文是“介词的发展也可以在诗词韵文中找到端倪”,不能得出很多介词“是从诗词韵
文中产生的”的结论。
4.【答案】B
【解析】说话受左脑控制。
5.【答案0
【解析】A应将“揠苗助长”改为“帮助小树根深叶茂”。B“智力开发是特殊潜能的开发”错误,
原文是“智力开发是一种对潜在的一般能力的开发”;“可使个体特殊潜能高于同龄人”错误,
原文“…都能够促使个体在这方面的能力发展水平高于同龄人”中的“这方面的能力”应指
“潜在的一般能力”。D因左脑主管抽象逻辑思维,右脑主管具体形象思维,映入右眼的物象
会投射在左半球上,所以应将“在那些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改为“在那些语
言和分析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
6.【答案】①上级主管部门要科学配置教科书,科学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大脑两个半球开发并
驾齐驱。②教师、家长要在训练学生抽象思维的基础上,重视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两种思维
训练密切配合,不可偏废。③学生自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右脑,重视图形识别、音乐感
知、形象记忆、艺术欣赏等训练,形成形象的、直觉的、具体的思维模式。(每点2分)》
7.【答案】0
【解析】“明暗结合”错误,文中并没有暗写。
8.【答案】①由来、概貌。②外貌、神情、穿着。③地位、影响、功能。(大意对即可)
9.【答案】示例一:本文重在写登游之感。①从篇幅来看:作者花大量篇幅写登大怀山的经历,详
细写了大怀山的自然和人文之美,符合游记类散文的文本特征。②从抒情角度来看:作者将
自己的感受穿插于游览的过程中,突出了自己游大伍山的心情。③从写作背景来看:作者在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际范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22·X·MN·语文(八)】
第一段交代了个人登临大伾山的背景,由此看出本文乃是作者实地旅游后的随记,目的就是
突出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或是感受
示例二:本文重在写平凡人的不平凡,充满讴歌之意。①从文章结构来看:本文虽然花了大量
篇幅写登临大伾山的经历,但是行文最后由物及人,升华主题,使文本的内涵更丰富。②从写
作技巧来看:作者通过巧妙的联想,即物言理,展现了美好的人性、美好的品格,字里行间充满
了对平凡人不甘平凡精神的赞美。③从结尾艺术来看:结尾由记述转为议论,将大还山和人
联系起来,意在强调做人也当如大伾山一样,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成就自己的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疑难问题的探究能力。探究的核心是本文的写作主旨。探究的依据
是要结合文本的特征。首先我们分析文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游记类散文,并在结尾由眼前之
“大伾山”联想到人的生存意义。这也是写景抒情(明理)类散文的常规写法,考生可以赞同
“游记”说,从篇幅长度、抒情角度、写作背景等角度来思考;:也可以赞同“明理”说,写景是基
础,阐述道理才是主旨,考生可以从文章结构、写作技巧和结尾艺术等角度去思考。
10.【答案】0
【解析】原文标点:世宗以让右丞唐括安礼、参政王蔚日:“卿等阅书史,亦有不能言之人可以
从政者乎?”又谓中丞刘仲诲日:“蔡珪风疾不能奏谢,卿等何不纠之?人言卿等相为党蔽,今
果然邪。”
11.【答案】D
【解析】解褐,本指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
12.【答案】C
【解析】“重友情”文中无信息。“蔡珪因为安国军节度判官高元鼎犯监临奸事罪受牵连而甘
愿受四十鞭杖”错误,原文大意是:高元鼎因犯罪而向高震亨等人求援,高震亨将此事嘱托给
李仲柔,李仲柔揭发了此事,于是蔡珪等人遭殃。
13.【答案】(1)蔡珪以善辩博学著称,凡是朝廷制度有所删改补益,蔡珪都担任编类、详定、检讨、
删定官。
(2)高震亨把这件事嘱附给审问官御史台典事李仲柔,仲柔揭发了这件事。
【解析】(1)关键词“号”、“损益”、第二个“为”各1分,句意2分。(2)关键词“属”“鞫”各1分,
省略句式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蔡珪字正甫。蔡硅考中进士,不追求升任官职,过了很久才被授予澄州军事判官,改任三河
县主薄。遭逢父丧,未终丧制就起用他为翰林修撰及知制诰。在这个职位任职八年后,改任户
部员外郎,兼任太常丞。蔡珪以善辩博学著称,几是朝廷制度有所删改补益,蔡珪都担任编类、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际范卷·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22·X·MN·语文(八)】绝密★启用前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测试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上古时期的《诗经》《楚辞》,到中古以后的唐诗、宋词、元曲,再发展到现当代诗歌,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展现了语言艺术的永恒魅力。诗歌中蕴藏了大量创新语言现象,其中不乏对后世影响久远的常用词语和句法,这些常用词语和句法对汉语的发展和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月亮”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李益的《奉酬崔员外副使<携琴宿使院>见示》一诗中,“庭木已衰空月亮,城砧自急对霜繁”。这里的“月亮”不是一个词,而是短语,指“月光明亮”,后来在唐诗韵文格律的作用下,由短语化为表示“月球”的名词。“朝夕”的产生亦是如此,它最初产生于《诗经》“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中,“朝夕”本是并列的两个名词,在诗歌韵律的作用下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
成语被看作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形式短小、结构稳固、内涵丰富等特点。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特点(如诗经以四音节为主)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催生出大批耳熟能详的成语。《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有60%左右的成语源自诗歌,如“天作之合”出自《诗经》中的“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壮志未酬”来源于唐代李频的《春日思归》“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石破天惊”最早出现在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量词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系的一大特色,在汉语语法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量词有很多就是从诗词韵文中产生的。如《汉语大字典》提到,“簇”的量词用法源于白居易的《题卢秘书夏日新裁竹二十韵》,“几声清淅沥,一簇绿檀栾”;“点”的量词用法始见于苏轼的《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此外,介词的发展也可以在诗词韵文中找到端倪。据考察,“打”的介词用法最早出现在宋代辛弃疾的词中,“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鹧鸪天·戏题村舍》)。
在诗歌中,句法层面的创新现象也层出不穷,诗歌为很多句法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绝佳的语言环境。如紧缩句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指分句间经过语音紧凑和词语缩减,而形成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如“天一黑就下班回家”是由“只要天一黑,就下班回家”这个一般复句紧缩而成的。诗歌对紧缩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蒋绍愚在《唐诗语言研究》中说,在散文中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复句时,往往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而在唐诗,特别是讲究格律的近体诗中,这些关联词一般省略不用,从而造成紧缩句的大量出现。
例如,近体诗“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严恽《落花》)中的“问花花不语”,就是由“我问花,但是花却不语”省略关键词和停顿而形成的紧缩句。紧缩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如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其中的“缺谁谁尴尬”就是受诗歌韵律的影响而省略了关联词“无论……,都……”。
诗歌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还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诗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藏,值得我们不断开垦和深挖。
(摘编自张力《诗歌,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对汉语发展和演化影响深远的常用词语和句法都来自传统中国诗歌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B.成语经诗歌的韵律与情感催生,因而形式短小,结构稳固,内涵丰富,成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C.中国古典与当代诗歌为很多句法现象的产生与创新提供了语言环境,是创新语言的丰富的宝藏。
D.现代汉语中的紧缩句受诗歌韵律的影响省略了关键词和停顿,这类紧缩句常见于体育新闻标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论点,再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B.文章从词语和句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论证诗歌对汉语发展演化的影响。
C.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
D.文章在论证中多处引用诗词名句,其论证目的相同,都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推动了汉语的发展演化,一些并置的单音节词,在诗歌韵律的作用下变成了双音节词。
B.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量词与介词,很多是从诗词韵文中产生的,如“簇”“点”“打”。
C.诗歌推动了紧缩句的发展,紧缩句在唐代近体诗中大量出现,应与近体诗的格律不无关系。
D.对中国诗歌语言的研究与开掘,能为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不竭的动力和丰富的源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聪明理论主张,从信息加工的动态过程来看,感知敏感性、相似性判断与辨别、表征的形成与操作、分类、工作记忆等反映了认知信息由输入、表征到转变为备用状态等初级的、基本的认知加工过程。其中,感知过程制约着认知信息的输入,感知过程的速度、精度和准确度的差异可能导致个体所输入的信息存在量或质的差异。辨别是比较两个客体之间异同的过程,是建立关于客体的表征的前提。认知信息的表征是信息内化的阶段,可分为表征形成和操作两类加工。表征形成的速度、所形成表征的适宜程度、表征操作的速度、表征操作的方式和表征操作的准确性等因素都制约着认知信息的表征质量,既可能形成封闭性表征,也可能产生开放性表征。认知信息转变为备用状态主要反映在记忆过程中。工作记忆负责认知信息的存储与提取,存储速度和提取速度是反映认知信息存储质量的指标。由于每个个体都存在识记和提取的超速极限,存储速度和提取速度又是个体认知基本能力发展水平的反映。
智力开发是指最大程度上开发个体的智力潜能的过程,它是一个长期、全面地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的过程。它既不是一个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认知策略的过程,也不是通过训练,让个体熟悉问题情境从而提高认知加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的过程。由于智力开发是一种对潜在的一般能力的开发,一般能力的提高应反映在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具有广泛迁移性的认知训练才是较好的智力开发方案。智力开发是潜能开发,不是超前发展。超前发展是个体的认知能力早于同龄人发展的现象。一般而言,增强某种刺激、增加在固定时间段内训练的次数以及丰富个体的经验都能够促使个体在这方面的能力发展水平高于同龄人。但当同龄人也获得了这些经验后,其该方面的能力同样会达到被训练者的水平。智力开发是促进能力发展,不是增长知识和技能。个体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有利于个体这个方面能力的发展,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可能并没有相应地获得发展,这就可能使个体发展成一个“专才”,而不是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摘编自阴国恩、郑金香、安蓉《一种基于认知基本成分的新的智力开发观》《智力开发的聪明理论》)
材料二:
医学临床实验证明了大脑两个半球的不同功能:左半球控制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左脑的损伤会引起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症、文字不识症和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障碍;右半球则控制着左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右脑的损伤则会造成相貌不识、结构性失认等现象和空间定向思维方面的障碍。如果将“铅笔”两个字分别投射在病人左、右眼半视野内,铅在左,笔在右,那么病人能说出“笔”,却不能说出“铅”,这是因为“笔”投射在左半球,所以能命名,而“铅”投射在右半球,因而不能用言语描述。如果把一支铅笔放在病人左手上,他可以用动作表示铅笔的用途,但不能用语言描述它。如果把铅笔换到右手上,病人马上就能用言语做出报告。如果让病人根据积木的颜色来排列某种图形,那么他可以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完成任务。这说明,两个半球确有不同的功能,但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二者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
(摘编自韩延明《试论美育对学生右脑和智力的开发功能》)
材料三:
智力其实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许多方面。早期智力开发应该抓,而且要抓早抓好。因为大脑的开发潜力是递减的,开发越晚,收获就越小。但家长要明白两个原则。首先,智力开发也要全面,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智力的开发才是成功的。其次是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3到6岁的孩子最需要玩,哪怕是玩沙子、玩水,也能让他们获益良多。另外,不少家长给孩子早期定向,小小年纪就学这学那,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点在不在那儿。极端的望子成才,达不到的过高期望,家长就很容易用横向比较“你瞧人家多好,你看看你”之类的消极评价挫伤孩子的信心,使他们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摘编自于巍、张嘉《开发幼儿智力小心透支》)
4.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左半球控制着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是人脑处理语言,进行抽象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控制中枢。
B.左、右半球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说话、图形识别、空间定向思维等智力活动要受右脑控制。
C.智力开发要抓早抓好,要抓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许多方面。
D.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智力开发要遵循教育规律,不能早期定向或做横向比较。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发掘个体的智力潜能是一个长期、全面地提高个体认知能力的过程,它就像种树一样,是通过一定的措施“揠苗助长”的过程。
B.智力开发是特殊潜能的开发,通过增强某种刺激、增加在固定时间段内训练的次数以及丰富个体的经验,可使个体特殊潜能高于同龄人。
C.美育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拓展孩子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激发和调动大脑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D.长期坐在教室左侧座位上而经常把头和眼珠转向右侧的学生,在那些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高出一筹。
6.怎样让学生的大脑两个半球协调发展?请结合材料和实际简要分析。(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观大伾山有感
侯发山
2015年初秋的一天,在浚县挚友、作家马金章兄的陪同下,我游览了大伾山。
来到山脚下,山门上的对联一下子攫取了我的心,使我对大伾山顿生敬畏之感。“邯郸道上,黄鹤楼头,一剑西风留幻迹;卫水桥边,浮丘林表,三山海路在尘寰。”横额题“青坛紫府”。“青坛”,即青坛山。相传,东汉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军,还师时经过大伾山,在山上筑青坛祭告天地,谥大伾山为青坛山。“紫府”,指神仙所居之处。呵呵,能到神仙居所游览一遭,确是人生一大幸事。
我们一行数人一边登山,一边聆听马金章兄的讲解。马金章兄不愧是当地文化名人,讲起大伾山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大伾山是中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尚书·禹贡》载:“东过洛汭,至于大伾。”相传大禹治水时到过大伾山,历代称为“禹贡名山”。从那些摩崖石刻(题记)中可以看出,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登山览胜者代不乏人,他们多赋诗留言,刻碑勒石,抒发“登大伾,俯大河,怀大禹”的感慨豪情,其中以唐代的洪经伦题记和明代的王铎书法最为有名。看到那些在石刻前驻足观赏、留影的游客,马金章兄自豪地说:“大伾山石刻,从唐代至明清时期共遗存460多处,因此,以欣赏大伾山摩崖石刻,鉴赏其书法、艺术价值为主题的“大伾山摩崖石刻风情游'越来越火。”我也不甘寂寞,在一块“愿读尽天下有用书”的石刻前留影,以此告诫自己要多读书,读好书。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大伾山的大石佛。大石佛,古称大佛岩,倚山凿就,高与崖齐,整躯为岩石,为明代成化十年(1474)雕刻。大石佛结跏趺坐,面方颊圆,略呈梯形,形似弥勒佛像。目平视,唇紧闭,表情庄严。两肩立挺,脖颈较长,有三道肉领。左手抚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肘举。手心向外,施无畏印。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因胸部残破,衣纹不清,似是双襟直垂……大石佛总高八丈,藏于七丈高的楼内,素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称,为世界佛屋景观之唯一,以中国最早、北方最大而著称于世。随同的马金章兄解释说,古时,黄河流于其脚下,每到雨季,常会洪水泛滥,故雕石佛以镇之。山上寺庙洞阁棋布,始建于北魏的天宁寺,规模宏大,年代最早,寺内有藏经阁,原藏明代南藏经6053卷,为宗教典籍珍品。宋代的天齐庙、太平兴国寺、丰泽庙,元代的观音岩,明清的阳明书院、吕祖祠、禹王庙、张仙洞等建筑,皆各有其妙,为大伾山增光添彩。站在古柏环绕的古庙前,使人如入仙境,飘飘欲仙。
大伾山不像其他山登起来那么累,山路舒缓、平坦,可以一边走一边细细品味。山上秀丽幽静,松柏苍郁,上千年的古柏随处可见,有的树干笔直,直至蓝天,树冠蓊郁,一派舍我其谁的霸气;有的树干道劲斑驳,稀疏的树冠透出饱经岁月的沧桑……马金章兄介绍说,大伾山有汉唐古柏400余株。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有一棵古柏从树根部裂开,中间钻出一棵槐树,当地称之为“柏抱槐”。两棵树同根共生,一样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看着两棵树如此亲密无间,相互依偎,我和爱人也在这棵树前合影留念,祈望我们也和“柏抱槐”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同担风雨,共享阳光。
然而,大伾山又是很小的一座山,笔者说的“小”指的是它的海拔、面积和山势。大伾山系太行余脉,东西宽0.95公里,南北长1.75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35米,平地高起70米。它不是丛山中的峻岭,而是平原突起的孤峰。尽管其“小”,但因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石刻艺术博大精深,故并不影响其名山的地位。
由大伾山我想到了郭明义,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采场公路管理员,但是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里,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他19年里累计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共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由大伾山我想到了胡发生老人,他有3个儿子和5个女儿,晚年本应平静而殷实,但是他退休后毅然背起编织袋,当上了“破烂王”。18年来,他用卖破烂挣的钱,为乡里学校的孩子们买学习用品,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月饼。85岁的他在离世的前一天,还忙着在集市上捡废品……被评为2012“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无独有偶。已过耄耋之年的刘盛兰老人拾荒助学近20载,几十年未尝肉味,家徒四壁,却捐出了十多万元。其人其事“感动中国”,他也成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类似的“小人物”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可观的收入,他们图的不是“利”,也不是“名”,但是他们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就像大伾山一样,不高大,不险峻,但因其厚重的文化和内涵,永远矗立在中国名山之林!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山门上那副对联的上联通过写邯郸道典故和黄鹤楼传说,描写吕洞宾的仙人形象,下联揭示人生哲理:修身养性须入世。
B.作者一边登山一边听挚友讲解,一边联想一边谈论游览感想,登山则情满于山,文章感染力很强,给人以启迪。
C.作者写大伾山的“小”,目的是突出大伾山在文化内涵上的“大”,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明暗结合的写法,匠心独到。
D.本文有一个明显的艺术特点,即在写游览之余常使用一句话来写自己游览时的一些感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8.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大石佛的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答:
9.有人认为本文为游记,重在写作者登游之感;有人认为本文的主旨是借物写人,突出对平凡人物的讴歌。请结合文本特征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珪字正甫。中进士第,不求调,久乃除澄州军事判官,迁三河主簿。丁父忧,起复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在职八年,改户部员外郎,兼太常丞。珪号为辨博,凡朝廷制度损益,珪为编类、详定、检讨、删定官。初,两燕王墓旧在中都东城外,海陵广京城围,墓在东城内。前尝有盗发其墓,大定九年诏改葬于城外。俗传六国时燕王及太子丹之葬,及启圹,其东墓之柩题其和曰“燕灵王旧”。“旧”,古“柩”字,通用。乃西汉高祖子刘建葬也。其西墓,盖燕康王刘嘉之葬也。珪作《两燕王墓辩》,据葬制名物款刻甚详。安国军节度判官高元鼎坐监临奸事,求援于太常博士田居实、大理司直吴长行、吏部主事高震亨、大理评事王元忠。震亨以属鞫问官御史台典事李仲柔,仲柔发之。珪与刑部员外郎王翛、宛平主簿任询、前卫州防御判官阁恕、承事郎高复亨、文林郎翟询、敦武校尉王景晞、进义校尉任师望,坐与居实等转相传教,或令元鼎逃避,居实、长行、震亨、元忠各杖八十,脩、珪、询、恕、复亨、翟询各答四十,景晞、师望各徒二年。久之,除河东北路转运副使,复入为修撰,迁礼部郎中,封真定县男。珪已得风疾,失音不能言,乃除潍州刺史,同辈已奏谢,珪独不能入见。世宗以让右丞唐括安礼参政王蔚曰卿等阅书史亦有不能言之人可以从政者乎又谓中丞刘仲诲曰蔡珪风疾不能奏谢卿等何不纠之人言卿等相为党蔽今果然邪 珪乃致仕,寻卒。珪之文有《补正水经》五篇,《南北史志》三十卷,《续金石遗文跋尾》十卷,《晋阳志》十二卷,文集五十五卷。《补正水经》《晋阳志》,文集今存,余皆亡。
(节选自《金史·蔡珪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世宗以让右丞唐括安礼/参政王蔚曰/卿等阅书史亦有不能/言之人可以从政者乎/又谓中丞刘仲诲曰/蔡珪风疾不能奏/谢卿等何不纠之/人言卿等相为党/蔽今果然邪/
B.世宗以让右丞唐括安礼参政/王蔚曰/卿等阅书/史亦有不能言之人可以从政者乎/又谓中丞刘仲诲曰/蔡珪风疾不能奏谢/卿等何不纠之/人言卿等相为党蔽/今果然邪/
C.世宗以让右丞唐括安礼/参政王蔚曰/卿等阅书史/亦有不能言之人可以从政者乎/又谓中丞刘仲诲曰/蔡珪风疾不能奏谢/卿等何不纠之/人言卿等相为党蔽/今果然邪/
D.世宗以让右丞唐括安礼参政/王蔚曰/卿等阅书史/亦有不能言之人可以从政者乎/又谓中丞刘仲诲曰/蔡珪风疾不能奏/谢卿等何不纠之/人言卿等相为党/蔽今果然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B.丁父忧,遭逢父亲丧事。丁,此处为动词,遭逢。
C.太子丹,燕国太子,曾在秦国做人质,后谋划“荆轲刺秦王”。
D.致仕,即致事、致政、解褐等,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蔡珪有才学,淡泊名利。他考中进士却不追求升任官职,很久才开始担任官职,后来调迁为三河县主簿。
B.蔡珪做事认真,担任要职。蔡珪曾任户部员外郎、太常丞等要职;他写下《两燕王墓辩》,对墓葬的形制等写得特别详细。
C.蔡珪重友情,受连坐。蔡珪因为安国军节度判官高元鼎犯监临奸事罪受牵连而甘愿受四十鞭杖,此事有多人受到牵连。
D.蔡珪患风疾于任上,一生著作颇丰。蔡珪患风疾退休后不久去世,他写有《补正水经》《南北史志》等作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珪号为辨博,凡朝廷制度损益,珪为编类、详定、检讨、删定官。(5分)
译文:
(2)震亨以属鞫问官御史台典事李仲柔,仲柔发之。(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咏怀二首(其二)①
李贺
日夕著书②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③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檗④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
【注】①清人方扶南说:“此二作(指《咏怀二首》)不得举进士归昌谷后,叹授奉礼郎之微官。”②著书:写诗。③讵(jù):岂,难道。④檗(bò):通称“黄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表明李贺非常勤奋,每天勤于写诗,殚精竭虑,导致白发若霜。
B.颔联中,诗人端详着镜中早衰的容颜,不禁暗自发笑,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
C.“苦檗”即“黄檗”,诗人不用“黄”字而用“苦”字,暗示出他的心中有难言之苦。
D.诗歌中,诗人写衣着,兼写生活和心情,熔叙事、状物、言情诸种表现手法于一炉。
15.诗的尾联写到清溪鱼,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指出齐王不仅受到身边人的偏爱,而且“ , ”,因而受蒙蔽程度非常严重。
(2)时间的潮水洗尽历史铅华,让曾经辉煌的人事渐次淡去,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便有“ , ”的句子。
(3)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月亮初上,挂于星空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波普艺术最早起源于欧美, ,我们有必要先从欧美的波普艺术家谈起。我们知道,最早的波普绘画作品是由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所创作的。波普艺术 最早出现在英国,然而使它最活跃、成为通俗文化代表的地方却是美国。在美国这样一个以通俗文化、商业化为主流的国家,无怪乎会产生如此之多的波普艺术作品,而这些波普艺术作品是以广告、大众传媒作为创作 的。也因此产生一批像安迪·沃霍尔、利希滕斯坦、杰夫·昆斯这样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大多是以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形象为主要符号创作的各种梦露形象。在沃霍尔看来,“艺术也应该成为商品,而艺术家也应该是艺术商人或商业艺术家, 经营商业是最美妙的一种艺术……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好的商业是最好的艺术。”
(节选自岛子《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因而 固然 题材 擅于
B.因而 虽然 体裁 善于
C.因此 固然 体裁 擅于
D.因此 虽然 题材 善于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是以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形象为主要符号创作的各种梦露形象。
B.安迪·沃霍尔以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形象为主要符号而创作出了各种梦露形象。
C.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是以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各种形象为主要符号创作的梦露形象。
D.安迪·沃霍尔在创作中塑造了各种梦露形象是以影星玛丽莲·梦露形象为主要符号的。
19.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末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这信纸上用稚嫩的字体写着:“阿夷(姨),你好!”
B.语言有三个要素:(1)声音;(2)结构;(3)意义。
C.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板桥集·题画》)
D.我们学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教师)17人。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在传统阅读法中,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视网膜要把这种物理过程转化为神经活动的生物过程,传送到大脑的视觉中枢,由视觉中枢处理后再传达到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再传递到听觉中枢,最后 ① 。所以,一般人在用传统阅读法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读书”, ② 。
快速阅读则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它是将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所产生的整体文字图像,直接传送到右脑,并让右脑以图像的形式记住,之后再由大脑将文字图像解析出来的阅读方法。外在文字信号直接映入大脑记忆中枢进行理解和记忆。这实际上是③ 。所以说“眼脑直映”式的快速阅读,才是真正的“看书”。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从信息处理流程的角度简要概括快速阅读和传统阅读最大的区别。(5分)
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一比喻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走过百年,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交出了一份份值得称赞的“历史答卷”。
从执政中国的赶考,到发展中国的赶考,再到民族复兴的赶考,继承“赶考”精神,秉承“赶考”初心,我们永远在“赶考”路上砥砺前行!
请你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以“‘赶考’新说”为副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