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小屋
课题 音乐小屋(第一课时) 课型 歌唱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音乐小屋》,了解音乐表达的情绪,并能够理解不同音乐的不同情感。通过歌唱与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喜爱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兴趣,感悟音乐和生活关系的密切。
【过程与方法】(1) 学会用轻快、自然的声音演唱《音乐小屋》,并能够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2) 认识、学习力度记号:强(f)和弱(p),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辨别强弱记号。
【知识与技能】(1) 通过对《音乐小屋》的学习,解决歌曲的重难点,能够有感情的歌唱并表演歌曲。(2) 了解强(f),弱(p)两种不懂力度记号的对比。
教学重点 完整演唱《音乐小屋 》旋律和歌词;能做到有感情的演唱《音乐小屋》并能够表演这首歌曲;力度记号:强(f),弱(p)的学习
教学难点 歌曲中的重音记号以及附点音符的学习;强弱力度的变化
教学策略 听唱法、游戏法、问题式引导探究、感知模仿法、赏析联想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一、练声曲:日常练声曲课本要求练声曲二、课程导入:老师今天收到了一份来自音乐王国的邀请函,音乐王国新建成了音乐小屋,邀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参观。但是想进入音乐王国要先回答国王的三个音乐小问题。同学们愿不愿意来挑战这些问题?【ppt】出示演奏家演奏的视频,请同学们回答问题。 【练声】跟老师一起练声,【回答】按照要求回答老师ppt上的问题。 每节课之前的练声不仅可以让学生缓解压力,也使声带放松,能够更好的演唱。设置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并了解不同的音乐演奏形式。
二、进入新课《音乐小屋》 三、创编与活动四、总结 欣赏《音乐小屋》初听《音乐小屋》音频【设问】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下面一段旋律,并告诉老师这一段旋律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解答】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2)复听《音乐小屋》【设问】听一听两段旋律的结尾有什么不同?老师演唱歌曲旋律,学生仔细聆听。再听《音乐小屋》老师带领同学们用串铃和三角铁为乐曲伴奏;请两组同学上台展示,二、学唱歌曲《音乐小屋》1)学唱歌谱:根据老师的图形谱一起演唱歌曲的旋律部分;邀请学生上来当小小指挥家。2)教唱歌词聆听全曲,教唱歌曲。【设疑】开头的两个“叮咚”有什么区别?【答疑】第二个“叮咚”比第一个更短促,要演唱的更加跳跃、活泼。【领唱】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词,讲解重难点,并解决学生演唱时出现的不足。【提问】乐曲中间的两个“欢迎”又有什么区别?【解答】第二个欢迎用了附点音符,表现了音乐小屋欢迎咱们的心情特别迫切。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演唱这一句3)完整演唱全曲带领有感情的完整演唱全曲。表演歌曲a.带领学生一起用动作来演绎歌曲。b.请同学上台伴奏,其他同学完整演唱歌曲。一、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和身体模仿老师出示的声音:1.微风吹来的声音 2.微风拂过树叶的声音 3.小雨的声音 4.打雷的声音 5.大雨的声音 老师用上面的声音编一个故事,同学们来表现老师故事中的内容。二、力度记号:强(f),弱(p)1)刚才的声音中哪些是强的,哪些是弱的?2)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强的,哪些声音是弱的?3)分别用强和弱演唱《音乐小屋》,谈一谈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一、完整演唱歌曲:用跳跃欢快的声音,有不同力度变化的,有感情的演唱《音乐小屋》。总结:音乐是一种奇妙的东西,音乐不仅仅能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能给大家带来欢乐。 【聆听、回答】开心、快乐、欢快、、、【聆听、回答】第二段比第一段多了一个“叮咚”。【表演】通过自己的思考决定在哪里加入不同的打击乐器,边聆听音乐边表演,【演唱】跟随老师的图形谱学唱旋律部分;跟着老师一起划一划旋律。【思考、回答】第二个“叮咚”比较短促。【演唱、思考】第二个欢迎运用了附点音符。【演唱】认真聆听学习演唱歌曲,跟随老师一起边唱边表演。【表演创编】用身体和声音表现老师出示的声音。【回答】自由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思考】用强和弱演唱《音乐小屋》有什么不同?【表演】完整演唱歌曲 ,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与参与。图形谱让学生能更简单的理解旋律的内容,简单的旋律演唱音符,复杂的旋律则用“la”来演唱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情。通过学唱歌词,逐步跟学生讲解歌曲中重难点,使学生在快乐的演唱中学习知识点。通过不同的方法学习同一首歌曲让同学们对这首歌曲的掌握更加牢固,从而学透歌曲。用生活中的声音作为导入来学习力度记号,让孩子们更加容易理解。【讨论】各自谈谈不同力度的音乐给自己的感受,并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