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八年级上册 7.2.1 动物的运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八年级上册 7.2.1 动物的运动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16 18:5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动物的运动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运动》一节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中的内容,本节内容是这册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学完人体的第八个系统,认同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于这一情况,我给学生布置任务,课前自己制作模型,课上利用观察思考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的引导和补充,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用生活经验理解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2.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通过课上交流分享,培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说出动物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培养学生认同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素养。
3.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难点: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所以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考虑让学生利用自制模型解决学习中疑难的环节,有助于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特色
本节课应用观察法、讲授法、比较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自学、合作、观察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片、视频、模型,把要掌握理解的内容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两只袋鼠的“拳击比赛”,猎豹追逐斑马的“生命角逐”动图,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运动是否灵活?为什么你觉得这些动物运动灵活呢? 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板书课题。 积极思考解答问题 灵活 因为它们跑得快… 利用视频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一、观察骨骼 展示猪、家兔的骨骼和人的骨骼的对比图,观察骨与骨之间由什么连接呢? 这样回答是不准确的。 给学生介绍骨与骨之间连接的三种方式: 不活动的连结—颅骨(骨缝),半活动的连结—脊柱(脊椎骨,椎间盘),活动的连结--(关节) 过渡:人和许多高等动物都是由骨和关节组成的这个整体,我们称之为骨骼,骨骼会自己动吗?你看见自己跑的骷髅吗? 那骨骼是怎么动起来的呢? 观看、思考 由关节相连 思考、理解 没有 肌肉的牵拉 通过观察,认识骨和关节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认识结构理解知识。 通过对知识的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 介绍知识的同时,用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进行铺垫。引出运动系统的组成。
活动二:自主构建 合作学习 给学生展示猪骨、关节和鸡翅,指出主要结构。这些结构都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运动是如何完成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依据自学指南开始进行自学。 、同座间2人为一小组,自学整理知识建立知识框架(可以绘图,用表格或文字表达); 然后4人为一大组,组长组织成员共同汇总补充。同学展示。 通过同学的展示,你们小组还有什么需要完善的请进行补充。 过渡:同学们归纳总结的非常的好,条理清晰,知识全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播放关节结构和功能视频 展示关节和骨骼肌图形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板书,关节和骨骼肌组成和作用。 过渡:同学们对骨、关节和骨骼肌有了清晰的认识,那运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所要学生的知识 建立知识框架 自学、总结、归纳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理解知识。 展示知识构建的结果 补充知识,完善体系 认真观看,理解知识 学生认真思考、理解 给学生自学知识的时间,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自学建立知识框架,培养学生自学、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经过了观察,自学,又通过视频的补充,使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关节的结构和功能,突破难点。 系统的归纳总结知识,突出重点。 达成知识目标。
活动三:运动的产生 展示屈肘和伸肘动画和缩手反射图片,手被针扎了立即缩手,肌肉是反射弧中的哪一结构呢? 那说明肌肉需要受到谁的刺激? 这就说明了肌肉的特性 同时明确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指导学生体验屈肘和伸肘动作,明确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 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神经 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神经 骨骼肌 骨 关节 产生运动 体验回答 联系七年级所学知识理解肌肉的特性,明白知识间的联系。 利用文字箭头体现运动产生过程更加直观理解运动产生过程 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直观体验增加兴趣。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哪种肌肉与骨连接的模式正确? 模式一 模式二 同时明确完成一个动作至少需要两组肌肉的配合,一块骨骼肌至少连在两块骨上。 利用自制的模型(木棍、图钉、橡皮筋)进行理解演示,认真思考 理解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模型辅助理解知识
展示屈肘和伸肘动画和杠杆原理图片。 利用杠杆原理思考骨、关节和肌肉的作用。 思考后回答: 关节—支点 骨—杠杆 肌肉—动力 利用动画和图片对比形象直观的明确三者的作用。
展示三张人体受伤的图片(骨折、肌肉拉伤和关节受伤)如果这些部位受伤了,人体能否完成相关的运动呢? 那运动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回答:不能 做好准备活动,避免身体受伤 使学生明白锻炼身体,可以使身体健康,但也要注意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从而达成情感目标。
展示运动起跑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运动仅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吗? 学习思考并进行举例 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还需要能量,有赖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 学生根据经验进行举例,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巩固练习 发放巩固练习单 (本部分内容根据课堂时间而定) 学生认真完成 通过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以通过组内互助,组间互助的形式完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堂小结 指导补充 归纳总结 对本节课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达成知识和情感目标。
轻松一刻 播放《健康歌》 同学一起运动起来 体验运动的快乐,拥有健康的身体。
七、板书设计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杠杆) 关节头 覆盖关节软骨(减少摩擦,缓冲)
关节窝
关节 关节囊(牢固,分泌滑液)
一、运动系统 (支点) 关节腔(内有滑液,减少摩擦)
肌腹
骨骼肌 肌腱
(动力)
二、运动的产生
三、动物运动的意义
八、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导入新课,学习新知,迁移应用,巩固练习,本节课的主要反思如下:
1、视频的使用。首先利用两只袋鼠的“拳击比赛”和猎豹追逐斑马的“生命角逐”的动画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这些都是动物的运动,而动物的运动需要一定的身体结构,从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节》的视频能使学生认清各部分的结构,同时理解各部分的功能,可以辅助学生对关节部分知识的记忆。《屈肘和伸肘》动画形象直观的体现出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协作关系,看到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变化,理解骨骼肌的特性以及骨、关节和肌肉如何配合完成的运动。《健康歌》在快乐的歌曲中,与同学们一起运动结束本节课,希望学生拥有健康快乐的中学时光,开心的学习。
2、实物的利用。利用了一段猪骨,有非常光滑的关节头,还可以看到关节软骨,使学生形象具体的认识结构,辅助记忆。利用去皮的鸡翅与学生共同观察骨骼肌的结构,认清什么是肌腹和肌腱,拉动骨骼肌还可以看到骨骼肌的收缩可以牵动骨完成运动。学生非常的感兴趣,可以加深印象,不容易遗忘。
3、模型的制作。提前给学生提供制作模型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创新,同学们利用不同的材料制做出了很多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新课讲解中可以发现模型的优缺点并及时纠正,辅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习题的准备。通过对课上知识的学习,将知识迁移应用,通过答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了解学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解决,让学生能真正的上好一节课。
总之,本课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认识结构,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将最直观的体验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本节课生动有趣,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体现主导作用,给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辅助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因重难点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与过多,但能让学生完成的尽量由学生自己解决。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尽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