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坐小竹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同坐小竹排》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首童谣。采用五声羽调式,四三与四二的变换拍子写成的一段体歌曲,前四小节为四三拍子,后四小节为四二拍子,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歌曲在节拍上更加自由和富于活力。结尾前运用大量的衬词表现孩子们在水上漂浮时无拘无束的快乐心情,较完美地体现了儿童得意、自豪的神情。
【教学目标】
1、在快乐的情境游戏中体验壮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2、能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壮族童谣,并且能用各种不同的声势动作,边唱边表现歌曲《同坐小竹排》;
3、初步体验歌曲四三拍子、四二拍子变换的特点。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四三拍和四二拍的节奏变化。
2、最后一句衬词的学唱。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呢?
认识“竹排”:小竹排就是将许多竹子并排扎结在一起,放在水中作为交通工具。
三、感知歌曲《同坐小竹排》
1、学习声势动作
3/4 嗨 哟 哟 ︱ 嗨 哟 哟︱ 嗨 哟 哟︱ 嗨 哟 哟︱
2/4 嗨啰 里啰 ︱嗨啰 里啰︱赛—︱赛—︱
(1)老师听歌曲《同坐小竹排》伴奏,边轻声地喊出号子。
(2)学生为号子编创声势动作。
(3)认识“髋”在身体上的部位。
(4)学习变化拍子。
(5)分组练习,一组读号子,一组做动作。
2、参与表现。
边做声势动作,边轻声地喊出号子。
3、初听歌曲
师:有这样一群小朋友,他们从小就开始学划竹排,而且还会带着弟弟妹妹们一起边唱着歌,边划呢!听,他们来了!
4、揭示课题
师:你们听完歌曲后有什么感觉?
壮族童谣《同坐小竹排》表现了壮族小朋友在水上漂浮时无拘无束的快乐心情。
5、复听歌曲
师:壮族的小朋友看我们这么喜欢小竹排,也邀请我们加入他们的行列!
第一遍:做声势动作;
第二遍:边做声势动作,边轻声地喊出号子。
四、学唱歌曲《同坐小竹排》
1、学习第二乐句。
(1)结合声势动作,按节奏朗读歌词。
(2)教唱旋律;听琴学唱。
提示:唱低音的时候,气息一定到轻缓,不能低头演唱。
(3)最后一个音把拍子唱满。
(4)听辨处理两种不同的尾声:一种渐弱处理,表示小竹排渐渐地走远了;二做强收,表示小竹排到岸了。
2、学习第一乐句
(1)聆听歌曲,欣赏壮族美景。
(2)师带领学生边读歌词,边做声势动作。提示:“蟹”(hái)的读音。
(3)分组接龙朗读。
(4)听范唱轻声跟唱。
(5)学生听琴自主学唱歌词。注意聆听前奏和间奏。
(6)处理:引导学生把第一乐句唱的怡然自得,感受慢慢划着小竹排,和水中小螃蟹嬉戏,欣赏着岸边美丽风景的情绪。
五、创造表现
1、教师用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练唱。
2、引导学生用撑竹竿动作参与表现。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壮族,不仅学习了动听的歌曲,还学会了划小竹排,收获真大呀!最后,让我们一起唱着歌儿,划上小竹排,再次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