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咕咚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20.咕咚 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7 19:5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咕咚》说课稿
一、说教材
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0课《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小兔偶然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提出质疑,并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成熟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本文是继一年级上学期《小蜗牛》后出现的第二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只给部分难读的字注了音,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方法,并在一年级上学期借助图画猜字、认字、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来猜字、认字。
二、说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结合我对课文的分析与理解,并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等13个生字;会写“吓、怕”等7个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等方法猜字、认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教学重点:借助图画、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认字;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
教学难点:能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服从。
三、说教法
从本课的目标和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激趣法:利用课件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表演法: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想象,去体验,分角色表演。以读、演代讲,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朗读的教学难点。
3.探究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使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互动的局面,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四、说过程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2课时。第1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理清层次,通过合作学习,将课文中的大量对白组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再以句带段,以读带讲,深入分析课文,理解文章中心。第2课时主要学习生字、书写生字。运用多种形式,将枯燥的生字教学渗透于有趣的游戏、情境之中,通过摘木瓜、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生字。
以下我着重对第1课时的教学做进一步说明。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正因为如此,我运用激趣导入,进行猜谜语、听声音比赛。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渠道运作起来,积极参与学习。而且我还特别设计了个别声音用耳朵比较难以辨别,学生只好用眼睛揭开谜底,从而初步接触课文“眼见为实”的主旨。最后出示“咕咚”的声音,让学生猜猜这样的声音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模拟发“咕咚”声,从而引出课题。并且告诉大家:千万别小看这个有点奇怪的声音,它可在森林中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呢。
  (二)初读感知,理顺层次。
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自读,让学生解决三个问题。
1.文章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中出现了哪几种动物?
3.根据插图,复述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这个环节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复述故事,出示课文中的四幅挂图,要求学生按照“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顺序,完整地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并且集体评议。发挥师生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认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且为下一步的合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而传统的教学弊端在于:教师用烦琐的教学分析占用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事实上,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篇文章简单易懂,当学生有迫切的学习兴趣时,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甚至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使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互动的局面,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通过小组讨论,孩子们在全班交流了学习成果。如,小兔的第一句对白,出现在第2自然段,孩子们紧扣“拔腿就跑”这个动词,抓住小兔胆小的心态,充分发挥想象:“咕咚”究竟是个如何可怕的东西?学生还能结合生活实际,形象地模拟“拔腿就跑”这个动作。其他动物的盲目跟随、慌乱紧张,野牛的好奇大胆、要一探究竟的场景都在合作学习中一一再现。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情感体验之后,带感情朗读便水到渠成。此时再次让学生整体朗读全文,进行总结,完成“总—分—总”的课文学习结构。
(四)动脑动口,升华主旨。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然,并结合社会活动,用语言或图文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所以在《咕咚》这课的设计中,我设计了一组问题,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并给孩子留下情感发挥的空间。
1.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种动物,为什么?
2.你想和他们说些什么?
3.以后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领悟到“凡事要动脑筋,要眼见为实,不要盲目跟随别人”的道理,使课堂有效地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五)作业练习,课内外结合。
我设计了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评一评等自主选择练习,体现了学习的层次性、综合性。
五、说板书
此板书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清晰地呈现了故事的内容和主旨,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