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省中考科学冲刺题型专练-选择题(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浙江省中考科学冲刺题型专练-选择题(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4-16 17:4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浙江省中考科学冲刺题型专练-选择题(二)
一、选择题
1.镍及其化合物存在下列反应:①;②;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反应①②③中的Ni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变化
B.镍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
C.和均属于氧化物
D.反应①是置换反应,反应③是复分解反应
2.有关下图所示枇杷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甲所示结构为植物的营养器官
B.利用嫁接繁殖优良枇杷品种属于无性生殖
C.该生物能通过呼吸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D.该生物体的细胞中均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3.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肠内有大量的肠腺有利于增加小肠的吸收功能
B.肺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有利于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C.肾小管外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对血液的滤过作用
D.肠静脉连接肝脏有利于血糖的调节
4.如图所示,一个圆柱状的轻质纸筒顺着一个倾斜的木板滚下。关于纸筒在地面上的落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A点的左侧 B.正好在A点 C.在A点的右侧 D.上述三种情况皆有可能
5.现有一重为80N的物体,该物体先在大小为20N、方向水平向右的拉力F1作用下,在水平面上以2m/s速度匀速向右运动了10m。撤去拉力F1后,物体继续向右运动了2m后静止在水平面上,后改用方向水平向左,大小为30N的拉力F2使物体向左运动10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物体受到F1作用时,拉力做功的功率大小为200W
B.撤去拉力F1后,物体能够继续向右运动是因为受到惯性的作用
C.当物体受到F2作用时,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30N
D.整个过程中,拉力F1和F2共做功为500J
6.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R0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当滑片从a点滑到b点的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从Ia变为Ib。下列各图中,能表示这一过程中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7.某溶液含有Cu(NO3)2和AgNO3, 现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进行处理,并绘制参加反应的锌与溶液中溶质种类的关系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u的活动性比Ag强,只用盐酸无法探究两者活动性强弱
B.当溶质种类为1种时,金属单质种类可能为1种
C.c~d间(不含两点)的溶液中金属离子为Zn2+、Cu2+
D.从m1变化到m2时,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变大
8.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恒定,R1是定值电阻,R2是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B端至A端的过程中,两电压表示数随电流表示数变化的U—I图像如图乙所示,则( )
A.电源电压为20V B.EF是V1表示数随A表示数变化的图像
C.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0Ω D.整个电路的最大功率为14.4W
9.(绍兴-16)如图为生物常见的物质交换模型,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若X为组织细胞,Y为毛细血管,则②可表示为营养物质和氧气
B.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
C.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水,则Y为叶脉中的导管
D.若X为根毛细胞,①为水,则Y可表示输导组织
10.下列是有关“观察人体血液涂片”的表述,其中与实际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寻找血细胞时,左眼注视着目镜,双手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
B.换用高倍镜时,应适当增大光圈,并调节细准焦螺旋
C.在高倍镜下,可以看到红细胞和白细胞的细胞核
D.在低倍镜下观察,会发现红细胞的数目最多,白细胞有时则不会出现在视野中
11.下列对两幅曲线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图甲中曲线表示南瓜雌花中子房发育随时间的变化,子房体积出现bc段变化可能是没有完成传粉受精
B.若图甲曲线表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bc段肋间肌和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C.若图乙中y表示正常人肾单位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则AB段表示肾小管
D.若图乙中y表示消化道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则AB段表示小肠
12.通过观察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观察图甲硬质玻璃管和试管中的现象,可验证该气体是否为CO
B.观察图乙装置中的现象,验证X溶液中是否含有Cl-
C.观察图丙装置反应剧烈程度,比较镁与锌的活动性强弱
D.观察图丁装置中的现象,检验空气中是否有水分
13.如图所示,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 (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先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再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吸管时,橡胶棒排斥吸管。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正电
C.与餐巾纸摩擦过的吸管带负电 D.与吸管摩擦过的餐巾纸带负电
14.通过接种麻疹疫苗可以防止和控制麻疹,麻疹疫苗对于接种的儿童来说属于(  )
A.传染源 B.抗体 C.抗原 D.抗生素
15.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蚊子,开始使用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蚊子的适应能力特别强
B.抗药性强的蚊子生存下来,且大量繁殖
C.杀虫剂造成蚊子基因变异,使之产生抗药性
D.蚊子产生的变异都是利于抵抗杀虫剂的
16.如图所示是“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三亲婴儿“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B.“三亲婴儿“胚胎初期发育所需的营养来自捐献者卵母细胞
C.“三亲婴儿“的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卵母细胞提供的细胞核
D.从受精卵到发育成“三亲婴儿“,这是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的结果
17.甲、乙、丙三辆车一起以各自的速度向东匀速直线行驶,t1时刻甲乙丙的位置如图所示,甲乙、乙丙之间的距离均为1千米。行驶一段时间后,t2时刻乙在甲后方800米的位置,丙在乙后方1200米的位置,则在t1和t2这段时间内(  )
A.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向西运动
B.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向东运动
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运动
D.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
18.小金发现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时,短期内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于是改进了实验(如图),很快观察到有明显现象。取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NaOH溶液,无现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倾倒浓硫酸时操作不规范
B.该实验不能说明一定是由于升高温度加快了反应速率
C.小金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黑色固体消失,溶液呈蓝色
D.反应后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CuSO4
19.水是生命之源,自然界中有许多科学现象与水相关,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桥在平静的水面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B.乙图: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因此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丙图:利用该实验能测量出土壤中水的体积分数
D.丁图:比较A种子和B种子可以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0.诺贝尔将获得者PeytonRous说道:“肿瘤以一种独特可怕的方式毁坏人体,它虽然是人体自身的血肉,却莫名其妙地变得生长旺盛,猖狂掠夺,无法控制。”由此可知肿瘤是一种(  )
A.人体自身的细胞突变引起的疾病
B.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
C.食物中毒引起的后遗症
D.父母遗传引起的一种疾病
21.在相同条件下,H2S的酸性比H2SO3弱。且H2S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SO2。在室温时,向饱和的H2SO3溶液中通入H2S气体,发生反应如下:2H2S+ H2SO3==3S↓+3 H2O。以下是向H2SO3溶液通入H2S的体积和溶液pH值关系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22.在Ⅰ、Ⅱ、Ⅲ三个培养皿中,加入不同成份的培养基,分别接种等量的大肠杆菌,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各培养皿中的菌落数(见下表)。
培养皿 培养基成份 培养皿中的菌落数
Ⅰ 琼脂、糖类 35
Ⅱ 琼脂、糖类和维生素 250
Ⅲ 琼脂和维生素 0
实验结果能说明大肠杆菌生长需要糖类的是( )A.培养皿Ⅰ和Ⅲ B.培养皿Ⅱ
C.培养皿Ⅱ和Ⅲ D.培养皿Ⅰ和Ⅱ
23.在下列过程中,由于做功而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
A.把铁丝反复弯曲,弯曲处变热
B.用酒精灯对烧杯中的水加热
C.把铜球放入炉火中烧一段时间
D.烧开水时,蒸气将壶盖顶起
24.在不带入新杂质的情况下,分离FeCl3、Cl、BaSO4的混合物,应选用的的一组试剂是(  )
A.水、AgNO3、稀HNO3
B.水、NaOH溶液、稀HC1
C.水、OH溶液、稀HCl
D.水、OH溶液、稀HNO3
25.甲、乙两工厂的生产污水中各含有下列五种离子中的三种(两厂含有一种相同的离子):H+、Cu2+、+、NO3-、OH-。若两厂单独排放都会造成严重的污染。若将两厂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沉淀后污水会变成只含有一种溶质的无色澄清溶液,此溶质可做化肥。下列关于污水的分析,正确的是( )
A.OH-和Cu2+来自同一工厂 B.Cu2+和+来自同一工厂
C.+和OH-来自同一工厂 D.H+和+来自同一工厂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A、反应①③中的Ni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②是复分解反应,其中Ni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分析错误;
B、由反应①可知,镍的活动性顺序在H的前面,银在氢元素后面,即镍的活动性比银强,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分析正确;
C、 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分析错误;
D、反应①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反应③中有单质,不是复分解反应,分析错误。
故选B。
2.B
【解析】
【分析】
(1)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其中,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2)无性生殖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亲本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优点是繁殖速度快,有利于亲本性状的保持。
(3)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详解】
A、图中甲所示结构为植物的果实,属于生殖器官,A错误;
B、无性生殖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亲本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嫁接、扦插都属于无性生殖的应用,B正确;
C、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所以生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C错误;
D、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体的绿色部位。即根毛细胞、筛管和表皮细胞中都无叶绿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因此光合作用只能在植物的绿色部位进行,D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熟悉理解植物的器官、无性生殖、光合作用的原理等相关知识。
3.D
【解析】
【分析】
(1)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黏膜上皮凹陷形成肠腺,肠腺分泌的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这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
(2)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由许多肺泡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有利于肺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3)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详解】
A、肠腺分泌的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这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有利于增加小肠的消化功能,并非吸收功能,A错误;
B、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由许多肺泡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有利于肺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以肺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有利于肺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不是外界,B错误;
C、肾小管外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对血液的重吸收作用,C错误;
D、肝脏可以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进血糖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物质: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调节血糖的浓度,D正确。
所以答案选择D。
【点睛】
明确人体各系统、器官的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C
【解析】
【详解】
由图可知,当圆柱状的轻质纸筒顺着倾斜的木板上滚下时,离开木板后,由于惯性仍会继续向前运动,同时由于受到空气阻力和重力的作用,其运动方向会略有改变,所以纸筒落在A点的右侧,故C正确。
5.D
【解析】
【详解】
A..拉力F1做功的功率为:P1=F1v1=20N×2m/s=40W,故A错误;
B.撤去拉力F1后,物体能够继续向右运动是因为物体有惯性,而不是受到惯性的作用,故B错误;
C.该物体先在大小为20N、方向水平向右的拉力F1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等于拉力,即20N;当物体受到F2作用时,由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摩擦力不变,还是20N,故C错误;
D.整个过程中,拉力F1做的功为:W1=F1s1=20N×10m=200J;
拉力F2做的功为:W2=F2s2=30N×10m=300J;
二者做的总功为:W总=W1+W2=200J+300J=500J,故D正确。
故选D。
6.B
【解析】
【详解】
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0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那么U=U电源-U0;
所以,由可得,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的关系:U=U电源-IR0 ,
据此可知,U-I图象是一次函数图象,即一条直线而不是曲线,故C、D错误;
当滑片位于a点时,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较小,电路中的电流较大,因此Ia应该在Ib的右边,故A错误、B正确。
7.B
【解析】
【详解】
锌粉加入Cu(NO3)2和AgNO3的混合液中,锌粉会先和AgNO3发生反应,后跟Cu(NO3)2发生反应。
A、由金属活动顺序表可知:铜和银都排在氢的后面,所以滴加盐酸后两者均不能与盐酸反应,所以无法无法探究两者活动性强弱,故说法正确;当溶质种类为两种时,硝酸银全部被置换为银,硝酸铜可能有部分被置换为铜,金属单质的种类可能是2种,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溶质种类为1种时,表明溶液中的硝酸银和硝酸铜全部参加反应,这种溶质应该是硝酸锌,从而可知金属单质至少两种,不可能为1种,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c~d间(不含两点)的溶液中金属离子是两种,则这两种一定是Zn2+、Cu2+,此时Ag+已经被完全置换了出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m1﹣m2时,溶液中溶质的种类为三种,表明硝酸银没有全部被置换出来,硝酸铜没有参加反应,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相等,但是溶液的质量会随着锌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而不断小,故硝酸铜的质量分数会逐渐升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8.D
【解析】
【详解】
AB.由图甲可知,R1与滑动变阻器R2串联,电压表V1测R1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串联电路的电流。当滑片P从B端至A端的过程中,R2变小,根据串联分压原理,V2示数变小,又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V1示数变大。因此图乙中EF是V2表示数随A表示数变化的图像,图线MN是V1表示数随A表示数变化的图像;当滑片P在A点时,V1示数最大为电源电压,则电源电压U=12V,故AB错误。
C.当滑片在B端时,由图乙可知,R2两端电压U2=8V,此时对应的电流I=0.4A,由欧姆定律可得,
,故C错误。
D.电源电压一定,当电路中电流最大I=1.2A时,电路的总功率最大P=UI=12V×1.2A=14.4W,故D正确为答案。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以及电路的动态分析,关键是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9.C
【解析】
【分析】
如图中表示人体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X处的物质①运输到Y处,Y处的物质②进入X.根据ABCD选项的内容逐一判断解答。
【详解】
A、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同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代谢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走,A正确。
B、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B正确。
C、若X为叶肉细胞,根据箭头方向,①为有机物而不是水,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筛管,则Y为叶脉中的筛管而不是导管,C错误。
D、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D正确。
10.C
【解析】
【分析】
(1)在显微镜的使用中,观察时,两眼自然睁开,左眼注视目镜观察物像,右眼睁开看着画图及记录。
(2)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的数目最多,没有细胞核;白细胞的体积最大,数目最少,具有细胞核。
【详解】
A.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两眼都要同时睁开。我们是习惯用右手写字,所以左眼注视目镜观察物像,双手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右眼睁开看着画图及记录,A不符合题意。
B.换用高倍镜时,视野变暗,应适当增大光圈,并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B不符合题意。
C.据分析可见:白细胞有细胞核,红细胞没有细胞核,C符合题意。
D.在三种血细胞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在视野中观察到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在视野中清晰地看到许多红细胞,却看不到白细胞,原因是白细胞比红细胞大,但白细胞数量少,不容易找到它,D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题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11.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若图甲中曲线表示南瓜雌花中子房发育随时间的变化,果实的体积由有变无,即慢慢的凋落,出现bc段变化可能是没有完成传粉受精,A正确;若图甲曲线表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因此,完成呼气bc段肋间肌和膈肌处于舒张状态,B正确;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一部分水分、无机盐被重吸收回血液中;即在由原尿变成尿液的过程中葡萄糖的含量逐渐下降.根据尿液形成的过程中流动的液体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AB是肾小管,C正确;若图乙中y表示消化道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
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则AB段表示胃、小肠,D错误。
考点:尿液的形成;果实和种子的形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详解】
12.B
【解析】
【详解】
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甲硬质玻璃管中黑色粉末逐渐变红,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该气体为CO,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碳酸根离子、氯离子等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验证X溶液中是否含有Cl-,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反应越剧烈,观察图丙装置反应剧烈程度,比较镁与锌的活动性强弱,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无水硫酸铜与水反应生成蓝色的五水合硫酸铜,观察图丁装置中的现象,检验空气中是否有水分,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13.C
【解析】
【详解】
A.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故A错误;
B.据课本可知,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故B错误;
C.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由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吸管时,橡胶棒排斥吸管,即说明吸管带负电,故C正确;
D.由于吸管带负电,据摩擦起电的特点可知,与吸管摩擦过的餐巾纸带正电,故D错误。
故选C。
14.C
【解析】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详解】
注射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相应病原体的抗体,因此注射疫苗就是接种抗原,不是接种抗体。所以麻疹疫苗对于接种的人体来说属于抗原。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原、抗体以及疫苗的特点。
15.B
【解析】
【分析】
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蚊子杀死,抗药性强的蚊子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因此,用某种杀虫剂消灭蚊子,开始使用时效果还不错,但长期使用后,发现效果越来
越差。造成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能抵抗杀虫剂的蚊子存活下来,且大量繁殖。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害虫抗药性增强的原因。
16.C
【解析】
【分析】
试管婴儿(三亲婴儿)又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具体地说是借助内窥镜或在B超指引下,从患有不孕症妇女的卵巢内取出成熟的卵子,将精子、卵子一起放入试管,体外培养三天左右,使卵子受精,然后再在B超监视下将其送到母亲子宫,使之逐步发育成胎儿的过程,可见该过程中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其原理仍然是有性生殖。
【详解】
A.“三亲试管婴儿”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其原理仍然是有性生殖,A正确。
B.“三亲试管婴儿”早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捐献者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卵黄),B正确。
C.“三亲试管婴儿”的遗传物质来自母亲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和父亲的精子,而不仅仅是来自母亲,C错误。
D.从一个受精卵到发育成“三亲婴儿“,这是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的结果,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试管婴儿的培育过程,明确其原理是有性生殖。
17.D
【解析】
【详解】
t1时刻甲乙、乙丙之间的距离均为1千米,行驶一段时间后,t2时刻乙在甲后方800米的位置,丙在乙后方1200米的位置,则甲乙之间的距离减少了200米,乙丙之间的距离没有变化,说明甲和丙的速度相同,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又因为甲、乙、丙同向行驶,速度不变,故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静止;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故选D
18.AD
【解析】
【详解】
A、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要用玻璃棒搅拌,倾倒浓硫酸时操作不规范,故A不正确;
B、开始用的是稀硫酸,后面用的是浓硫酸,可能是由于硫酸的浓度不同加快了反应速率,该实验不能说明一定是由于升高温度加快了反应速率,故B正确;
C、浓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则小金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黑色固体消失,溶液呈蓝色,故C正确;
D、滴加少量的NaOH溶液,无现象,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硫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反应后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H2SO4、CuSO4,故D不正确。故选AD。
19.D
【解析】
【详解】
A、桥在平静湖面上的倒影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形成的,故A不正确;
B、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B不正确;
C、实验不能测量出土壤中水的体积分数,土壤会吸水,故C不正确;
D、A种子有空气,没有水分,B种子有空气,有水分,比较A种子和B种子可以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故D正确。故选D。
20.A
【解析】
【分析】
人类生活中致癌因素主要有环境中致癌因素的诱导,也有生物遗传的影响。
【详解】
导致癌症发生的原因有内部原因、外部环境原因和生物遗传因素。致癌的内部原因是在正常情况下,细胞
内存在着与癌症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正常表达是个体发育。细胞增殖、组织再生等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这些基因只有发生突变时才有致癌作用,变成癌基因,形成肿瘤,肿瘤是由人体自身的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
故选:A。
【点睛】
关键理解引起癌症的因素。
21.C
【解析】
【详解】
向饱和的H2SO3溶液中通入H2S气体,开始时溶液的pH小于7,则根据2H2S+H2SO3=3S↓+3H2O可知,酸性逐渐减弱,pH增大,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pH等于7,继续通入硫化氢,溶液呈酸性,pH逐渐减小,但是不会小于亚硫酸的pH,观察选项,
故选C。
22.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这一问题为出发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的数量是不同的。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应当使对照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所处的环境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
【详解】
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共有两组对照实验:培养皿Ⅰ和Ⅱ、培养皿Ⅱ和Ⅲ。若以培养皿Ⅰ和Ⅱ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实验变量是维生素,目的是探究维生素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都有细菌生长。
若以培养皿Ⅱ和Ⅲ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变量是糖类,目的是探究糖类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是没有糖类细菌不能生长。
因此,实验结果能说明大肠杆菌生长需要糖类的是培养皿Ⅱ和Ⅲ,故答案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考生要先掌握组成对照实验的基本要求,然后再从三个培养皿中寻找到以糖类为唯一变量的两个培养皿即可解题。
23.A
【解析】
【详解】
A.改变物体内能有两路方式: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二者在效果上是相同的。把铁丝反复弯曲,弯曲处变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故A正确;
B.用酒精灯对烧杯中的水加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故B错误;
C.把铜球放入炉火中烧一段时间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故C错误;
D.烧开水时,蒸气将壶盖顶起,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少,故D错误。
故选A。
24.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给物质的性质,硫酸钡不溶于水,故先加水过滤能将硫酸钡分离出来,要分离氯化铁和氯化钾,需要先将其中的氯化铁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此时所选的试剂与氯化铁反应不能生成新的杂质,故可以选用氢氧化钾,然后将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过滤即可分离得到氯化钾,向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中加入盐酸即可生成氯化铁,观察选项,选项C符合。
故选:C。
【点睛】
要进行物质的分离,需根据物质的性质的不同进行。硫酸钡不溶于水,氯化铁能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然后与盐酸反应重新生成氯化铁。
25.C
【解析】
【分析】
根据两厂单独排放都会造成严重的污染.若将两厂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沉淀后污水会变成只含一种溶质的无色澄清溶液,利用离子的共存来判断两厂废水的成分,因OH-与H+、Cu2+不能共存,且每个工厂的生产污水中各含有下列五种离子中的三种,则含H+、Cu2+的污水中的阴离子为NO3-,即其中一个厂污水中的离子为:H+、Cu2+、NO3-;则另一厂污水中离子为+、NO3-、OH-。
【详解】
A、因OH-和Cu2+能结合生成沉淀,则不能来自同一工厂,故A错误;
B、根据离子的共存及两厂污水中各含三种离子,两厂污水中的离子分别为:H+、Cu2+、NO3-和+、NO3-、OH-,故B错误;
C、根据离子的共存及两厂污水中各含三种离子,其中一厂污水中有+、NO3-、OH-,故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两厂污水中的离子情况,H+和+来自不同工厂,故D错误;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