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市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高一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韶关市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高一语文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19 15: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韶关市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题 号





总分
得 分
说明:本试卷共8页,18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百舸(g?) 召(zhào)唤 慰藉(jì) 面面相觑(qù)
B.摭(z hí)拾 炽(zhì)热 给(j?)予 瞠(chēn)目结舌
C.颤(chàn)动 吮(sh?n)吸 载(zài)体 锲(qiè)而不舍
D.戕(qiāng)害 浩浩汤汤(tāng) 蛰(zhé)居 自怨自艾(ài)
2.下列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的平均寿命,有些国家已突破80岁,中国已突破70岁,随着癌症的攻克,心脑血管病 成功,在2020年到2030年间人的平均寿命突破100岁的国家有可能出现。 ②政府官员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社会正义,其次是发展经济,而且发展经济是通过__?市场秩序,保证公正服务来实现,而不是直接去投资,抓生产。 ③人们不要忘记印度这片土地曾 出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要忘记牛的精神与现代意识在这里的融合,博取众长,东西合璧,也许是我们探寻的当代“真经”。 A.防治????维护????哺育????
B.防预????维持????孕育???? C.防预????维护????哺育????
D.防治????维持????孕育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的小吃风味独特,耐人寻味,每到此地,必然品尝。
B.迄今为止,剑桥这所名牌大学已经培养出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仅仅一个卡文迪什实验室就有20多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其他任何大学都不能望其项背的。
C.这篇习作中心不明确,语病较多,字迹潦草,文不加点。
D.班里不良现象蔚然成风,再不治理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县交通管理局决定,6月1日起凭新准运证上路,更换农用车辆准运证自5月8日起开始办理。 B.对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行医疗保险的问题,文件从理论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C.街头摆摊零售无包装主食和其他熟食制品,违反了《食品卫生法》,为什么这种现象至今未能禁绝呢? D.微软拼音、双拼、全拼、五笔、智能ABC及郑码等输入法,是电脑用户中很受欢迎的中文输入法。
二、本大题6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6题(4分)
??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6.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12分)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夫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②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③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④,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
注释:①蜡(zhà)宾:古代君主年终祭祀叫蜡;宾:陪祭者?
②谋闭:谋,奸诈之心;闭,闭塞。?
③大人世及: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
④田里:田,指阡陌;里,指闾里。“田里”此处指田里制度。?
7. 找出本文中的三个通假字。(3分)?
① 通
② 通
③ 通
8.找出下列各句画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 (3分)?
①盖叹鲁也(发语词,大概)。?
②而有志焉(兼词“于之”的合音)。
③外户而不闭(外:用如动词,从外面把门关上)。
④故谋用是作(功用)。
⑤示民有常(常法,常规)。
9.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3分)?
译文:



②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3分)?
译文: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0—11题(7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0.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3分)


11.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12.默写(三句任选两句作答)(4分)
①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氓》)
②___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 。
(屈原《离骚》)
③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书海茫茫
余秋雨
像真的海一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远远地看,大海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但一旦跳入其间,你立即成为芥末,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如何泅得出来?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
到图书馆、书店走走,到街头报刊亭看看,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几年前还在热心地讨论“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我是主张对文化人不应有禁区的,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无奈: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泻漏,生命的破碎,将会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
为此,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大大小小的书目,以防在阅读领域里价值系统的迷乱。我赞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常规启蒙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对于中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立,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变换”,选择的重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了。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后绝对不会紧接着看另外一部,而会一个人走在江边,走在小路,沉湎很久。我即便知道其他几部片子并不比这一部差,也舍不得一块儿奢侈地吞噬。交朋友也是这样,天下值得交往的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往来熟络的密友?推心置腹的有几个,也就够了。到处拍肩膀搂脖子,累死累活,结果一个也没有深交,一个也对不起。阅读和交友差不多,贪心不得。
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我所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是指一些让我们感到某种不舒服的文章,或者做作,或者伪饰,或者炫耀,或者老滑,或者跋扈,或者酸涩,或者嫉妒,那就更要避开。如果我们误会它们了,我们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解除误会。避开了,误会也就不成其为误会。也许我们会出于某种传统的责任感对这种文章予以批评,但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的。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的。也有极少数文章让我们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邪恶和阴毒,才读几句就像吃了一个苍蝇,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
到一个比较正经的年代,应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也是一样。
文化是社会的一种定力,文化人不可自己乱了方寸。
13、作者在图书馆、书店和街头报亭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继而又会“无奈”,为什么?根据文章说明原因。(4分)
(1)感到“威逼”的原因:



(2)感叹“无奈”的原因:




14、“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读书观点,请从具体做法和对待读书的态度上加以概括。
(3分)
(1)




(2)



15、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4分)
(1) 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




(2) 文化是社会的一种定力,文化人不可自己乱了方寸。




1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作者将现代社会信息时代的书海描写得既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令人神往;又汹涌混沌、巨浪排空,叫人惊心动魄。
B、对“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作者是不赞同的,而对“开卷有益”的说法确是完全赞同的,认为他同自设禁区一样,是成熟的标志。
C、作者在阐述“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时,忽略了在阅读领域里尚有“感觉极好”而毒性极大,“感觉不对”却有益于身心的书刊。观点虽然不无道理,但从整体看情彩飞扬,情胜于理。
D、作者认为对“感觉不对”的文章予以批评,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的;对极少数邪恶阴毒的文章,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这对于以个体活动为特征的阅读,的确是一个好的建议。
E、从全文来看作者对“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泅得出来”是有信心的,并认为今天的好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读书的良好环境,应当倍加珍惜。
四、语言表达运用(6分)
17. ①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得体,不超过30字。
一位诗人在某学校给学生作有关诗歌创作的学术报告,准备朗诵一首诗时,发现诗作放在了学生的课桌上,于是走下讲台去拿。他在上阶梯教室的台阶时,不小心摔倒了,学生们顿时愣住了,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他身上。诗人站起来稳住身体,指着台阶对学生们说:“???????????????????????????????

。”这一机智而又富于哲理的话语,不仅为诗人解除了尴尬,而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3分)
②请你就下面这一类社会现象,谈谈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某校实施“振兴阅读”行动计划后,发现一些学生热衷于“网上阅读”,为此,学校举行了“网上阅读”利与弊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反方,请根据正方辩词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写出你方的辩词。 ??? 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网上阅读可以让我们在丰富的信息中快速搜索浏览所需的信息,可以及时下载所需的资料,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与书本阅读相比,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 反方:???????????????????????????????





五、本大题1小题,(40分)
18.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 兴 杂 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C (A项中“慰藉”的“藉”应读jiè,B项中“炽热”的“炽”应读chì,“瞠目结舌”的“瞠”应读“chēng”,D项中的“汤汤”应读shāngshāng “自怨自艾”的“艾’’应读“yì”)
2.D?
3.B (A.多指抽象的事物。C.指写文章不用修改。D.褒词贬用了)
4.C (A语序混乱,后两分句应调整顺序,位置对调;B“深刻”运用不妥,改为“深入”;D
结构混乱,改为“是很受电脑用户欢迎的中文输入法”)
5.B
6.C
7.①矜通鳏 ②知通智 ③刑通型 (3分)
8.④
9.①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和盗窃反乱的事都不会发生。(是故:因此——1分,作:发生、出现——1分,语义1分)
②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译文:(人们)都爱护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的儿子,财货和力量都是为自己;天子诸侯把世代相传作为礼制。?(亲:爱护——1分, 以为:把……作为——1分,语义1分)
10.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3分)
11.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4分)
12.默写(每空一分,错一字,本题不得分。)(4分)
①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②朝搴阰之木兰兮 春与秋其代序
③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13.
(1)现代社会信息量迅猛增长,掌握知识难度增大。(2分)
(2)一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而书海无边。(2分)
14.
(1)放出眼光,敏锐选择,迅速掌握。 (1.5分)
(2)多一些真诚求知,少一些浮夸卖弄。(1.5分)
15.
(1)各种读书的时尚此起彼伏,要坚持自己的读书标准。(2分)
(2) 文化是一种使社会安定、繁荣和发展的力量。(2分)
16. B C(B.“赞同”和“不赞同”,作者的思想是辩证的;C.作者并未“忽略”) (4分)
17.①此题综合性很强,要注意文中“机智而又富于哲理”的暗示,同时注意“语意连贯,表达得体,不超过30字”的要求。 答案示例:你们看,上升一个台阶多么不易,生活是这样,作诗(学习、工作等)也如此。
②解析:写辩词是一种新颖的题型,辩词要有针对性,针对对方的观点予以有力的反驳。 答案示例:“网上阅读”弊大于利。网上信息良莠不齐,我们中学生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网上阅读不方便及时勾画重要语句,不能及时写上自己的随感,不利于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中学生还是要坚守“书本阅读”。
18.参考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题解析: 本题可以有以下写作角度: 1)?从人的角度,诗歌的后两句体现“因地制宜”的规律,可以联想到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文制宜、因国制宜、因楼制宜、因价制宜等等。 2)?从水的角度,水抱城郭,深处可种菱,浅出可种稻,不深不浅可种荷花,无水的岸边可住人家。水有上善之意,泰勒说:“水是万物本源”。水影响了整个生态和世界的变迁。由此还可以联想到一切作为本源的东西,如炎黄、风骚、儒家文化圈等。 3)?从美的角度,本诗用明白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吴兴的美景,“美”是从阅读整诗的感受的角度提炼出来的哲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是主客观的和谐统一、国家和谐之美、和谐世界理念。不和谐的是强拆、污染、贸易战争、世界霸权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作文题审题立意有难度,难在首先要读懂诗歌,弄懂哲理,许多学生第一步就困难。其二要根据哲理思考和联想进行立意。其三本诗的哲理不是立意角度,命题要求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有的学生直接用哲理去立意,肯定不佳。
【参考译文】
从前,孔于曾参加过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