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年级 地理 学科
备课人: 于媛 备课组长: 课时安排: 1 主讲人: 于媛
课题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地球和简单的科学发展史
过程与方法 课件演示,师生互动
情感态度 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对生命充满好奇和求知欲
重点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及各项数据
难点 t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及各项数据
教法设想 以学生学习为主 学法设想 自主学习
导学流程
教学流程 (内容梗概)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境创设) 个性设计和评价
一学二探三评四展 环节一: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环节三:学生分组讨论环节四:拓展延伸环节五:小结环节六:布置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积极思考,联系实际,充分想象适当小结明确概念,牢固记忆各项数据
教后反思
长安初中
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