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七章力 第3节重力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方向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信息反馈
五布置作业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雨水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一)概念教学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符号:G
3.施力物:地球
(二)重力的大小
1、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设计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不同质量钩码的重力,如课件所示。
指导学生正确读出课件中各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填写表格,绘制图像。
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 g
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以取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
1、通过课件展示建筑情境,让学生对重力有个初步的印象。
2、启发学生小结: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四)重心
1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2、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3、质量不均匀、不规则几何体重心
4、用悬挂法寻找重心
5、课件出示两个相关题目。
(五)、重力的由来
1、小实验:为什么橡皮泥没有被甩出去?课件展示书上的“想想做做”的模拟引力实验。
2、经过很多科学家研究,找到一个真理:宇宙任何两个物体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六)补充知识:
如果世界没有重力将会怎样?课件展示几幅有趣的图片,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考!
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
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 g 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5、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就是 ;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 的作用。
2、跳高运动员跳起腾空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运动员受到 的作用,这个力是由 施加的。
3、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 奥妙是( )
A、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D、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4、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苹果下落是由于苹果受到的重力较大的缘故
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D.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5、质量为2kg的水受到的重力多大?
解:G = mg
= 2 kg × 9.8 N/kg
= 19.6 N
答:质量为2Kgd 水受到的重力为19.6N。
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观看视频,引起遐想。
阅读教材后得出结论。
猜想:物体重力跟 有什么关系?
积极动脑,与同学讨论后得出结论。
识记相关常识。
想想议议:重力的方向指向哪里?
观察老师操作,积极思考,小结知识点。
学生动手操作。
阅读课本初步了解万有引力概念。
集体总结。
学生抢答。
板演,及时总结解题格式。
板书设计
第七章力 第3节重力
(一)概念教学 (二)重力的大小
(三)重力的方向 (四)重心
(五)、重力的由来 (六)补充知识
课后反思
课题
第七章力 第3节重力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方向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信息反馈
五布置作业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雨水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一)概念教学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符号:G
3.施力物:地球
(二)重力的大小
1、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设计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不同质量钩码的重力,如课件所示。
指导学生正确读出课件中各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填写表格,绘制图像。
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 g
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以取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
1、通过课件展示建筑情境,让学生对重力有个初步的印象。
2、启发学生小结: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四)重心
1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2、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3、质量不均匀、不规则几何体重心
4、用悬挂法寻找重心
5、课件出示两个相关题目。
(五)、重力的由来
1、小实验:为什么橡皮泥没有被甩出去?课件展示书上的“想想做做”的模拟引力实验。
2、经过很多科学家研究,找到一个真理:宇宙任何两个物体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六)补充知识:
如果世界没有重力将会怎样?课件展示几幅有趣的图片,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考!
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
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 g 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5、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就是 ;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 的作用。
2、跳高运动员跳起腾空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运动员受到 的作用,这个力是由 施加的。
3、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 奥妙是( )
A、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D、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4、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苹果下落是由于苹果受到的重力较大的缘故
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D.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5、质量为2kg的水受到的重力多大?
解:G = mg
= 2 kg × 9.8 N/kg
= 19.6 N
答:质量为2Kgd 水受到的重力为19.6N。
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观看视频,引起遐想。
阅读教材后得出结论。
猜想:物体重力跟 有什么关系?
积极动脑,与同学讨论后得出结论。
识记相关常识。
想想议议:重力的方向指向哪里?
观察老师操作,积极思考,小结知识点。
学生动手操作。
阅读课本初步了解万有引力概念。
集体总结。
学生抢答。
板演,及时总结解题格式。
板书设计
第七章力 第3节重力
(一)概念教学 (二)重力的大小
(三)重力的方向 (四)重心
(五)、重力的由来 (六)补充知识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