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6.2 自然环境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6.2 自然环境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16 18:5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自然环境第1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学习认识大洲的位置和范围的基础上,本节深入学习认识大洲的自然环境。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为了更好的归纳亚洲地形、水系、气候的特点,体现三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节内容分为“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和“复杂的气候”两大部分。
学情分析
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分析地形、水系、气候等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虽然上册书已经学习过世界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但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却很陌生。所以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前备知识,引导学生阅读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
学习目标
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地形特点。
阅读地形图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
3、通过读图,讨论分析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
1、阅读p7地图6.8地形图,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 达成目标1
2、阅读p7地图6.9地形剖面图,分析亚洲地势特征。 达成目标1
3、阅读p7地图6.8地形图,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及其流向。 达成目标2
4、读图讨论分析地形特征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达成目标3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如长城、泰国景观、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请学生说出图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 学生:中国、亚洲、日本……这些景观都位于亚洲,我们中国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亚洲。
环节二:自主学习
阅读地图,结合教材,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下列问题。
提示:可以同桌讨论,把结论写在相应的地图旁边。学习结束后展示学习成果。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回答:
1、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如高原、山地、平原,分别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海拔大约是多少。 达成学习目标1
2、读图6.9,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变化特点。 达成学习目标1
3、找出主要的河流并判断其流向。 达成学习目标2
4、思考:地形特点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达成学习目标3
环节三:学以致用
小组合作:
完成课本p8活动题。
展示预设: 达成学习目标3
环节四:知识梳理
把本节学习内容在书上标注清楚。并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环节五:知识巩固
1、亚洲地形特点: 很大, 高, 低。
2、 读地形剖面图。“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 大, 高,两侧 的特点。
1-2检测目标1
3、河流分布特点: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 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 部的 、 ,流向四周呈 状分布的特点。
检测目标2、3
3、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是( )
世界最高峰是( )海拔( 米。
最高高原是( ),最大的湖泊( ),
最深湖湖泊是( )世界最低点是( )
最大半岛是( )最大群岛( ), 亚洲最大的平原是( )。
检测目标1、2
课后反思
第二节 自然环境第2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学习认识大洲的位置和范围的基础上,本节深入学习认识大洲的自然环境。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为了更好的归纳亚洲地形、水系、气候的特点,体现三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节内容分为“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和“复杂的气候”两大部分。
学情分析
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分析地形、水系、气候等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虽然上册书已经学习过世界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但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却很陌生。所以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前备知识,引导学生阅读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
4、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
2、阅读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教材,说出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评价任务
1、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及相应的气候特征。达成目标1
2、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亚洲气候的地区差异。 达成目标1
3、通过阅读教材p11资料,说出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冬季风与夏季风盛行时的风向与降水的多少,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达成目标2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如长城、泰国景观、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请学生说出图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 学生:中国、亚洲、日本……这些景观都位于亚洲,我们中国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亚洲。
环节二:自主学习
复杂的气候
1、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巩义市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达成目标1
2、读P10图6.13“亚洲气候类型图,回答以下问题:
(1)a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b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c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分布在哪?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达成目标1
(2)亚洲的东部和南部主要分布的是什么气候?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对农业造成什么影响呢? 达成目标2
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4、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达成目标1
5、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达成目标1
环节三:学以致用
小组合作:
1、完成课本p12活动题。 达成目标1、2
展示预设:
环节四:知识梳理
把本节学习内容在书上标注清楚。并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环节五:知识巩固
1、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 、 、 、 检测目标1
2、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 检测目标1
3、亚洲的 和 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 检测目标2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