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测量》 教学设计 (课时1)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设计理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根据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以及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物质的测量》是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教材首先介绍了物质质量的性质,测量质量的工具总类,接下来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常用的质量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的教材内容设计顺序,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质量,生活中每天都在接触,质量无处不在,大到千吨重物,小到米粒银针,学生似乎从宏观上就能感受到孰轻孰重。但要把质量这个概念提出来,来具体解释到底什么是质量、不同物质的质量梯度到底如何,该用“吨”做单位还是用“千克”抑或是“克”,想必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分析地很清楚。所以“质量的”这一概念看似简单常见,要教授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
《物质的测量》的学习者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从小学步入初中,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有待发展。他们往往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物理性质有着很强的求知欲望。当然,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还不够完善,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希望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质量的概念及性质
2.分辨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的质量尺度
3.了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和交流,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2.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的过程和方法
2.逐步养成科学分析、实验探究的习惯
(注:由于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第一课时—质量的概念及性质这一部分的内容,因此以下的内容都是针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展开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质量概念的灌输
难念: 质量性质的探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 多媒体展示法 实验探究法
【教具准备】
托盘天平(由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还没教授,因此称量时可有教师操作)
螺旋弹簧
冰块 烧杯 酒精灯 温度计 铁架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向同学们展示ppt图片
并问同学们:“同学们,这盒饼干有多重啊”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再向同学们展示散装饼干的图片,并问“那你们知道这些散装饼干重多少吗?”
其实要知道这些散装饼干重多少也不难,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大家就知道了
同学们齐声回答:“900g”
“包装盒上写的”
同学们由于看不到任何数量标记,都摇头表示不知
同学们瞪大眼睛表示期待
课前先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饼干,要求学生说出其质量来展开教学,从而引出“质量的测量”这一教学内容,既贴近生活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新课教学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3分钟
讲授新知
那什么是质量呢?—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这个概念太抽象了,那我们要怎么了解这个抽象概念到底有哪些性质呢?老师给同学们想了几个办法
探究活动一:
在讲台上准备托盘天平螺旋弹簧
将弹簧放到
天平上称量,读出度数
将弹簧压缩成
再进行称量
发现前后度数一致
让学生讨论总结实验规律
最后由老师总结: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的质量不变
探究活动二:
准备冰块,烧杯,酒精灯,铁架台,天平
先称出烧杯质量记下度数m1
把冰块放入烧杯再称量,记下度数m2
得到冰块质量m2-m1
将冰块加热成水
再用同样方法称出水的质量m3
比较m2-m1与m3的质量后发现两者相等
引导学生讨论: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果
老师总结:改变物体的状态,物体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探究活动三:
选用探究活动二由冰块加热后形成的水(此时水的温度较高)
用温度计量出水的温度为50度
并称出烧杯和水的质量m4
2.将水冷却至室温后在分别测出水的温度为25度和质量为m5
3.对比发现水的温度变低而质量不变
4. 引导学生讨论: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果
老师总结:改变物体的温度,物体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同学们点头表示认同质量是抽象的,并且期待老师接下来的探究过程
小组成员间积极讨论,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也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
这个探究活动可由老师请同学上来操作,教师在一旁加以指导,对一些错误的操作加以指正,若同学不会使用天平,可由老师操作
小组成员间积极讨论,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也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
这个探究活动可由老师请同学上来操作,教师在一旁加以指导,对一些错误的操作加以指正,若同学不会使用天平,可由老师操作
同学们积极讨论
直接给出质量的概念,先给同学们灌输什么是质量这一理论概念,再从理论到实际运用,为接下来探究质量的性质做好铺垫
先抑后扬,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学生还没学习过天平的使用方法,这一称量过程可由老师操作,边操作边向学生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为下节课具体讲授天平的使用预热
这一过程中既有学生的讨论思考,又有教师的归纳总结。既兼顾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学亲身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同学的印象
通过以上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体质量的性质:改变物体的性质、状态、温度,物体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30分钟
课堂反馈
设置几类题型来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同学们积极做题
通过做题,来考察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达成情况,至于情感方面的检验,则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小组成员间的互评进行
8分钟
课堂总结
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板书,自己归纳这节课学到了那些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归纳
摒弃传统教学由老师总结重点,学生做笔记的做法,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并能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掌握情况
4分钟
【板书设计】
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
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的质量不变
改变物体的状态,物体的质量不会发生改
性质
改变物体的温度,物体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物质的测量》 教学设计 (课时1)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设计理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根据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以及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物质的测量》是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教材首先介绍了物质质量的性质,测量质量的工具总类,接下来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常用的质量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的教材内容设计顺序,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质量,生活中每天都在接触,质量无处不在,大到千吨重物,小到米粒银针,学生似乎从宏观上就能感受到孰轻孰重。但要把质量这个概念提出来,来具体解释到底什么是质量、不同物质的质量梯度到底如何,该用“吨”做单位还是用“千克”抑或是“克”,想必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分析地很清楚。所以“质量的”这一概念看似简单常见,要教授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
《物质的测量》的学习者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从小学步入初中,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有待发展。他们往往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物理性质有着很强的求知欲望。当然,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还不够完善,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希望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质量的概念及性质
2.分辨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的质量尺度
3.了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和交流,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2.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的过程和方法
2.逐步养成科学分析、实验探究的习惯
(注:由于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第一课时—质量的概念及性质这一部分的内容,因此以下的内容都是针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展开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质量概念的灌输
难念: 质量性质的探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 多媒体展示法 实验探究法
【教具准备】
托盘天平(由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还没教授,因此称量时可有教师操作)
螺旋弹簧
冰块 烧杯 酒精灯 温度计 铁架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向同学们展示ppt图片
并问同学们:“同学们,这盒饼干有多重啊”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再向同学们展示散装饼干的图片,并问“那你们知道这些散装饼干重多少吗?”
其实要知道这些散装饼干重多少也不难,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大家就知道了
同学们齐声回答:“900g”
“包装盒上写的”
同学们由于看不到任何数量标记,都摇头表示不知
同学们瞪大眼睛表示期待
课前先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饼干,要求学生说出其质量来展开教学,从而引出“质量的测量”这一教学内容,既贴近生活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新课教学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3分钟
讲授新知
那什么是质量呢?—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这个概念太抽象了,那我们要怎么了解这个抽象概念到底有哪些性质呢?老师给同学们想了几个办法
探究活动一:
在讲台上准备托盘天平螺旋弹簧
将弹簧放到
天平上称量,读出度数
将弹簧压缩成
再进行称量
发现前后度数一致
让学生讨论总结实验规律
最后由老师总结: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的质量不变
探究活动二:
准备冰块,烧杯,酒精灯,铁架台,天平
先称出烧杯质量记下度数m1
把冰块放入烧杯再称量,记下度数m2
得到冰块质量m2-m1
将冰块加热成水
再用同样方法称出水的质量m3
比较m2-m1与m3的质量后发现两者相等
引导学生讨论: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果
老师总结:改变物体的状态,物体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探究活动三:
选用探究活动二由冰块加热后形成的水(此时水的温度较高)
用温度计量出水的温度为50度
并称出烧杯和水的质量m4
2.将水冷却至室温后在分别测出水的温度为25度和质量为m5
3.对比发现水的温度变低而质量不变
4. 引导学生讨论: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果
老师总结:改变物体的温度,物体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同学们点头表示认同质量是抽象的,并且期待老师接下来的探究过程
小组成员间积极讨论,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也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
这个探究活动可由老师请同学上来操作,教师在一旁加以指导,对一些错误的操作加以指正,若同学不会使用天平,可由老师操作
小组成员间积极讨论,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也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
这个探究活动可由老师请同学上来操作,教师在一旁加以指导,对一些错误的操作加以指正,若同学不会使用天平,可由老师操作
同学们积极讨论
直接给出质量的概念,先给同学们灌输什么是质量这一理论概念,再从理论到实际运用,为接下来探究质量的性质做好铺垫
先抑后扬,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学生还没学习过天平的使用方法,这一称量过程可由老师操作,边操作边向学生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为下节课具体讲授天平的使用预热
这一过程中既有学生的讨论思考,又有教师的归纳总结。既兼顾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学亲身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同学的印象
通过以上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体质量的性质:改变物体的性质、状态、温度,物体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30分钟
课堂反馈
设置几类题型来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同学们积极做题
通过做题,来考察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达成情况,至于情感方面的检验,则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小组成员间的互评进行
8分钟
课堂总结
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板书,自己归纳这节课学到了那些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归纳
摒弃传统教学由老师总结重点,学生做笔记的做法,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并能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掌握情况
4分钟
【板书设计】
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
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的质量不变
改变物体的状态,物体的质量不会发生改
性质
改变物体的温度,物体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