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阅读指导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阅读指导 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6 19:3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
学习目标
了解《乡土中国》的体裁特点。
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阅读方法。
确定《乡土中国》的阅读任务。
天了噜!为什么选了一本
《乡土中国》给我们读?
体裁特点
费孝通
1910.11.2—2005.4.24
社会科学论著
社会科学论著
系统性:学术性强
科学性:内容陌生
逻辑性:思想深刻
有利于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分析思考的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阅读方法
一、端正阅读态度
1、消除畏难情绪,勇于挑战自我。
2、降低阅读期待,坚持读完,了解社会科学论著,扩充一下自己的眼界就好。
3、设定阅读目标,明确阅读任务,制定阅读计划。
二、先粗后细
第一遍:读论著的序言、后记和目录。
第二遍:逐章跳读,整体感受
第三遍:细读
每每走进图书馆,我总感慨自己学得不够,要是能将这些书通通读完该多好。这当然不可能,然而这种对于读书的痴却直到今天在中图浏览时我才真正体悟。读书是不必捧着书从头至尾读罢的。当我踏进图书馆,我的阅读就开始了。有些书,我行至其书架前,读了它的归类便可算读完了;有些书,我穿梭于书架之间,浏览其书脊上的信息便可算读完了;还有些书,我翻其目录,阅其章节片段,尽兴而去,也算读完了。有人批评,我这样读书没有意义,其实不然。譬如我翻得了钱钟书的英文手稿,我一字也不懂,却能感受到大师学问之深厚;再如理工科的书,我一本也没翻,却从一排排书架类别上了解了其范畴之广,也算开了眼界;还有那些港台专著的书架,就告诉我港台治学是有其自身特色的……当我浏览得倦了,倚在沙发上微闭双眼或者站在阳台上远望窗外云雾缭绕的缙云山时,这些阅读的收获就泉涌而至。约两小时,读完了四层楼的书,我心里满意得很。很多书根本没有翻,略略地见着,心中便产生一个想法:原来问题还可以这样想。如此一来,这读书便有意义。
—姚文涛
节选自《漫步西大》
三、细读抓概念
留意各章节的开头结尾
留意相关资料提及的核心概念
围绕核心概念多读多思多归纳
四、细读理思路
注意章节的分论点,用笔标画。
注意阶段性回想,读完一部分内容最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写在书中。
注意每部分小结的关系,最好梳理成思维导图。
阅读任务
任务一:提取核心概念,阐述其意义,并找出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
任务二:分析整体框架,概括各章节内容,并梳理章节之间的联系,最好形成结构提纲或思维导图。
任务三:树立问题意识,将书中的观点同当前社会现实联系,就此提出具体问题,并试着加以回答。可结合家乡实际加以探讨,形成不少于800字的文字。
读后感,就是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针对原文的某些论点进行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读书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要想写好心得式读书笔记,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挑选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去写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感触肯定很多,如果像开杂货铺一样,一股脑地写上去,必定使文章平平,不够深透。所以动笔前要认真考虑、剖析,加以提炼,挑选自己感触最深的去写。可以遵循原作的中心思想去写,也可以抓住文中感触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件事物、一句精彩的语句来写,扣住一点,深入发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任务四——学写读后感
二、要注重联系实际
写读后感的关键是联系实际,表达感触。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可以总结历史教训,也可以评论当下局势;可以回忆幼年时日,也可以写班级或家庭情况。但最主要的是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叙说、评论相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来说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而,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说,又要说理。叙说是评论的基础,评论是叙说的深化。
四、读后感常用“引—议—联—结”四步结构法
1.引——环绕感点,引述资料。
“感点”即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环绕感点,就是要有的放矢地引述原文:资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资料长的,或摘抄有关重要词句,或概述重要内容。
2.议——剖析资料,提炼感点。
“提炼感点”就是提出自己的观点。既可就原文观点剖析所引的内容,也可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挖掘,透过表象看实质。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宗明义的办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宽。
“联系实际”可以由此及彼,联系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历史上相似或相反的例子。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下手,摆现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之更有说服力。
4.结——总结全文,提高感点。
“提高感点”指的是在总结全文的部分,要对前文所提观点进行进一步强化。可以对前文提出的疑问进行回答,也可以对原文写作意义进行评价,提出期望。不论如何结尾,都要与前文观点相联系,进行恰当的回扣。
【写作任务】
阅读完《乡土中国》后,请针对全书或者某一章节内容,写一则心得式读书笔记。
【写作示例】
读《乡土中国》有感
为什么说乡土中国?我的理解是“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耕文明为傲,生活在广阔的农村的土地上,农民们倾情地付出,离开农村出门打工的年轻人也会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一份浓浓的情意,也会对自己的家乡有所挂恋。而作者笔下的乡土社会则是对中国基层的这样一个群体以及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的描写。它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认为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因为乡土社会过得比现代社会慢,在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乡土社会仿佛变得漫长起来,无论是从发展还是从生活节奏上来说,乡土社会的人们更加懂得如何生活。同时乡土社会也是一个安定的社会,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而这种安定是相对的,是指变得慢。如果社会变迁可以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的时候,我们可以称这个社会是安定的,书中举了英国为例,说英国正是由于社会中的领导阶层却又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动的,环境变动的速率和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率配得上才不致发生流血的革命,英国的大革命再一次验证了乡土社会的安定。
那么乡下人为什么都十分羞于读书,原来,乡下人的生存空间是熟人间的团体,这个特殊团体之间传情达意的工具是表情、动作、声音等,文字在熟人之间是多余的,甚至会受到异时异地的“困扰”。同时乡下人也会通过打招呼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就比如当我每逢春节回家过年的时候,看见爷爷和村民们打招呼的时候都是从很远的地方开始打招呼,我记得有次盛夏的中午,爷爷通过小河谷的呼唤判断出来那一个声音就是刘爷爷的声音,我很好奇爷爷怎么会分辨出来,原来爷爷对他已经非常的熟悉和了解了。
而书中讲到的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种隔离非但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心理上的,男女只在一定行为规则上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合。而这种同性的关系发展却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变态的同性恋和自我爱恋普通到了一定程度,同时也对我们以后的女性文学产生了一些影响,也使得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感情知道得越来越少。
我认为这本书的意义对于当代社会也是比较深远的,当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以前的世界,离不开以前的社会,只有了解到你自己的根,你才可以更好地向前和更好地发展,因为无论是乡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社会,而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从两个不同的社会出发,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发展。
【名师点评】 本文是作者阅读《乡土中国》后有感而发,作者介绍了这本书的一些重要观点,并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对其有大致的了解。最后点出《乡土中国》的地位和意义,感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