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01
乡
土
中
国
费孝通知识卡片
费孝通(1910-2005),汉族,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费孝通对故乡的关注从未间断,他的成名作《江村经济》,就是以家乡的开弦弓村为标本完成的。1999年至2004年相继出版的《费孝通文集》(16卷本),这是他一生重要学术成就的集纳,也是我国社会科学的一项丰硕成果。
费孝通知识卡片
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以前,费孝通关于社会学的大部分经典之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比如:《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皇权和绅权》等等。第二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费孝通经历坎坷,尽管身处逆境,还是仗义执言,提出“为社会学说几句话”“再为社会学说几句话”。然而,最后终于不许说话了。1957年以后,费孝通主要从事翻译和边界问题研究。第三阶段是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重建中国社会学的一段时间。费孝通为今日中国社会学作出了总体设计,勾画了今日中国社会学的蓝图,确立了中国社会学的实证风格。为解决社会问题、医治社会疾病出谋划策。
为什么高中新教材选了《乡土中国》这本书?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增长见识,全面了解中国。
了解中国的乡土社会的现实,进而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清华大学校长今年发录取通知书时,特意赠送所有新生一本《乡土中国》。
第二,训练思维,提升思辨能力。
作者不仅实地调查,还进行了严密的推理,阅读过程也会成为我们思维训练的过程。
第三、学习语言,获得审美享受。
费孝通语言质朴、自然,深入浅出,就像在给我们上课,严谨又不失幽默。
这个我们在后面课中会有大量的例子和大家分享,这本书非常具有可读
怎样去读?三步阅读法
略 读
精 读
研 读
第一步:略读
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了解每一章的内容大意,略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大致理解书中重要观点。
第二步:精读
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借助回答教材中的阅读导引来检测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借助书本每一章前的文本梳理勾连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研读
研读就是在通读完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出的专题,也可以是参考教材后面附加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搜集资料、讨论展示。
通读原著,圈点概念
圈点勾画出各篇的核心概念,结合原文学习解析核心概念。
要仔细理解作者在叙述成书经历,费孝通反复强调“在具体社会里提炼出概念,再用概念去了解中国的具体社会”,我们可以概括费老社会学分析法的特点。
勾画观点,建构联系
勾画出整个篇章的主要观点,结合原文理解具体含义,最后用思维导图表达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
⑴勾画核心概念、重要观点。
①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划线。
勾画观点,建构联系
勾画出整个篇章的主要观点,结合原文理解具体含义,最后用思维导图表达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
⑵画出全书或章节的思维导图。
这本书有一个核心概念:村落。乡土中国是以村落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作者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中就指出其三个特色,即土地属性、人空关系固定、熟悉社会。这三个特征决定了乡土社会的其他属性,因此,作者在第一章立下了论题的核心,即“村落”这一特殊的乡土社会的形态。
《乡土中国》第一篇
乡土本色
学习内容
略读要点:
(勾画圈点)要义概览/思维导图
精读指导:
批注点评(利用读本)
第1篇乡土本色
主旨: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摘要: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以农为生形成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乡土社会。
论据梳理
落实
论据 观点
1 在草原和西伯利亚播种
2 “土地”神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
3 出门时带上家乡的泥土
4 《一曲难忘》中的波兰风俗
5 张北语言稳定、家谱清晰
6 ?
7 ?
8 熟人之间不必见外
9 瓷器的故事
10 看见蚂蚁搬家便去田里开沟
11 孔子对“孝”的解释
论据 观点
1 在草原和西伯利亚播种 守着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
2 “土地”神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 明白泥土的可贵
3 出门时带上家乡的泥土 明白泥土的可贵
4 《一曲难忘》中的波兰风俗 明白泥土的可贵
5 张北语言稳定、家谱清晰 黏着在土地上
6 ? 也有过剩的人口宣泄出外
7 ? 美国人少地多
8 熟人之间不必见外 从熟悉得到信任,使得法律无从发生
9 瓷器的故事 天生讲信用,不需要契约
10 看见蚂蚁搬家便去田里开沟 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11 孔子对“孝”的解释 不太追求笼罩万有的真理
填写下面表格形式: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主要材料 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
1.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2.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3.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既有光荣,也受束缚。
有机的团结( 礼俗社会);机械的团结(法理社会)
美 国 朋 友 的
话 ;
史 禄 国先 生 的 话 ;
电 影 里 的 风
俗 ;
西 洋 商
人的故事
先概述中国社会
乡土特色,再从
不同角度列举事
实论证中国人靠
土地谋生,而后
分析由此带来的
聚村而居的社区
特色,最后讨论
熟人社会的规矩
与信任。
相关概念理解
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得讲个明白,尤其怕口说无凭,需要画押签字,这样才使得法律产生。
乡土社会中法律是 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从对彼此的熟悉中得到信任,是来源一种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礼俗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
法理社会: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
乡土中国思维导图
自主思考(通过阅读并分析原文,整理答案并抄在笔记本上)
1、为什么以乡下人为研究对象?以“乡土中国”概念为书名?
2、乡土社会的第一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第二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
3、分析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说说你如何看待中国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
1、为什么以乡下人为研究对象?以“乡土中国”概念为书名?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乡土性”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性。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要义包括三方面:
①中国社会是不流动的,具有稳定性。
②中国社会是“熟悉”的社会。
③中国社会是“礼俗社会”
2、乡土社会的第一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第二个特性是什么?为什么?
第一特性是“乡土性”。因为,“土”字的基本意义指泥土。我们祖辈有直接向泥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第二特性是“地方性”。因为中国乡土社区以村落为单位,村落有大有小,由数量不同的家庭构成;村与村之间的关系是孤立和隔膜的,中国乡土社会由此形成了富于地方性的第二特征。
3、分析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说说你如何看待中国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
言之有理即可
思考与探讨
1.根据原文,乡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 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依然如此吗 为什么
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亲密;自由、规矩、熟知;信任;心安。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尽如此。相对而言,显得陌生、隔膜;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更多建立在利益之上,地缘、血缘的连接性变弱,人与人之间容易出现不理解、不信任。
2.中国人的诚信与西方人的诚信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人的诚信是对行为规矩的坚守,西方人的诚信是对契约的遵守。
讨论乡土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的特色及其深远影响。
农耕文明,让百姓无法脱离土地而生存;聚村而居,生活和工作都有其便利性;在与土地、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熟悉而亲密的感觉;日日与土地打交道,视野封闭,缺少闯荡的勇气与决心。
“乡土本色”决定了乡土社会人们的交际圈是封闭狭窄的熟人社会,其社会结构也由此特色而造成。
原
因
影
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