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古语云:“女伤春,士悲秋。”
秋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季节,它以独特魅力吸引了一代代骚人墨客,从而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
关于秋的诗句,你能回忆起哪些?
有关秋天的诗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有关秋天的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有关秋天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有关秋天的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有关秋天的诗句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有关秋天的诗句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秋有形——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秋
郁达夫
都的
故
教学目标
1.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2.反复诵读,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领悟作者的情感,品读秋之味,感悟秋之情。
环节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思考问题: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有什么样的特点?
(用原文回答问题)
2、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别给五幅图取一个小标题。
时间:5分钟
问题:
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有什么样的特点?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清
静
悲凉
特 点
故都的秋在哪里呢?
整体感知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
图,请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别给五幅图取一个小标题。
庭院品秋图
落蕊映秋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佳日秋果图
品读庭院品秋图
环节二:
苏轼提出“诗画一律”,郁达夫在秋景中浸染了“清”“静”“悲凉”的特色,如果你是画家,在这个庭院中,你将怎样选择物象、色彩来构图呢?
品读庭院品秋图
要求: 1、先个人思考构图,填充物象
2、为物象添加状态与色彩
3、小组交流,分享你的理由
时间:5分钟
什么样的庭院?
庭院里有什么?
背景是什么样的?
庭院品秋
什么样的庭院?庭院里有什么?背景是什么样的?
物象 院子 房子 茶 树 阳光 花 秋草 天空 鸟
选 项 空旷 四合院 清茶 桃树 一 片片 菊花 蓝白 浓密 尖细 硬长 碧绿 驯鸽
充实 破屋 咖啡 槐树 一 束束 玫瑰 紫黑 疏落 宽厚 软短 蓝色 喜鹊
华屋 浓茶 松柏 一 丝丝 牵牛花 淡红 光秃 霞红 麻雀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
——余秋雨《文化苦旅》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庭院品秋图
结合我们刚才的解读经验,你能体味一下其它秋景图中的“清”“静”“悲凉”之美吗?
要求:
1、速读课文,圈点勾画。
2、每个小组选择一幅秋景图进行探究,然后交流讨论。
3、推选发言人进行总结发言。
时间: 5分钟
环节三:深化理解,自主探析
秋
景
图
庭院秋景
秋槐落蕊
1-2
秋
蝉
残
鸣
3-4
秋雨话凉
5-6
秋
果
胜
景
7-8
请
9
组
自
由
选
择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世间万物,因“皆着我之色彩”而美丽生动。故“故都的秋”不仅仅是自然之秋,也是郁达夫的心中之秋。
一切景语皆情语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
深沉而又含蓄
故都的秋像一幅画
美丽而又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
忧伤而又苍凉
一曲悲凉的颂歌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全文之“神”)
布置作业
一座城市往往因为细心的注意深微的作家而展现出更多的内涵。请同学们选取家乡的独特景物,写一篇周记。
下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