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我与地坛
史
铁
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18岁去延安一带插队。21岁时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合欢树》
■《插队的故事》 ■《我与地坛》
■《答自己问》 ■《务虚笔记》
作者
史铁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借助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写作着的心魂。
——史铁生
写作的意义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课文探究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我” 与地坛有着怎样的宿命?
. 作者流连地坛,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找出几处景物描写,诵读品味、勾画作者的感悟)
诵读感悟
“我” 与地坛
地坛给了我怎样的人生启示?
并不衰败
并不颓废
身残 志不残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地坛
“我”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
地坛---精神家园,灵魂栖息地
. “我”与母亲
诵读感悟
“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为什么是给母亲出了一个 “难题”?母亲又是怎样面对这个“难题”的?
如何理解“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作者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我在园子里得到人生的启示,离不开母亲的理解和帮助,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合作探究
文章前后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有关联吗?
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坚强、豁达,一个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文中的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地坛是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
我
母 亲
地 坛
自然
精神家园
精神支柱
亲情
珍爱生命
体味人生
要有坚忍的意志
要理解他人
延伸拓展
如果缺憾和苦难不可避免,一个人该如何面对生活?
(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对生命中苦难的看法。)
活着就有希望。
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人的一生就如这洪水
奔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
起美丽的浪花。
我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们屈服!
张定宇
获授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渐冻症患者,疫情期间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救死扶伤,为打赢武汉保卫战作出重大贡献。他曾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我特别珍惜每一点时间,每一刻,每一会儿。我愿意和大家在一起。我愿意和空气、阳光在一起。”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史铁生
作业:
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给史铁生拟写一则颁奖词。
钟扬: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颁奖词: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钱学森: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闵恩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胡鸿烈、钟期荣: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李剑英: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