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期中复习(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四川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期中复习(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四川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6 22:5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
1.(2021·四川·自贡市田家炳中学七年级期中)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2.(2021·四川·自贡市第二十八中学校七年级期中)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3.(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将军,做铁莫做针。”材料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
A.重武轻文 B.重农抑商 C.奖励耕战 D.重文轻武
4.(2021·四川乐山·七年级期中)“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有关?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宋太祖 D.宋高宗
5.(2021·四川·攀枝花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文臣得到了大量的提拔和重用,武将正好相反……内忧是避免了,但外患却严重了。”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文官政治的背景
B.武将专政的表现
C.重文轻武的影响
D.对外交往的发展
6.(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为了防止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多人为宰相,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③设置通判
④设置转运使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2021·四川攀枝花·七年级期中)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派驻转运使,集中财赋
C.任用文官,抑制武将 D.设置三省,相互牵制
8.(2021·四川攀枝花·七年级期中)《宋史纪事本末》载:“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段材料表明宋代 (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开始实行郡县制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D.削弱了相权
9.(2021·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中)“以东西南北各千步为一方。每年九月,由县令、佐主持,分地计量,确定每一方田的地势形状和土质好坏,计其肥瘠,定其色号,分土地为五等,作为均税的依据”,这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一项?(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
10.(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11.(2021·四川·威远中学校七年级期中)宰相赵普曾向宋太祖建议道,治理地方,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提出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实现地方自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杜绝官员贪腐
D.促进社会和谐
12.(2021·四川·宜宾市叙州区育才中学校七年级期中)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13.(2021·四川泸州·七年级期中)“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
①有利于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定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防止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④强化了中央集权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14.(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宋太祖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废除知州,地方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15.(2021·四川广安·七年级期中)史书记载,宋太祖谓“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 南宋高宗则谓,宋朝“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为此宋代实行文治。下列属于 其加强文治内容的是
①改革和发展科举制②增加科举名额③让文官担任要职④设立进士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北宋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教育领域,下列措施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①方田均税法 ②募役法 ③保甲法 ④农田水利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2021·四川省遂宁高级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18.(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有一位同学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湎酒色误社稷 D.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19.(2021·四川省遂宁高级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王王安石变法前,某地主只需向政府交纳379缗的地税。王安石变法时,他却要向政府缴纳1553缗的地税。这主要是因为( )
A.王安石提高了赋税征收的标准 B.方田均税清查出了原先隐瞒的地产
C.政府借变法向地主们勒索财富 D.王安石把政府土地分配给地主耕种
20.(2021·四川·威远中学校七年级期中)丞相是中国古代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自丞相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随着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这一矛盾基本解决。同时在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也存在另一对基本矛盾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解决。下列关于北宋加强中集权,削弱地方的措施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B.采取分化事权办法,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赋予地方官员军政大权
D.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21.(2021·四川成都·七年级期中)汪洙(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这表明宋代:
A.尚武风气盛行 B.社会风气比较开
C.藩镇混战割据 D.全国读书风气深厚
22.(2021·四川广元·七年级期中)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你会看到当时社会地位最高的是哪一类人
A.文人 B.武将 C.商人 D.农民
23.(2021·四川广元·七年级期中)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主要作用是
A.保证了中央及京师的财政供给 B.为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筹措经费
C.为议和筹措充足“岁币” D.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基础
24.(2021·四川省遂宁高级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损害地主贵族利益的是( )
①方田均税法 ②募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保甲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5.(2021·四川·自贡市第二十八中学校七年级期中)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26.(2021·四川·威远中学校七年级期中)《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符合该材料描述的职权和作用的官职是:
A.知州 B.通判 C.节度使 D.转运使
27.(2021·四川成都·七年级期中)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诏日:“天下商赝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材料三:中书奏: .... .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 ,逆纳价钱;若半年纳,限出息-分;-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四:魏继忠上言 :“宜假钱别置 ...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足矣。”
——以上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反映北宋时期的社会现象以及北宋政府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采取的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中的三项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28.(2021·四川省遂宁高级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交通创新】
材料一
(1)A、B两则材料评价的对象是什么?哪则材料对此对象的评价持肯定态度?(填序号即可)主要依据是什么?
【政治创新】
材料二(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2)结合材料二,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3)针对存在的问题,宋太祖采取了赵普所开出“药方”,即加强中央集权的“三大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制度创新】
材料三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
(4)材料三反映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什么制度?这一创新制度使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太宗皇帝采取什么措施完善了这种制度?武则天是怎样完善这种制度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转运使,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C符合题意;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A不符合题意;通判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B不符合题意;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宋太祖吸取了五代时期武将夺权,政权更替频繁的教训,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故A符合题意;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分化相权,强化君权、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3.D
【解析】
据题干材料“‘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北宋时期,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即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的政策。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故选D。
4.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建立北宋。后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巩固了统治。故C符合题意;秦始皇于前221年统一全国,故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实行大一统措施,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宋高宗在位时,迫于形势起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大部分时间仍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后来甚至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文臣得到了大量的提拔和重用,武将正好相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评价的宋代重文轻武政策。依据题干信息“内忧是避免了,但外患却严重了”,可知这是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故选项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C。
6.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由此可见,①②符合题意;设置通判和设置转运使是宋太祖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故③④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故选A。
7.D
【解析】
据所学可知,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期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而不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D符合题意;分化事权,削弱相权;派驻转运使,集中财赋;任用文官,抑制武将等都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故A、B、C排除。
8.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朝廷以一纸下郡县”指的是朝廷政令得到贯彻,“天下之势”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始终未完成国家统一;郡县制开始实行是在秦朝;相权被削弱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C。
9.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北宋中期改革土地征税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主旨是通过丈量田亩,整理地籍,以实现均平税收负担,增加财政收入,为后代清丈土地的开端,故B选项符合题意;农田水利法,是北宋鼓励农民兴修水利、耕种土地的措施,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募役法指的是改变应役方式,募役费按户等分担,原免役群体也要缴纳同样的钱。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保甲法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B
【解析】
根据“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逐渐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同时也使宋代的军事实力较弱,B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ACD项与材料中所强调的内容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B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宰相赵普曾向宋太祖建议道,治理地方,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即夺取地方的政治权力、军权,控制地方经济发展,削弱地方权力,收归中央。B项符合题意;A项不合题意;通过收地方权力归中央,同时分化事权,使各官员、机构相互牵制,可以遏制官员的贪腐,但是不可能达到杜绝。C项不合题意;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2.C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可知反映了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这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故①不符合题意。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有利于防止武将拥兵自重,但是不利于军队战斗力增强,故②不符合题意。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故③符合题意。宋太祖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故④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13.B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可知反映了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这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有利于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定 ,故①符合题意。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防止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故③符合题意。宋太祖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强化了中央集权制,故④符合题意。①③④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有利于防止武将拥兵自重,但是不利于军队战斗力增强,故②不符合题意,故A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期,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府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没有废除知州,A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地方设置转运使,B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统治推行重文轻武政策,让文官担任要职,武将受到多方面牵制;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了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隋朝时的隋炀帝,创立进士科,④错误,BCD排除;故选A。
16.C
【解析】
北宋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①②④符合题意;保甲法是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排除③。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17.D
【解析】
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可知,通判兼有监察和行政权,D符合题意;依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表明通判不可以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A排除;材料中的“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表明通判掌握监督地方官员的权力,B排除;通判兼有监察和行政权,C排除。故选D。
18.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描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B符合题意;“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描述的是唐太宗,A不符合题意;“向文治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湎酒色误社稷”描述的是唐玄宗,C不符合题意;“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描述的是武则天,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B
【解析】
依据材料“王王安石变法前,某地主只需向政府交纳379缗的地税。王安石变法时,他却要向政府缴纳1553缗的地税。”分析可知,王安石变法前后地主向政府缴纳的地税由少变多,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方田均税法清查出了原先隐瞒的地产,故B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没有提高赋税征收标准,也没有向地主勒索,故A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地的分配,故D项排除。故答案为B。
20.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宋太祖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因此,A项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BD项是宋太祖在中央消弱相权的措施,与题干“地方”不符,排除BD项;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因此,不可能赋予地方官员军政大权,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A项。
21.D
【解析】
材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宋朝时期全国读书风气深厚,D符合题意;北宋实行重文轻武,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风气比较开,B排除;北宋时期没有藩镇混战割据,C排除。故选择D。
22.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践度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故A正确,B错误;商人和农民没有参政的权利,所以地位也不高,故CD错误。综上故选A。
23.D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转运使。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ABC不是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的主要作用,排除。综上故选D。
24.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税,增加国家税收入;②募役法限制了官僚等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故①②正确,A符合题意;③农田水利法对促进全国农业生产有积极意义,司马光上台后,保留了这项改革,可见没有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④保甲法的本质是为了重新加强政府对乡村社会的控制(改变王权不下县的状态),这有利于乡村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政治稳定。故③④错误,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5.D
【解析】
根据“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削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之后赵匡胤积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6.B
【解析】
依据“……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和所学知识,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派文官担任地方各地的行政长官知州,又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公文只有经过知州和通判共同签署后才能生效,B正确,A排除;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剥夺地方节度使的权力,C排除;宋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上缴中央,以铲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D排除。故选B。
27.(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
设置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2)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3)保甲法
(4)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措施最终被废除。
【解析】
(1)根据材料“天下商赝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北宋政府设置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主要措施有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3)根据材料二“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保甲法。
(4)根据材料三“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足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措施最终被废除。
28.(1)大运河材料A 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藩镇割据)
(3)制其钱谷: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财赋由转运使收归中央收其精兵:解除节度使的兵权;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定期换防。
(4)科举制从注重门第出身到注重能力的变化
(5)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题干A“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从而得出皮日休对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积极评价;B“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从而得出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挖是引起隋朝灭亡的根源。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A、B两则材料评价的对象是大运河;
第二小问:依据题干对A、B两诗的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材料A对大运河的评价持肯定态度;
第三小问:对大运河的评价持肯定态度主要依据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依据题干“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藩镇割据)。
(3)依据题干“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结合所学知识,为制其钱谷采取措施是: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财赋由转运使收归中央。收其精兵采取措施是:解除节度使的兵权;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定期换防。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4)第一小问:依据题干“隋朝统一全国后……一律委任官职……”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科举制;
第二小问:依据题干“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科举制使选官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到注重能力的变化。
(5)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