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元朝的统治练习题期中复习(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四川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元朝的统治练习题期中复习(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四川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6 22:5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练习题
1.(2021·四川乐山·七年级期中)忽必烈即位之初,就发布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体现的是他
A.重农政策 B.实行仁政 C.整顿吏治 D.广开言路
2.(2021·四川乐山·七年级期中)海上丝绸之路在什么时期达到鼎盛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3.(2021·四川·自贡市田家炳中学七年级期中)元朝统一后,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央设专门机构管理西藏地区,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这个管理机构是( )
A.市舶司 B.西域都护府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4.(2021·四川眉山·七年级期中)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统治者重视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少数民族政权最终被中原地区的较高文明征服
5.(2021·四川·宜宾市叙州区育才中学校七年级期中)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分裂割据
B.实现国家统一
C.强化思想控制
D.开发边疆地区
6.(2021·四川·威远中学校七年级期中)“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创立科举制 D.推行行省制度
7.(2021·四川省遂宁高级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如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某个封建王朝的行政机构设置情况,这个王朝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8.(2021·四川·攀枝花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2020年9月9日迎来西藏自治区成立55周年庆。如下图反映的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说明我国首次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是在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2021·四川广元·七年级期中)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北庭都元帅府 D.台湾府
10.(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A.蒙古族 B.吐蕃族 C.维吾尔族 D.回族
11.(2021·四川广安·七年级期中)下列有关元朝民族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元朝建立以前,蒙古族处于分裂状态并受到女真族的压迫
B.元朝的统一局面对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C.回族的形成是元朝民族融合的重要事例
D.元朝将人民分四等的政策带有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性质
12.(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下列史实与下图人物相关的是
①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
②接受汉族儒臣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
③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④建立元朝并统一全国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2021·四川乐山·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1)上述引文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抗元将领?
(2)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列举结束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杰出的首领。
(3)元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置什么机构?元朝时民族融合加强,形成了新的民族是什么?
14.(2021·四川攀枝花·七年级期中)近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锁定“三农”,凸显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北宋前期,淮河流城遭遇大旱,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来从越南传入的优良水稻品种,分给这一地区的农民播种。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
材料三 国家根本 ,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四 元世祖即位后,“以农桑为急务”,使百姓“安业力农”。
(1)材料一中的“优良水稻品种”是什么 这反映了宋代农业发展有什么新特色
(2)材料二、三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这一变化到何时最后完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或条件是什么
(3)材料四反映了元世祖的什么措施
15.(2021·四川·自贡市田家炳中学七年级期中)我校七年级(4)班拟举办“隋唐时期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探究活动”。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最早实行该制度的是哪个朝代?哪一朝代的哪位皇帝完善了此政治制度?
材料二
(2)材料二体现了元朝为实现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哪一制度?
【民族团结篇】
材料三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入蕃。弄赞率其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
——《旧唐书》
材料四 元朝时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唐朝与当时哪一个民族的友好关系?根据材料四,说明元朝为管理西藏地区,在中央与地方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中外交流篇】
材料五 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谈及中国盛唐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4)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请任举两例加以说明。
16.(2021·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中)中国古代社会的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西周实行什么制度?
(2)图二中秦的统一是由谁完成的?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3)图三中反映了元朝的什么行政制度?实施的原因是什么?请列出元朝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的两点史实。
(4)从以上材料可见,统治者共同的目的是什么?
17.(2021·四川泸州·七年级期中)某班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元朝建立后,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他是怎么被“冤死”的?
(3)材料三体现了元朝怎样的历史趋势?元朝的建立者是谁?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说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有何重要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8.(2021·四川省遂宁高级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各族人民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指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商业之间的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辽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材料三: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了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1)依据材料一,唐太宗“独爱夷狄”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他被西北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宋与辽之间曾经签订一个有名的盟约,历史上称为什么?结合材料,你如何评价宋、辽和西夏之间开设“榷场”这一事情?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元朝的版图比汉唐时期有什么拓展?元朝如何管理台湾地区?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专管西藏事务,有什么意义?
(4)借鉴唐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19.(2021·四川眉山·七年级期中)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与国外的友好交往。历史上各族之间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 ,但和平友好是主流。
材料一:唐朝……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形成了民族关系的新格局。
(1)唐朝促进“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举一例即可)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4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要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注:材料中“1004年”按现行公历为1005年。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辨析材料二,请你谈谈黄仁宇先生对“1004年的协定”的评价。
材料三: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统天下。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有效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材料三中,“至元八年”是哪一年?这次统一与以往的大一统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元朝对新疆地区采用了什么管辖措施?
20.(2021·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校七年级期中)历朝历代采取不同政策、措施,推动社会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请根据材料一概述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材料二: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材料三: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
(3)材料三中元朝在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是什么?
21.(2021·四川广安·七年级期中)在古代,地方势力的强弱影响着中央政权的稳定。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自高宗永徽(唐高宗年号)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
——《新唐书》卷五十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永徽以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什么?唐朝地方势力的不断壮大最终导致了什么局面?
材料二:……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统治者为解决地方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元史·地理志》
(3)据材料三,分析“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了元朝实行的什么制度。据所学知识写出元朝时期中央管辖西藏的机构名称。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
22.(2021·四川攀枝花·七年级期中)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的文化得到了碰撞与融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命谨制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长编》
材料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1)材料一中的“誓书”历史上称为什么 历史上把宋朝给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作什么
(2)材料二中“靖康耻”是哪个民族给宋朝带来的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访问团。在会见中,选战表示,现阶段两岸关系来之不易,希望能在新的起点上加以深化。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施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固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一中架构”下的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
——央视网2013年2月25日
(4)结合材料三中的“台湾固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写出我国正式管辖台湾的朝代及机构。
(5)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写出民族关系与统一国家形成的关系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的意思是统治者要注重发展农业,表明了农业对社会生产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忽必烈的重农政策,A符合题意;实行仁政、整顿吏治、广开言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在元朝时期进入鼎盛,这条航线的开辟的重大历史意义体现在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进一步发展起来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
3.C
【解析】
据所学可知,元朝统一后,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央设专门机构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C正确;市舶司是负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A排除;西域都护府是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负责保护商旅往来,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B错误;元朝政府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是澎湖巡检司,D排除。
4.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元初,统治者把汉人居住区皆变成牧地,取消农业生产;从“不得不”可判断元初统治者的做法不可取,执行不下去了,所以改为“重视农桑”。因此,材料从本质上就是落后的征服民族最终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是从实质上进行的分析,实质问题应该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排除ABC项。故选D项。
5.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元代以“犬牙相入”为行省划界的依据,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防止分裂割据,故A符合题意;实现国家统一、强化思想控制、开发边疆地区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抓住题干关键词“主要目的”是解题的关键,元代以“犬牙相入”为行省划界的依据,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防止分裂割据。
6.D
【解析】
根据材料中“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初年,由于疆域辽阔,为加强对地方管理,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在地方设立十个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这与材料所述相吻合,由此可见,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故选D;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创立的地方管理制度、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选官制度,三者均与元朝这一时间不符,故排除ABC。
7.D
【解析】
依据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王朝是元朝。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检察事务。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设置了行省这一行政区划和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所以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元朝的行政机构设置情况,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示意图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
8.D
【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宣政院辖地是今天的西藏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故选D项,排除ABC项。
9.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加强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故B正确;元朝为了加强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统治设置宣政院,故A错误;元朝为管理今新疆地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故C错误;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故D错误。综上故选B。
10.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到元代,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D符合题意;ABC项民族的形成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择D。
11.A
【解析】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第一子目“一代天骄”的崛起中的内容:“蒙古族各部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严重地阻碍了蒙古族的发展。蒙古族受到女真贵族的压迫。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是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可知,元朝建立前,铁木真已经统一蒙古各部并建立蒙古政权,因此A选项错误,故选A。
12.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图片人物是忽必烈。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接受汉族儒臣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而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是成吉思汗。所以与下图人物相关的是②③④,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3.(1)文天祥;南宋
(2)蒙古族;铁木真
(3)中书省;回族
【解析】
(1)此问考查的是文天祥的相关史实。根据材料古诗《过零丁洋》,可知是作者是文天祥。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俘虏南宋皇帝,南宋灭亡。南宋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不久在广东沿海兵败被俘,囚禁在大都。元将劝他投降,他拒绝了。悲愤的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一诗,表达他宁死不屈的决心。
(2)此问考查的是元朝的相关史实。在这里学生需要弄明白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有两个国号蒙古和元。根据课本知识,12世纪时,我国北方蒙古高原上,各部落之间混战不易。一个蒙古部落首领铁木真,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征战,打败周围各部,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统一了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成吉思汗死后,忽必烈即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
(3)此问考查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属于基础题,学生理解我国的行政机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第二小问考查的是元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中“胡人有妇解汉音,汗女亦解调胡琴”的意思是:胡人里有妇女懂得汉人的音律,汉人里也有会弹奏胡琴的女子。说的汉族与蒙古族通亲,女子各嫁远方。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沟通,胡汉之间通婚,最后融合成一体,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14.(1)占城稻;新特色: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
(2)重大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其它言之有理也可)
(3)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来从越南传入的优良水稻品种,分给这一地区的农民耕种”可知,宋代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苏湖热,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国家的赋税收入主要来源于南方,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南方具有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新品种在南方的引种和推广;交通技术的发展;商业流通的便利等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依据材料信息“以农乘为急务”,使百姓“安业力农”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
15.(1)三省六部制。隋朝。唐朝的唐太宗。
(2)行省制度。
(3)文成公主入藏。吐蕃。
中央设宣政院;地方设宣尉使司都元帅府。
(4)遣唐使和留学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文化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并取回大量佛经潜心研究。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可知皇帝之下设立了三省,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在三省之下又设立了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最早实行该制度的是隋朝;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3)根据材料三“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持节送公主入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反映了唐朝与当时吐蕃的友好关系。根据材料四“元朝时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因此元朝为管理西藏地区,在中央设宣政院;地方设宣尉使司都元帅府。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如,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并取回大量佛经潜心研究。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文化等。
16.(1)分封制
(2)秦始皇或嬴政。郡县制
(3)行省制度。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只答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也给分)、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只答加强对琉球的管辖也给分)、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只答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也给分)。(任答两点)。
(4)巩固统治。
【解析】
(1)依据图一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赐给诸侯臣下,让他们在各地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因此创立了宋、鲁、齐、燕等诸侯国。
(2)依据图二和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或嬴政完成了灭掉东方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官员都由朝廷或皇帝直接任免,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3)依据图三和所学知识,元朝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度,如辽阳、岭北等行省。元朝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等。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虽然中国古代历史上地方行政制度在发展演变,但是归根到底统治者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
17.(1)开明。文成公主入藏。
(2)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3)民族融合。忽必烈。1279年。
(4)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5)有战有和,和为主流;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含义是:自古以来(君王)都以中华(汉族)为贵,轻视少数民族,我能一视同仁,平等待之。由此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是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体现。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可知,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是岳飞。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3)依据材料三的图片信息“回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体现了元朝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元朝境内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融合。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4)据材料四的“元朝建立后,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5)综合题干材料,我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有:有战有和,和为主流;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18.(1)政策:开明。尊奉为:天可汗。
(2)盟约:澶渊之盟。评价: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了解,促进民族融合。
(3)拓展:蒙古、西藏、台湾及南海诸岛均在元朝统治范围内。如何管理:设置澎湖巡检司。意义: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接受中央管辖。
(4)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解析】
(1)政策: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指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奉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被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
(2)盟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评价:根据材料“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间了解、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进行概括。
(3)拓展:根据材料“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比汉唐时期版图,元朝时期,蒙古、西藏、台湾及南海诸岛在元朝版图范围内。如何管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台湾设置了澎湖巡检司。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置宣政院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接受中央管辖。
(4)根据材料中唐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情况,结合所学知识,从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等角度进行分析。
19.(1)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举一例即可)开明的民族政策。
(2)一方面,他认为用钱物来换取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此和约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
(3)1271年。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北庭都元帅府
【解析】
(1)第一问,根据题干“唐朝促进‘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641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2)根据材料二“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要比战费来得低廉。”可知,他认为用钱物来换取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根据材料二“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可知,他认为此和约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至元八年,始改称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因此,“至元八年”是1271年。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统一与以往的大一统相比,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20.(1)民本思想(以人为本)
(2)重文轻武政策。
(3)东南:设置澎湖巡检司;西南:设置宣政院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得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民本思想。
(2)根据材料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结合所学 知识,反映了宋朝的一种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
(3)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例如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自西南,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21.(1)节度使;藩镇割据
(2)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各地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3)行省制度;宣政院
(4)对地方管理加强(或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自高宗永徽(唐高宗年号)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可以提炼出关键词“节度使”,所以唐朝永徽以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节度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力量大大削弱,唐朝由盛转衰。
(2)根据材料二“……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可知方镇(节度使)屯兵自重。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为解决该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也就是说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各地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3)依据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可知“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4)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唐朝时地方势力壮大导致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吸取教训,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各地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这些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为了管辖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以上这些线索都反映了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2.(1)澶渊之盟。岁币。
(2)女真。
(3)和战交替。(和平、战争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4)元朝;澎湖巡检司。
(5)由民族分裂逐渐走向民族融合;由分裂到统一。(任意一点)民族融合推动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等。(任意一点)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大宋皇命谨制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可知,材料一中的“誓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历史上把宋朝给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作岁币;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依据材料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知,材料二中“靖康耻”是女真民族给宋朝带来的;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宝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而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因此“靖康耻”是女真民族给宋朝带来的。
(3)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可知,两宋时期,周边民族先后建立了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并立。宋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开始与辽、西夏、金和议。这使得宋和其周边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交往局面,因此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是和战交替。
(4)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的“台湾固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可知,我国正式管辖台湾的朝代及机构是元朝、澎湖巡检司;为了加强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可知,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民族分裂逐渐走向民族融合;由分裂到统一。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关系与统一国家形成的关系是民族融合推动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