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题期中复习(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四川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题期中复习(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四川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6 22:5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题
1.(2021·四川·攀枝花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2.(2021·四川·自贡市田家炳中学七年级期中)中共中央发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厉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古时候即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 )
A.隋炀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3.(2021·四川省遂宁高级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繁盛一时的隋朝”因何而灭亡( )
A.宦官专权 B.经济落后 C.外族入侵 D.统治残暴
4.(2021·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中)唐太宗实行的下列措施中,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是( )。
A.轻徭薄赋 B.知人善任
C.重视纳谏 D.加强中央权力
5.(2021·四川广元·七年级期中)人才是国家栋梁,人才是立国之本。下列帝王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特别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虚心纳谏的是
A.秦始皇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宋高宗
6.(2021·四川成都·七年级期中)“天可汗”是少数民族对哪个皇帝的尊称?( )
A.唐高祖 B.唐玄宗 C.宋太祖 D.唐太宗
7.(2021·四川广安·七年级期中)唐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A.多谋善断 B.善于创新 C.直言敢谏 D.作战勇敢
8.(2021·四川成都·七年级期中)王晓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女皇帝、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他研究的人物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9.(2021·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中)“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白居易对唐朝都城的描绘。唐朝的都城是( )
A.洛阳 B.长安 C.咸阳 D.开封
10.(2021·四川广元·七年级期中)“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11.(2021·四川乐山·七年级期中)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武状元”。“武状元”最早出现于( )
A.唐太宗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隋文帝统治时期
12.(2021·四川省遂宁高级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武则天684年下令,“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这体现了武则天
A.重视惩治腐败
B.注重选拔人才
C.大力发展科举制
D.重视农业生产
13.(2021·四川攀枝花·七年级期中)下列有关下图人物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C.注重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 D.减省刑罚,宽容处理敌对势力
14.(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庶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识到节俭的重要性
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15.(2021·四川·宜宾市叙州区育才中学校七年级期中)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6.(2021·四川·自贡市第二十八中学校七年级期中)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唐太宗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
17.(2021·四川泸州·七年级期中)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下列局面出现在唐朝的有
①文景之治②光武中兴③贞观之治④开元盛世⑤康乾盛世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②③
18.(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唐太宗这段话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的核心思想。在其一系列的治理国家的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B.减轻刑罚,修订法律
C.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 D.驱逐突厥,加强控制
19.(2021·四川广安·七年级期中)司马光评价唐太宗:“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下列对于唐太宗的史实描述不正确的是
A.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
B.知人善任,任用了魏征等著名的谏臣
C.以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奉为“天可汗”
D.统治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史称“开元盛世”
20.(2021·四川眉山·七年级期中)《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B.重用人才,重视农业生产 ,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打击政敌,重用酷吏,奢侈腐化,对历史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D.统治期间,国力强盛,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21.(2021·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校七年级期中)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她在科举制方面的“创新”是( )
A.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B.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C.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D.创立殿试制度
22.(2021·四川成都·七年级期中)武则天爱惜人才。有位人才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里提到的“人才”是指:
A.李白 B.白居易 C.柳公权 D.骆宾王
23.(2021·四川成都·七年级期中)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24.(2021·四川泸州·七年级期中)如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唐朝政局的发展图,图中“?”处事件在唐诗中的描述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25.(2021·四川·自贡市田家炳中学七年级期中)“治世”与“盛世”是国家治理的理想形态,是古代明君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唐代一位帝王统治前期,勤于政事,重用姚崇、宋璟等贤能,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措施,使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6.(2021·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校七年级期中)"开元初,四方丰稳,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这段史料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7.(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以上材料说明唐太宗( )
A.虚心纳谏,任用贤才 B.戒奢从简,身体力行
C.轻徭薄赋,关注民生 D.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28.(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③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9.(2021·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他是唐朝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皇帝,他认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毛泽东评价唐朝一位皇帝:“她的确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他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材料三 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
(1)材料一中描述的皇帝是谁?他把哪位你大臣喻为可知得失的“镜子”?他的统治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毛泽东评价的这位皇帝是谁?她在科举考试中创立什么制度?
(3)材料三描述的皇帝是谁?他统治的鼎盛时期称为什么?
30.(2021·四川·威远中学校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唐太宗一段时间的统治后)天下大定,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冬至于海,南极(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的盛世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杜甫诗中所描绘的是什么时代?他的诗被后人称为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31.(2021·四川成都·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摘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1)材料中史学家对于李世民的评价如何?结合所学的知识,请简答李世民在位时期采用了哪些措施使得唐朝快速的走向了鼎盛?
(2)请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
32.(2021·四川成都·七年级期中)公元2008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工程启动。岁月的年轮已湮没了历史的痕迹,但是,时间抹不掉的是曾经铸就的荣耀。或许,在这个国家遗址公园,我们可以回味大明宫曾经的辉煌,我们可以感受魂牵梦萦的大唐。
材料: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归纳开元年间繁荣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开元盛世是哪位皇帝创造的丰功伟绩?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元年间的哪些措施对上述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33.(2021·四川乐山·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他是唐朝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皇帝,他认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毛泽东评价唐朝一位皇帝:“她的确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他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材料三 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
(1)材料一中描述的皇帝是谁?他把哪位你大臣喻为可知得失的“镜子”?
(2)材料二中毛泽东评价的这位皇帝是谁?她在科举考试中创立什么制度?
(3)材料三描述的皇帝是谁?他统治的鼎盛时期称为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依据材料中引文的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太宗时期重贤纳谏的治国风范,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经常通过大臣的谏言进行自我对照,发现过失及时修正。他的这种胸襟犹为可贵。对于有时直言进谏到当众冒犯篾君的大臣魏征,唐太宗非但没有定他的罪,还非常器重他,材料就是魏征死后,唐太宗所说,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C。
2.C
【解析】
根据“大力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魏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大力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出现了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短暂而亡,故选D;其他三个选项所述均不符合隋朝史实,故排除ABC。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经济发展相关内容,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史称“贞观之治”。本题中轻徭薄赋直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答案选A。
5.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重用贤臣,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作宰相,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虚心纳谏,C符合题意。ABD项人物与题干内容“虚心纳谏”不符,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6.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唐朝在西域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封靺鞨族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鹘首领为怀仁可汗;帮助南诏统一六诏,并封其首领为云南王;唐太宗因此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本题选D。
7.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C项正确;富于谋略的是房玄龄,善断大事的是杜如晦,A项错误;BD不是魏征的特征,排除;故选C。
8.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位时期,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她的统治被称之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ABD不符合题意,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9.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
10.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注重纳谏和任用贤才,当时著名的谏臣是魏征,他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可见题干材料中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进谏的名臣是魏征,C项正确;房玄龄、杜如晦是宰相,排除AB项;姚崇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隋文帝时期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期创立了进士科,唐太宗时期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了武举和殿试制度,故C正确;ABD错误。综上故选C。
12.D
【解析】
依据题干“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重视惩治腐败不是武则天的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重视选拔人才和大力发展科举制是武则天当政期间采取的政策,但是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BC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的内容都与题干描述的内容不符合,排除;故选D。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的含义,结合武则天当政期间的政策内容解答本题,最好的解题方法是排除法,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能够熟练的运用基础知识排除不是武则天政策的内容,进一步排除与题干材料描述的内容不一致的选项,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13.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中人物是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注重减轻人民负担,ABC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减省刑罚,宽容处理敌对势力不符合对武则天的描述,符合题意,故选D。
14.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上述材料说明了唐太宗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所以在其执政期间注重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故选A。
15.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他统治时期,广纳贤才,知人善用,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职责,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史上称他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故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开元盛世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6.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是描写唐太宗的,故A符合题意;“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描写的是武则天,故B不合题意;“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描写的是唐玄宗,故C不合题意;“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描写的是赵匡胤,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抓住题干关键词“唐太宗、贞观之治”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17.B
【解析】
考查点:中国古代出现的治世局面。解题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②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排除;③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时期,符合题意;④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时期,符合题意;⑤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排除。所以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择B。
1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重视农业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太宗重视农业发展的思想,唐太宗贞观新政的举措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可以用缴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所以答案选A。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贞观新政
19.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他知人善任,任用魏征等著名的谏臣;他以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奉为“天可汗”。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开创的盛世局面,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ABC描述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D。
此题应识记与掌握唐太宗的相关知识。注意区分“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开创的盛世局面。
20.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在她统治时期,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国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因此,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她的统治效果得到后世的认可,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为唐太宗统治时期,D项为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武则天”不符,排除AD项;C项是对武则天的消极评价,与题干“肯定武则天”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
21.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她在科举制方面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学生,所以D符合题意;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的是隋文帝,所以A不符合题意;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是唐太宗时期,所以B不符合题意;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是隋炀帝统治时期,所以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骆宾王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并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D符合题意;ABC项与“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无关,排除。故选择D。
23.A
【解析】
依据题干“唐玄宗”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了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A项正确;“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李白送别友人的诗,排除B项;“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是李白写的一首赠日本友人的诗,排除C项;“千歌万歌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描述的是唐玄宗爱好歌舞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4.C
【解析】
由示意图可知,“?”处时期位于武则天统治之后和安史之乱之前,因而该时期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就是对这一盛世的描述。C选项符合题意;A对安史之乱的描述,不符题意,排除;B是北宋陆游的诗歌,所处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韩愈的作品,反映唐朝后期的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
25.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以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正值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开元盛世”,D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排除A;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光武帝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排除B;贞观之治是唐朝唐太宗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当时著名的宰相是杜如晦、房玄龄,排除C。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开元盛世知识点来解答此题。
26.D
【解析】
依据"开元初,四方丰稳,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可知反映了开元年间商业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局面,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D正确,ABC排除。故选D。
27.B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可知,这一内容体现了唐太宗戒奢从简,身体力行,选项B符合题意;ACD项内容在材料内容中没有体现,故选B。
28.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唐朝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因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①正确。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实行积极有效的休养生息政策,从而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时期,两位皇帝在统治的前期都励精图治,实行有效的统治政策,因此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但不能说是决定性因素。②错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唐朝时期实行兼容并蓄的政策,因此在汉唐两代,地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畅通,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③正确。任何时代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正确,综上故选B。
盛世,指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即一个国家内政外交均有建树时的状况。内政方面: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外交方面: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等等。
29.(1)唐太宗李世民;魏征;贞观之治。
(2)武则天;殿试制度。
(3)玄宗;开元盛世。
【解析】
(1)第一小问皇帝是谁,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这句话是唐太宗所说,他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的关系,因此这位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二小问“镜子”,是指唐太宗在位时期,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故“镜子”是指魏征;第三小问统治局面,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第一小问皇帝是谁,根据材料二“她”、“她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可得出这位“她”是指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第二小问科举制中创立的制度,武则天在位时期,大力发展科举考试,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故武则天在科举考试中创立的制度是殿试制度。
(3)第一小问皇帝是谁,根据材料三“唐朝进入全盛”,可得出这位皇帝是指唐玄宗;第二小问鼎盛时期称什么,唐玄宗在位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30.(1)局面:贞观之治。原因: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官吏政绩;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开元盛世;诗史。
(3)因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对外开放。
【解析】
(1)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官吏政绩;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措施中列举即可。
(2)根据材料二“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描绘的是开元盛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的诗歌记录了唐朝的由盛转衰和现实社会,被称为“诗史”。
(3)因素:结合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等相关知识,从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进行分析。
31.(1)观点: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最著名的皇帝之一。措施:政治上: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法律上:简法轻刑,修订法律;教育上: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民族关系: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2)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正反、好坏都可以)
【解析】
(1)观点:根据材料“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可知,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最著名的皇帝之一。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世民在位时期,在政治上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法律上简法轻刑,修订法律;教育上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民族关系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通过这些措施使唐朝快速走向鼎盛。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用客观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或者一分为二从正反或者好坏两个方面评价历史任务)。
32.(1)表现:物价低廉;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社会安定(打出两点即可,抄袭原文不得分);唐玄宗(李隆基)。
(2)措施:重用人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整理财政;废除武则天时期的酷刑;提倡节俭。
【解析】
(1)根据材料“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可知物价低廉,根据“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归纳得出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社会安定;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曳上称为“开元盛世”。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重用人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整理财政,废除武则天时期的酷刑,提倡节俭,这些措施对开元盛世局面地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33.(1)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大臣:魏征。
(2)皇帝:武则天;
制度:殿试制度。
(3)皇帝:唐玄宗;
时期:开元盛世。
【解析】
(1)皇帝: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这句话是唐太宗所说,他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的关系,因此这位皇帝是唐太来李世民。
大臣:由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故“镜子”是指魏征。
(2)皇帝:根据材料二“她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可得出这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制度:由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大力发展科举考试,创立殿试制度,亲自测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故武则天在科举考试中创立的制度是殿试制度。
(3)皇帝:根据材料三“唐朝进入全盛”得出,这位皇帝是指唐玄宗;
时期:由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