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
1.(2021·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中)五代十国中,五代相继统治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江南地区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2.(2021·四川泸州·七年级期中)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而衰的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3.(2021·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中)“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的作者曾经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并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他是
A.黄巢 B.陈胜 C.符坚 D.朱温
4.(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荒灾,无以为生,于是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这段话陈述的是唐末农民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作用
5.(2021·四川乐山·七年级期中)“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一首诗。下列与黄巢发动农民起义无关的是
A.宦官专权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赋役繁重
6.(2021·四川泸州·七年级期中)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未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7.(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唐朝灭亡 ②唐朝打败叛军 ③黄巢建立政权 ④安史之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8.(2021·四川乐山·七年级期中)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篙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开凿运河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陈桥兵变
9.(2021·四川绵阳·九年级期中)后晋成德节度使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这反映了当时
A.外戚宦官专权 B.重文轻武
C.节度使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延续 D.朋党之争
10.(2021·四川攀枝花·七年级期中)907年,建立后梁政权取代唐朝的是
A.安禄山 B.史思明 C.黄巢 D.朱温
11.(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下列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B.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C.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D.黄巢起义加剧了唐朝的社会危机
12.(2021·四川眉山·七年级期中)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再次进入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以下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均为武将
C.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五代在北方,十国在南方
13.(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下表户数与人口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纪年 公元年份 户数 人口数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914909 52919309
肃宗乾元三年 760 1933174 16990386
A.安史之乱 B.外族入侵 C.黄巢起义 D.军阀割据纷争
14.(2021·四川·攀枝花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水腥,流血川原丹。”杜甫这首《垂老别》描绘了这场动乱造成的惨状,唐朝也由盛世走向衰落 这场动乱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15.(2021·四川广元·七年级期中)自秦朝以来,我国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但我国历史上因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力量削弱,地方势力膨胀的事例也不胜枚举。下列选项中,你认为最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事件是
A.秦末农民起义 B.隋炀帝被部将杀死
C.金灭辽和北宋 D.安史之乱
16.(2021·四川·威远中学校七年级期中)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再次进入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以下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均为文臣
C.分裂是永久的趋势 D.五代在北方,十国在南方
17.(2021·四川攀枝花·七年级期中)“天宝年间,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又把朝政交给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致使朝政黑暗腐败。”从材料中可得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有
①皇帝荒废朝政 ②发生严重灾荒
③重用奸佞,政治腐败 ④节度使权力膨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8.(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中)“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中,不正确的是
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C.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9.(2021·四川省遂宁高级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在于( )
A.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 B.所有统治者都希望建立大一统王朝
C.农民起义的推动 D.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20.(2021·四川广元·七年级期中)我国历史上曾有人喊出口号,“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也”。意思是说:天子难道生来就是做天子的吗,不过是因为武力的强大才使他成了天子罢了。下列选项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
A.隋末农民起义 B.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出现
C.安史之乱的爆发 D.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五代是唐朝灭亡后,北宋建立前,黄河流域定都开封的五个中原王朝,史学界认为它们是唐后宋前的正统王朝,C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2.B
【解析】
根据所学,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B项正确;A项是秦末农民起义,排除A项;黄巢起义是唐朝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但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C项;D项是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B。
3.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黄巢发动了起义,他攻入长安,并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故A符合题意;陈胜在秦末起义,故B不符合题意;符坚是前秦统治者,故C不符合题意;朱温灭唐建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经过是: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结果是:攻入长安,建立政权;作用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5.C
【解析】
根据所学信息可知,黄巢起义是875-884年,而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公元755-763年),唐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促使了唐代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也黄巢起义时间不符,符合提问,C项符合题意;黄巢起义是875-884年,唐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党、李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故黄巢起义时期宦官专权,A项不符合题意;唐僖宗时期(公元874年~888年在位),藩镇割据严重,唐朝中央名存实亡,主要有诸道兵马副元帅朱温,宣武等军节度使,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僖宗统治期间,时局异常混乱,加之连年的天灾,徭役繁重,矛盾爆发,D项不符合题意。
6.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B项正确;唐末农民战争不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宦官专权与五代十国局面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而不是朋党之争,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63年唐朝打败叛军,之后黄巢起义,880年建立政权,但起义军被朱温所灭,最终失败,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故④②③①是时间的正确顺序,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8.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小邑犹藏万家室”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篙藜”,可知由开元盛世到天宝年间的衰落,与安史之乱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后期年号天宝;755年,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选项B符合题意;隋炀帝时期,开凿运河,A排除;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C排除;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建立北宋,D排除。故选B。
9.C
【解析】
题干后晋节度使所说的“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反映出当时节度使拥兵自重,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C符合题意;外戚宦官专权与节度使不符,排除A;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排除B;朋党之争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
10.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原为唐末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逐渐控制了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所以D项符合题意;AB项与安史之乱有关,排除;C项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故选D。
11.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不符合题意;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安史之乱之后,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2.D
【解析】
根据所学,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皆是手握兵权的武将;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故综上分析,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3.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战乱导致家庭离散、人口锐减。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A正确;天宝十四年尚未出现外族入侵、军阀割据,BD错误;黄巢起义发生于878年。与题不符,C错误。综上故选A。
14.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牵,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朝政日趋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故C符合题意;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黄巢起义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抓住题干关键词“唐朝也由盛世走向衰落”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安史之乱。
15.D
【解析】
根据“因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力量削弱,地方势力膨胀”可知,最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事件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D符合题意;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A排除;隋炀帝被部将杀死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实行暴政,B排除;金灭辽和北宋没有体现“因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力量削弱,地方势力膨胀”,C排除。故选择D。
16.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A项符合史实,故A项符合题意;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排除B项;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排除C项;北汉是北方割据太原的政权,因此,十国不全在南方,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解析】
依据题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废朝政”可得出皇帝荒废朝政,依据“他重用宦官,又把朝政交给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致使朝政黑暗腐败”可得出重用奸佞,政治腐败,①③正确;发生严重灾荒、节度使权力膨胀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②④排除。故A正确,BCD排除。故选A。
18.C
【解析】
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因此C项说法错误,故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使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19.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治分裂,政权林立,但统一是大势所趋,原因是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我国自古就有统一的传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联系密切,客观上要求实现统一,因此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在于D,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
20.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我国历史上曾有人喊出口号,‘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也’。意思是说:‘天子难道生来就是做天子的吗,不过是因为武力的强大才使他成了天子罢了’”,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故D正确;隋末农民起义、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出现和安史之乱的爆发不是最能说明题干问题的,故ABC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D。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