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案例
【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含“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案例、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以及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教学策略及设计思路】
选择学生熟悉而又具有说服力的案例,根据相关案例指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时小结。对于区位因素中的动态部分,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以教师导学和讲解相结合为主。使用案例又不局限于案例,案例的拓展以及新案例的引入,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以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熟悉与巩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用案例分析法,指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并分类,通过组图的研读,探究自然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通过教师导学,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树立地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念以及分析事物抓主要矛盾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教具准备】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让学生了解当地农业生产情况,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指导部分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就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写一段文字,要求能够体现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溧水县傅家边农业科技园”有关农业景观图片。
设计意图:“傅家边农业科技园”因为是家乡的农业,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实用性。
学习新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师:[读图]读教材第42页图3.1和图3.2,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幅地理景观图,师生共同得出相关信息)
教师归纳:农业的区位的两层含义;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P43“活动题”,将学生分成三组,每一小组讨论分析一个问题,然后让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 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首先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孟买、北京、罗马的地理位置,形成空间概念,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三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图,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得出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泰和县的位置,建立空间概念;利用地理示意图说明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一甘蔗地一鱼塘一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这一内容学生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教师要补充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资料,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及稻米、甘蔗和花卉三种农作物的市场销售价格,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农业区位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训练学生有关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分析能力,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思想。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师:上述2个材料中,哪一个对于社会经济因素变化体现得比较突出呢?
生:材料2中“开始果子价格卖得不高……于是就嫁接和引进了该种品种,最近几年,山东霸王枣价格上涨,销量也比以前大了。”这说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果树大王”通过市场调研,发现霸王枣需求量大,便改进技术,引进品种,扩大生产,受到市场的欢迎。
活动与探究
阅读讨论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2.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
(教师提示:案例l的第一自然段,按两个线索展开:一是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的变化;二是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其中包含人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因素。第二自然段体现了区域比较的思想方法,给出了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主要的农业区位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师:用讲述法讲解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形成(本段内容的重点)
活动与探究
阅读讨论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并完成活动题。
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
1、阅读案例2,将文中具有区位因素含义的词句勾画出来。
2、将勾画出的词句,按照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进行归类。
3、参照上述关键词句写一段文字,说明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
(本案例是从综合的角度,运用图3.3所示内容,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是图3.3核心内容的实际应用。因此,教师重点是说明农业地域是怎样形成的,而不是重点说明某一种农业地域的区位和特点,充分利用图3.3的概念体系完成活动题。其中P45图3.9要带领学生认真分析,得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师: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课框架结构
设计意图:加强本节知识联系,展示人地关系
课堂练习
说出下列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此处需向学生解释“主导因素”)
①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农业技术);
②江南丘陵的茶树(土壤);
③横断山区的垂直农业(地形);
④河西走廊的粮棉(水源);
⑤海南的三季稻(气候/热量);
⑥上海市郊的乳牛养殖(市场)。
课后作业
到超市去调查分析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品主要来自哪些地区,讨论说明市场、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标中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本节课学生掌握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可以为下一步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打下基础。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这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采取的是学生合作讨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时小结的方式,在设计本节课内容时,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使用案例又不局限于案例,注意到案例的拓展以及新案例的引入,我把学生比较熟悉的家乡农业生产融入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较热烈,得出结果,最后教师总结。
不足之处:
1、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我没能进行补充和说明,因为课后有学生向我问起“互联网信息”会影响农业生产吗。
2、分析P43“活动题”时,分析过于深入,展开过多,花的时间多了,导致后面的时间偏紧,其实这部分内容只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主要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含义即可,深入分析和最终掌握需要学习完本单元的全部内容之后。
3、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整节课前面部分还不错,后面部分有些抢眼了,我讲解的过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改进措施:
1、课前认真研究学生学情和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学会调控教学节奏。
2、多把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做好引导者和监督者。
3、不要局限于教材,要充分利用我们身边丰富的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我们的课堂就会丰富多彩,充满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