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教学设计
目录
一、学生情况分析 1
二、课标分析 1
三、教学目标 1
四、重难点分析 2
五、教学过程 2
六、逐字稿 5
七、授课反思 10
八、收获 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在备课前已经了解到,所教班级的学生选考科目为地理、生物和历史。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设及植物、动物和生态系统等,因此有生物基础的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节课的涉及生物部分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中的“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方面。所以在这一部分安排的讲解时间相对较少。
2.班级内已划分学习小组,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可以按照先前已划分的小组进行讨论。
3.考虑到课堂提问时如果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次序进行提问,会让同学们减轻被突然提问到的压力。在得知教学班无成绩排名后,选择按座位次序提问的方式。
二、课标分析
1.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2.课标分析:
首先,本节课需要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两个定义—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安全。
其次,学生能够懂得并能够向他人讲述清楚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课本中从四个方面阐释了设立意义,学生应至少能够从这四方面把握其意义。
最后,学生对三江源建立起轮廓性的认识,回答出与三江源有关的基本知识点。并能够以三江源为案例,说出三江源面临的生态问题、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保护生态安全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阐述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内部结构、类型。(区域认知)
2.运用实例,说明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议,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综合思维)
3.结合案例,了解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及出现的间题。(地理实践力)
4.结合实例,说明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人地协调观)
四、重难点分析
1.对定义的讲解。本节课涉及两个定义,要使学生理解定义的内容,就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几遍。为了使学生理解定义的含义,我计划将定义通过三个步骤进行拆解深化分析,具体过程在第五部分教学过程中。
2.针对三江源,学生需要说明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这要求学生首先对三江源建立起轮廓性的认识。建立认识这里我通过设计问题,给予学生探究材料,让同学们通过小组探究解决。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1.自我介绍 这一环节的内容主要是简单向学生介绍实习老师的身份。 让学生尽快适应与本班地理老师不同的讲授方式。
2.课堂导入 给学生展示我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图片,并设问:“同学们是否知道设立它们的意义?”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注意力从课间活动转移到本节课的学习上来。
3.展示
学习目标 给同学们展示PPT上的学习目标,并请同学朗读。 1.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2.方便学生在上课时抓住重点。
4.学习
自然保护区的定义 1.第一步: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阅读定义,并找出句子主干。 2.第二步:理解意思群。针对定义中的一些比较陌生的词语进行讲解。 3.第三步:提取信息类型。将句子中的信息进行归类,并命名。 1.在第一步中,通过找出句子主谓宾,可以立刻明白这个定义的主要含义。 2.在第二步中,通过逐词分析,认真理解每个词语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本部分的拓展内容也较多。 3.通过第三步提取信息类型,将信息进一步加工,加深记忆。
5.应用定义
加深理解 举例身边的自然保护区:招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并让学生提出一个自然保护区定义方面的问题。 在上一环节中提取的信息类型有:授权主体、设立条件、用地类型以及措施。首先为大家举例:招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授权主体是谁?以此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相关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置,可以使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选取学生熟知的身边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如:招虎山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条件是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四方面内容的理解。进而达到学生在学习后,在接触到其他自然保护区时,自觉思考这个保护区的授权主体、设立条件、用地类型以及措施。
6.学习
自然保护区
发展历程 第一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相关段落,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向同桌阐述出发展历程。 第二步,制作能够体现发展历程的思路图,用更简单的方式呈现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 第一步,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纠错及补充,达到共同促进的效果。 第二步,通过设计思路图,对信息进一步加工,加深印象。
7.学习
自然保护区内部结构 首先举例为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建立自然保护区,随后请同学阅读三个结构的活动内容。最后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的词语。 这一部分学生学习相对容易,字面意思较易读懂,但词语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学生理解可能困难。如:干扰活动是否包括人类进入;为什么科学研究观测活动不允许进入核心区?科学研究观测活动是否具有破坏性?外围区可以“参观考察”什么? 通过讲解,为学生扫除理解上的障碍。
8.学习建立
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举红树林的例子,来讲解生态安全。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相关内容,重点找出“自然本底”的含义。 1.以例子来讲解生态安全,让学生具体体会到生态安全的意义。 2.“自然本底”对学生来说相对陌生,但答案就隐藏在课本中,通过自主学习主动解决这一问题,并为接下来学习三江源生态系统做铺垫。
9.认识三江源—独特的生态系统 设置5个相关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进行讨论。 “三江源”一词中三江的含义? 青藏高原独具特色的自然本底? 三大江河的最初水源? 三江源为什么称为“中华水塔” 写出一条三江源地区的食物链。 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性。同时有针对性地关注到三江源的独特生态系统。
10. 认识三江源—凸显的生态问题 设置问题,小组讨论 由于冰川、雪山萎缩,湖泊和沼泽中的水分为什么没有更多? 环境破坏的情况下,为什么野生动物锐减,但虫鼠反而猖獗?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进行点评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江源的认识,并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地理实践力。
11. 认识三江源—设立自然保护区后的成效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内容 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注意积累地理术语。
12.练习题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完成小测试,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 巩固提高,加深印象
六、逐字稿
一、自我介绍:
同学们下午好,我是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的实习生,今天这节课由我来与大家一起学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6页。
二、课堂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众多美丽的自然风景,(卧龙、盐城、五大连池),想要美丽长存,风光安在,就有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措施之一,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三、学习目标:
课本是分成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学习任务,有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读一读。
四、定义:
定义不要求大家掌握,但是防止大家读了一遍之后没有印象,我们来分三步深度挖掘一下这个定义。请同学们花一分钟时间读完之后找到这个句子的主干
第一步提取主干:国家或地区 划出 区域。
第二步理解关键词:(我相信定义大家是可以读懂的,但是一些关键词背后的含义的理解,大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们来一个一个看一下)
1.国家或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省市县级自然保护区。
2.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山头随处可见,不需要特殊保护)
3.什么样才算呢,往后看,“天然集中分布区”。想建自然保护区
4.有特殊意义的(与3相似,具体有怎么样的特殊意义呢,可以举一个例子) 古海岸与湿地 主要保护对象:贝壳堤、牡蛎滩。它俩是在海边才会有的,所以如果在内陆发现了它们就可以说明这里曾经是有海岸线的。对海岸线的演变的研究就有特殊的意义。
5.陆地水体(湖泊 冰川)
6.特殊保护和管理(不允许狩猎、捕捞、采药)
经过这一步的理解,我们就能知道这句话具体在说什么,这些词语的背后有怎样的意义。
那我们逐个词语理解完之后,如果要开始记忆,那需要先看看我们记忆的信息属于什么、
第三步提取信息类型(用一个括号扩出来,然后标上就行)
授权主体:国家或地区划出的(个人说了不管用,要由国家、省市县承认。国家承认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设立条件:有代表性 天然集中分布区 自然遗迹
用地类型:陆地、陆地水体、海域
措施:特殊保护和管理
如果同学们有别的词语来替代也完全可以,通过信息加工,最终我们得到一个什么结果呢:
Smart art
经过这三步,我们对这个定义的学习就完成了,以后需要自然保护区的定义的时候,就不是那种,哎书上是不是有一段话,而是记住这四个信息词。
五、自然保护区就在身边 招虎山
提出什么问题?
六、发展历程(人们在怎样的背景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建立起自然保护区的)
工业革命资源开发(导致)环境破坏(引起)人们重视(建立)自然保护区
虽然一个段落很长,但是我们对它进行精细加工之后,理清这个段落表达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这样一个输出的过程,会让我们对知识点也有一个更深的印象。
七、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为什么要有内部结构?举一个反向的例子:山头 水杉 靠边画圈 里面才特殊保护 人想开荒种地 靠着根 所以要有个结构
核心区—严禁一切干扰活动(人可以进,比如救助候鸟)
缓冲区—可以进行科学研究观测活动(有些科研活动对环境有破坏,比如土壤采样)
外围区—可以参观考察(外围区可能没有珍稀物种,但是可以建立博物馆,参观标本)
八、生态安全:
对自然保护区的介绍就到这里,接下来是生态安全。
这两段的意思:生态环境处于安全的状态非常重要。(红树林)
红树林在我国广东海南 东南沿海一带分布比较多,(设问:特殊在什么地方?)是一种可以在盐分很高的海水中生长的树木。(大家学生物嘛?普通植物细胞放在高浓度海水中会发生什么?质壁分离)它的作用和三北防护林很像,三北防护林的树木是用来防风防沙,那同学们能猜到红树林可以用来防什么么?(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转化成什么?刚才说了红树林生长在什么地方?东南沿海,东南沿海容易发生什么灾害?台风 风暴潮)所以地理问题不能只盯着它问了什么,要去联想它所在的地理环境,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觉得问题很奇怪,不知道从哪入手,可以看一下题干中的其他信息。
学完了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安全之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生态安全有怎样的影响?
就是70页的四条。内容相对容易理解,有一点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自然本底”这个名词的含义,答案就在段落之中,请同学们阅读自然本底的这一段,3分钟后请xx同学告诉我什么是自然本底。
第二个大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怎么把这四条记忆下来。我的记忆方式是想一副画面。
大家应该自己去想,除了图画的形式之外,还可以编小口诀,这样更方便记忆。
九、认识三江源--独特的生态系统:
这一部分的内容介绍的是三江源,介绍三江源之前,我想介绍一下青藏高原。
在普通人眼中青藏高原只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一部分,在科学家眼中,由于它有众多奇特的还没有被研究透彻的生物物种,吸引全世界从事生态研究、生物物种研究的学者。
三江源是青藏高原高寒环境的典型代表,针对这个特殊地区,我们作为学地理的人,就要对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从哪些方面进行认识呢?课本分了三个部分:独特的生态系统、生态问题、设立保护区之后的成效。
我们一步一步来。首先是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解决PPT上的问题,并课本中标注出来。
“三江源”一词中三江的含义。补充澜沧江、长江黄河大家比较熟悉,对中国的气候水文有重要影响。澜沧江在中国境内的影响远没有长江黄河大、它是东南亚第一长河,流经多个东南亚国家,对他们的农耕灌溉有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国家想要在澜沧江上建水电站,东南亚国家肯定会一个一个跳出来不让建,知道为什么么?水电站通常是跟大坝联系在一起的,建立大坝就会拦截水流,下游想灌溉或者生活用水水量就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一条河流流经了别的国家,要想修建大的水利工程的话,也需要考虑别的国家的利益。
青藏高原独具特色的自然本底:高寒草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
草原(地带性景观 半湿润半干旱)和草甸(中度湿润条件下形成的非地带性景观)的区别。
三大江河的最初水源:大气降水、雪山和冰川融水。
换个方式提问,三大江河在哪个季节得到的最初补给水分是最多的。
三江源为什么称为“中华水塔”?
写出一条三江源地区的食物链。
十、认识三江源—凸显的生态问题:
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了解了基本情况,接下来我们来看三江源这一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生态问题。
由于冰川、雪山萎缩,湖泊和沼泽中的水分不应该更多嘛?(收支问题)
环境破坏的情况下,为什么野生动物锐减,但虫鼠反而猖獗?(生物)
十一、设立成效
这部分的内容大家自主阅读一下,积累一些词汇和句子。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在回答这种执行了某项改善措施的意义这一类题目,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入手,首先是生态环境怎么样,物种植被恢复改善;再就是人这一方面,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因为我们采取这些措施,最终的那个目的是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是说把这个地方保护起来不允许任何人类活动,就算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它也是允许特殊人员进入的,比如巡逻人员,或者科学家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也就是说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也要注意从人的这个方面来回答。
八、小测试
1.以下不属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的是( C )
A.自然生态系统
B.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
C.生态农业观光园(人为制造的旅游地)
D.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
2.下列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冰川、湖泊萎缩,水源枯竭,雪线下降(上升)
B.气候变干,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C.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
D.野生动物锐减,虫、鼠害肆虐
3.下列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必须立即停止开发,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不符合人地协调的观念)
B.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C.增加草场载畜量,大力发展畜牧业(生态保护区主要目的是保护,且增加载畜量不利于生态保护)
D.要积极营造人工林,恢复森林植被(自然本底是草原草甸,本就不适宜森林生长)
4.乌裕尔河排水受阻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 A )
A.地势平坦、开阔 B.气候寒冷、湿润(刚果热带雨林中的湿地)
C.土壤板结、不易渗透 D.地下水位低、含盐量低
(湿地: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 (土地盐碱化:地下水位高、含盐量高)
土壤板结:土壤表层干结变硬)
七、授课反思
由于此次讲课在见习听课之前(2月28日讲课,3月1日听课),因此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上课时没有注意到。在听课后,我总结经验,做出如下反思:
没有督促学生记笔记及留出做笔记的时间
在上课时,我都是按照自己的PPT内容来上课,相关的内容都在课件上,没有及时指导学生在课本上将相关的内容勾画出来。比如在学习自然保护区定义的时候,提取信息类型后,没有叮嘱学生需要在课本上做笔记;在认识三江源—独特的生态系统部分,学生找到问题答案应该在课本中记下题目,这样在后来复习时能够快速把握重点。
内容过多
此次的PPT课件有27张之多,在讲三江源问题时,明显感觉时间不够用,也因此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繁多的信息也容易使学生疲劳,降低效率。因此今后授课内容要压缩一下。
思考时间少
这主要也是因为本节课设置的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学习。
学生会产生我没有设想到的问题
在做课后练习题时, 我认为学生可以理解的选项学生仍然会有疑问。比如在第三题的选项C、D上。这需要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语言不够简练
在讲述一个问题时,比如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我从长长的红树林的例子来向学生解释什么是生态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重要性,讲述的时间过长而且与问题围绕的不够紧密。但我在听老师授课时,在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上,重点清晰,可以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重要内容。也就是教师语言的“含金量”高。今后要注意语言的言简意赅。
主次不分明,详略不得当
在授课过程中,我希望让学生掌握很多知识,想要把能够挖掘出来的知识点全部都告诉学生,这就导致内容的主次不够分明。今后学生可以课下解决的问题安排到课下,在课堂上重点带领学生解决重难点问题。
互动
在听课时,我发现老师会抛出很多复习性质的知识点,学生回答非常踊跃,课堂积极性很高。我的这次授课忽略了以新的知识点带出先前知识点,即忽略了将新的知识点建立在原有的知识点之上。做到这一点无疑对学生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带来极大帮助,但对于新手老师的我来说,达到这一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八、收获
本次授课是我的第一次正式授课,为此我准备了近三天时间,从研究课本到收集资料,再到确认讲解内容和制作课件,最后到上台教授,每一步都让我切实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感。
让我感触最深的画面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一个女生认真看我的样子,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那一瞬间,我有一种想要把所有知识都告诉她的冲动。自此,我决定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不辜负每一位同学对知识的渴求。
最后,这次的经历让我对老师的日常授课任务有了全面的认识,我对此有兴趣,也有信心可以做的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