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高考二轮复习——
名句名篇默写
【2021新高考卷Ⅰ(58篇)】(三)名篇名句默写
(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 ”,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2)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陈述自己的感悟: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却未达到,“ , ”;而尽了自己的努力仍未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3)《楚辞 · 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之后,将“王孙”与青草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 , ”。
【答案】
(1)瓮牗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3)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2021新高考卷Ⅰ(64篇)】(三)名篇名句默写
(1)《庄子 · 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则需要“ ”;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 ”。
(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 , ”,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
(3)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
【答案】
(1)宿舂粮 三月聚粮
(2)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
(3)(示例)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2021新高考卷Ⅱ(60篇)】(三)名篇名句默写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 , ”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
(3)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 · 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
【答案】
(1)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2)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021新高考卷Ⅱ(64篇)】(三)名篇名句默写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写剑阁的险要,告诫人们警惕战乱。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后,又用两句话对后世统治者提出了警示,这两句话是“ , ”。
(3)“日边”一词的字面意思就是太阳旁边,在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比喻京师附近或帝王左右。如诗句“ , ”中“日边”的含义就是如此。
【答案】
(1)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2020新高考卷Ⅰ】(三)名篇名句默写
(1)《论语 · 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 ”。
(2)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 , ”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无法排遣的离情。
(3)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 ”;而北望故都,又“ ”, 视线常被遮断。
【答案】
(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3)中间多少行人泪 可怜无数山
【2020新高考卷Ⅱ】(三)名篇名句默写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 · 秦风 · 无衣》中“ ”和“ ”两句。
(2)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3)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 , ”,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答案】
(1)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2020全国卷Ⅲ】(三)名篇名句默写
(1)在《论语 · 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 , ”。
(2)白居易《观刈麦》中“ , ”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3)《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嘈杂的音乐声“ ”。
【答案】
(1)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2)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3)多于机上之工女 多于市人之言语
类 别
1.语义解释型
①文意解说型(要弄清楚句子大意)
【2021年全国乙卷】
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 ,
。”
【解析】提示语便是对“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解释,也是对诗歌主旨情感的陈述。
②思想情感解说型
例1:【2019年全国卷Ⅰ】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 , ”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答案】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例2:【2019年全国卷Ⅲ】
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 ,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答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关系补充型
提示语与补句之间形成某种逻辑关系:原因、结果、转折、递进。
【2021年全国甲卷】《左传 · 庄公十年》记载,长勺之战结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确认齐军不是伪装败退进而决定追击,是因为“ , 。”
【解析】“决定追击”是推断结果,填写内容“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是说明原因。
例:【2020年全国卷Ⅰ】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 , ”。
【解析】抓住“原因”这个逻辑关键词,明确补句与题干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这一内容存在因果关系,补句是因,“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是果,答案为“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
3.语境完善型
注意:补句本身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如过渡、总结),在题干具体语境中与上下文文意的呼应。
例:【2021年新高考卷Ⅰ】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 , ”,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
【解析】“然后”表明句间位置信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是对“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的进一步解释和完善,自然推出所填内容应为“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注 意
1.关键词(人、事、物、时间等)
例1:《论语 · 为政》中“ , ”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例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例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答案】例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例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例3“樯橹灰飞烟灭”。
2.意义还原
例:《荀子 · 劝学》中写君子广泛学习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智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的两句是:“ , 。”
【解析】
3.关注手法
例: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客人吹洞箫的内容,开始是正面描写,写洞箫的声音呜咽、不绝如缕,接着用侧面描写。“ , ”来表现洞箫声音的悲凉。
【解析】情境中“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表明了使用的描写手法,结合背诵诗句和“洞箫声音的悲凉”,可推断所填名句为: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高效背诵
1.记住生僻难写字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2.区分同音异义字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初嫁”,刚刚出嫁。不能写成“出嫁”。)
3.区别同音形近字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浆”,汁液;“桨”,船棹。不能写成“桨”。)
4.辨清音近义近字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 · 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 · 劝学》)
5.留意通假字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 · 劝学》)
“生”不能写成“性”。
6.延续词序句序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西东”不能写成“东西”。
7.不要漏、换虚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 劝学》)
近年常考篇目
《琵琶行》
(1)【2021全国乙卷】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 《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 , ”。
【答案】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2)【2020全国卷Ⅰ】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 ”两句。
【答案】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3)【2018全国卷Ⅱ】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答案】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4)【2018北京卷】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
【答案】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5)【2016全国卷Ⅲ】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答案】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6)【2015全国卷Ⅱ】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答案】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7)【2015北京卷】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答案】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论语》
(1)【2020全国卷Ⅲ】在《论语 · 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 , ”。
(2)【2020新高考卷Ⅰ】《论语 · 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 ”。
(3)【2020浙江卷】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论语》)
【答案】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答案】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答案】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4)【2019全国卷Ⅲ】《论语 · 子罕》中,孔子用“ , ”两句话阐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5)【2018全国卷Ⅰ】《论语 · 为政》中“ , ”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6)【2017山东卷】《论语 · 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 , 。”
【答案】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答案】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答案】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荀子 · 劝学》
(1)【2020全国卷Ⅱ】《荀子 · 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
【答案】 以为轮 使之然也
(2)【2020江苏卷】 ,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答案】锲而不舍
(3)【2020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 ”。
【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2018全国卷Ⅲ】《荀子 · 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答案】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2017全国卷Ⅲ】《荀子 · 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 ”的观点。
【答案】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庄子 · 逍遥游》
(1)【2021全国甲卷】《庄子 · 逍遥游》引用志怪书《齐谐》的内容称,当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 , ”,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
(2)【2019全国卷Ⅰ】《庄子 · 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 , ”,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3)【2017全国卷Ⅱ】《庄子 · 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 , , !”
(4)【2016山东卷】《庄子 · 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 , 。
(5)【2015全国卷Ⅱ】《庄子 · 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答案】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答案】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答案】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
【答案】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答案】(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念奴娇(大江东去)》
(1)【2019全国卷Ⅲ】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 ,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2018全国卷Ⅰ】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2017山东卷】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 ”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4)【2015全国卷Ⅰ】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答案】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答案】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答案】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答案】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