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灯笼》课堂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6 21:4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灯笼
教学目标
一、梳理文脉,把握文章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层次,理解作者“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民俗器物表达情思的手法。
二、品读句子,体味作者清新典雅含蓄蕴藉的语言。
三、段落品析,学习作者多种表达方式并用来表达情感的写法。
课堂实录
一 导入出示灯笼图片,学生简要回顾其在年节时与之相关的经历。引入本课。
教学铺垫: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60--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字词积累
焚身 岁梢 溺炕 斡(wò)旋 熙熙(xī)然 静穆 思慕 破落户 金吾不禁 一脉幽悄(qiǎo)
强调“斡旋”“幽悄”的读音和写法。
二 看篇,梳理文脉
师:请同学们通读全文,结合文后“阅读提示”,补充句子,梳理文章脉络。
【屏显】
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关于灯笼的往事,表达内心情感: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灯笼里满含着自己对祖父的思慕;
接过灯笼,上下灯学,灯笼里包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村头红灯高挂,照亮的不止是孤行客,还有__________________;
跟着龙灯跑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
族姊远嫁,官衔灯映照着朱门,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纱灯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
宫灯想象,体验的是历史的深长况味;
最壮的关于灯的想象,尽是历史上抗击侵略的英雄人物,“我”愿做灯笼下马前卒,是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通读全文,动笔填写交流。
生:接过灯笼,上下灯学,灯笼里包含着慈母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师:大家从他的补充,发现了什么?
生,前面是关于灯笼的往事,后面是与灯笼有关的事件中所包含的情感。
师:很好,灯笼与往事,更与作者的情感密切关联,刚才这位同学补充“慈母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应该没有异议,但是不是还有别的情感在其中?
生:有的。这里面还有惋惜惆怅。
师:何处可见?
生:“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微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既有对自己青春流逝的感慨,又包含着对母亲老去的无奈和怅惘。
师:“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以母亲的白发来写母亲的老去,表达自己的惆怅。请继续。
生:村头红灯高挂,照亮的不止是孤行客,还有流浪游子返回故乡的喜悦欣慰。
师:这里的“孤行客”,不止是虚写设想,也可能就是作者的真实经历。
生:最壮的关于灯的想象,尽是历史上抗击侵略的英雄人物,“我”愿做灯笼下马前卒,是作者以身报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生:最壮的关于灯的想象,尽是历史上抗击侵略的英雄人物,“我”愿做灯笼下马前卒,是作者愿意上阵杀敌,驱除侵略者的决心勇气。
师:行文至此,作者的情绪一扬,已经由原来的个人小圈子,上升到民族情感和担当上。情感基调也发生了变化。此时的情感,如果沿用文中的话,是“最壮的”的“壮”字。那么前面作者的情感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概括?
生:前面回忆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可以用一个“小”字。
生:我觉得更合适是“温情”的“温”。
生:不止“温情”,还有“柔情”的“柔”。
师:大家的概括我很认同。同时还有岁月流逝,繁华不在的沧桑感慨等。可以说,一盏盏小小的灯笼,承载了作者许多难忘的回忆,还寄寓了对未来的情思。这种写法,我们以前接触过。
生:用一条线索贯穿。将很多情绪串联起来,《昆明的雨》就是。
师:对,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特点的体现。典型的“以小见大,一线串珠”。
【屏显】以小见大 一线串珠
学生笔记。 三 看句,体味文风师:我们接着品读句子,品味一下作者的用语风格。大家合上书,将下面两个句子用尽量简洁的方式,完整地表达出来。
【屏显】在一个下了雪的夜晚,乘着马在路上飞速赶路。来到一处荒凉的野外,找一家客栈住宿,常常让人忘记了距离家乡还有多远。 如果有远在他乡,孤独出行的游子,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赶路,内心十分凄凉悲伤,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为终于距离村子近了而默默高兴吧。 学生动笔改写。
生:每当下雪,驾马狂奔,找一间客栈住下,常常忘记离家还有多远。
师:够简洁,可见功底。有些意思如“荒凉的野外”没表达出来。
生:一晚,大雪突至,驾着马车飞速赶路,一路荒无人烟,终寻一客栈安宿,顿时望路之远近。
师:有味道。我们来看原句。对比品味一下。
【屏显】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生:作者用语更简洁,“驰马”更有表现力,写出了事件,写出速度感;“荒郊店宿”我肯定想不出来。
师:不止是简洁,一字一意,“忘路之远近”,还是化用。
生:对,化用我们刚学过的《桃花源记》中的句子。师:这样的化用,让心有灵犀者会心一笑,很有味道。谁来改写第二个句子?
生:如果有远在他乡,孤独出行的游子,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赶路,内心十分凄凉悲伤,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为终于距离村子近了而默默高兴吧。
生:若有游子,孤独出行,于暗夜赶路,内心定然十分凄凉,忽然发现前面红灯高挂,一定会因为终离村不远而默默欣喜。
师:谢谢你的努力,很厉害了。我们来看原文。
【屏显】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师:这里面,“客”字用得精妙,有很多的古意在其中,“独在异乡为异客”,“客路青山外”,满满的学问。这样的比较没有对错高下之分,主要是让大家了解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散文语言表达与情感表达息息相关,本文短句多,一方面显出语言的简净,另一方面还表明抒情的节制、含蓄。作者读书多,积累丰厚,引用古语,信手拈来,语言雅致,有韵味,有意境,让人读来回味无穷。我们来看咱班申海沛同学的句子,看能不能把它修改得简洁有力一点。
【屏显】迎面吹来的风打在脸上格外清冷。
生:有风吹来,脸部清冷。
师:很有古韵。
生:风,迎面打来;脸,格外清冷。
师:这样的拆解,用短句,将景物前置,结合对称句式,强调风给人带来的感受,清新灵动。 四 看段,美点品析
师:下面我们来细读两个段落,第11、12段,请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这部分的美点。
学生读文。
生:这部分运用了不少的典故,“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是辛弃疾的词,还有“萧萧班马鸣”是引用李白的诗句,作者将这些诗词融化进句子里,使语言显得十分高雅。
师:不光是语言雅致,这些引用有的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表达悲壮奔放的报国之意,“萧萧班马鸣”本是李白送别友人的句子,原意是烘托离别时的气氛,用在这却是为了营造沙场豪壮的氛围,意味深长。加上对几位英雄人物典故的使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愿以身许国的担当精神。
生:我发现第11段先是叙述,连着引用几个英雄人物故事,最后一句,借“马前卒”来发出誓言,这是议论,抒发情感,表明心愿。这种先叙后议、叙议结合的方式,很适合抒发情感,升华主旨。
师:这样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的段落,你还能找出来吗?
生:第一段开头“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是议论,接下来“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等是叙述,这一段也是先叙后议。
生:第二段先叙述早年与灯笼有关的记忆,最后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用议论总结全段,又表达怀念之情。
生:第三段先叙述祖父半夜回家的情景,最后说“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是议论,总结升华了上面的情感。
师:正是这种叙议的自然过渡,有机结合,情感表达才水到渠成,自然圆转,这也是我们写作时需要学习的。生:我还发现了文章由灯笼写起,最后由灯笼收束,前后呼应,结构紧密。
师:仔细观察,文章是上来就写灯笼吗?
生:第一段是先写爱“火”,爱“光明”,爱“亮光”。
师:结尾呢?
生:结尾写“火把”“探海灯”“烈火”!这可是真正严密的照应!
师:对的,由“火”到“烈火”,由“亮光”到“火把”“探海灯”,中间用带来光明的“灯笼”贯穿,是最圆融的呼与应。好,我们来看这部分小结。
【屏显】美在借助引用传达情感美在选材精妙叙议结合美在议论显志强化主题美在一线贯穿情感升华 学生齐读,笔记。 师:今天我们通过看篇,看句,看段的方式学习本文,“三看”乃至“五看”的品读课文法在我们日常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可以被广泛应用。整体感知,语言品析,细部咀嚼,段落解构,是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实践,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够很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谢谢大家的努力,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