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拥有崇高的美德,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如何去践行这美好的品德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先生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是如何为人处事的。
导入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掌握一种略读方法:通过抓住评论性语句把握本文内容及结构,理解本文主旨。
阅读目标
体会本文“写话”简明、顺畅、通俗、质朴而内涵深厚的语言风格。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三,积累拓展四
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在选材立意上以小见大,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法。
写作目标
品格素养
学习叶圣陶先生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优秀品德和为人师表的敬业精神。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他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派。著有《流年碎影》《负暄琐话》等。张中行在文化界享有盛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本文选自《读书》1990 年第1 期。有删改。张中行和叶圣陶两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 年叶圣陶先生辞世,张中行心里的悲痛无法言喻,几个月后,他写下了这篇文章,在表达自己的痛心的同时纪念叶圣陶先生。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预习资料速查
知识链接
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多年的语文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等职。
主要作品:《稻草人》《倪焕之》《隔膜》《火灾》《线下》等。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散文的分类
散文可以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等。《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叙事散文。叙事散文就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表达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思想。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以及人物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物的审美意义。
1. 修润( ):修改润色。
2. 生疏( ):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的。
3. 商酌( ):商量斟酌。
4. 恳切( ): 诚恳而殷切。
5. 譬( )如:比如。
6. 朦胧( ):不清楚;模糊。
7. 累赘 ( ):(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rùn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字音易错,注意声调。
shū
shāng zhuó
kěn qiè
pì
méng lóng
léi zhui
8. 别扭( ):(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9. 拖沓 ( ):做事拖拉;不爽利。
10. 妥帖( ):妥当合适。
11. 诲( )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12. 不耻( )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13. 颠沛( )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14. 以身作( )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niu
必考字词梳理
字音易错,
注意声调。
tuō tà
tuǒ tiē
huì
chǐ
diān pèi
zuò
( )南腔北调
( )风调雨顺
diào
tiáo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调
( )妥帖
( )请帖
( )碑帖
tiē
tiě
帖
tiè
( )重量
( )衡量
liàng
liáng
量
量:词性记忆法。“量”作名
词时一般读(liàng),作动词时一般读(liáng)。
·
·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竟( )竟然
竞( )竞争
jìng
jìng
儒( )儒家
孺( )孺子
rú
rú
慨( )慷慨
概( )概括
kǎi
gài
诲( )教诲
悔( )悔恨
huì
huǐ
口诀记忆法:
“心”在左边是“慨”,
“木”在左边是“概”。
·
·
本文记述了哪些内容?
按照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的结构。
文章内容
结构框架
人物品德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怎样的感情?
作者感情
预习思考问题
本文赞扬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品德?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躬行、敬业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交代写作的缘由,写叶圣陶先生逝世和“我”的悲哀之情。
第二部分(②—⑧):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崇高品德。
第三部分(⑨):谈对学习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的过人品德,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形象和独特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
一课一法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主要是针对记叙文写作中选材立意而言的,即在选材立意上通过若干件小事,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例如本文意在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来写叶圣陶先生品德过人。全文在选材上,无论是“待人厚”的事例,还是“律己严”的事例,都是一些小事,但却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一法
一课一法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香瓜子虽小,但它所体现的精神并不小。它的那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一例
通过写墙角砖缝中掉入的一粒香瓜子在没有阳光和泥土的条件下,在墙缝中茁壮成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以小见大
一课一法
一练
请你从生活中选择一件小事,来表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贵品德这个大主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文细读品味
1.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课文细读品味
2.两个“悲伤”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前一个“悲伤”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课文细读品味
3.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和把握作者情感五借助法。内容上,点明了作者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结构上,总结全文。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
1.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
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然后分别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展开叙述。在分述叶圣陶先生这两个方面的过人之处时,作者并非空泛的议论,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鲜活的事来表现人物,使人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课文全篇探究
2.结合文本简析一下叶圣陶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主张。论述本文记述其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主张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课文全篇探究
“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话家常。
叶圣陶先生主张写文章要简洁,他说:“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他强调的是字,主张“可简就绝不该繁”。这启示我们在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也应该重视字的删改,使语言更加简洁。
课文全篇探究
本文是写人记事散文,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写叶圣陶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主张,如写作要明白如话,用语要简洁。叶圣陶先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在语文教育方面有许多中肯的见解,作者与叶圣陶的交往多在共同从事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对文风存在的问题,两人有一致的看法。作者记述叶圣陶先生的这些主张可以体现出叶圣陶先生的学术品格和专于事业的精神。
课文全篇探究
1.行文平实,感情真挚。
从表面上看,作者没有大悲大喜,既不动声色,又有较为明显的理性色彩;实际上,全文涌动着一股感情潜流,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正因为作者善于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反而使这种情感显得更加真挚。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事例典型,以小见大。
在人物刻画方面,作者选择具体典型的生活事例,构成回忆片段,连缀成篇;通过事件细节,突显人物的精神风貌,寄寓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缅怀之情,以小见大。
归纳总结
原文: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弟子规》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译文:他人的短处,不要去揭穿。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宣扬。
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
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想勉励自己行善。
宣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做了一件坏事。
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
课文拓展积累
宽厚待人
刘宽是东汉名臣,以宽厚待人闻名于世,他的部下有了过错,他一般都能够体谅,对家人和仆人也从不生气。有一次,他的夫人想惹他发脾气,就在他穿好朝服准备上朝时,特意让侍女端来一碗鸡汤给他喝,侍女在他面前故意失手,鸡汤洒在了他的朝服上。侍女赶紧擦拭,然后低头站在一边准备挨骂。刘宽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关心地问:“你的手烫伤了没有?”侍女很感动,夫人对他的涵养也十分佩服。刘宽因温和的性情、宽宏的气度,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教材习题讲解
1.[重点] 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话是对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如何待人的高度评价。叶圣陶先生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时已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他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教材习题讲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作者去看望叶圣陶先生不遇,之后叶圣陶先生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悲伤,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看,叶圣陶先生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教材习题讲解
2.[难点] 作者在第1 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含义: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时,恰逢除夕,不幸的消息伴着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传来。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教材习题讲解
品析:“宣扬朦胧”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对立,前者是要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教材习题讲解
3.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教材习题讲解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话家常。
教材习题讲解
4.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叶圣陶先生主张写文章要简洁,他说:“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他强调的是字,主张“可简就绝不该繁”。这启示我们在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也应该重视字的删改,使语言更加简洁。
修改作文略。
教材习题讲解
5.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①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给人看稿一丝不苟,不仅要改正笔误,理顺词句,甚至要描清标点;②为普及汉语言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所做的大量工作;③“文化大革命”期间迫于形势不得不应对一些责难和压力,并深切关心朋友们的安危;④给吕叔湘先生送书法作品,并为其女的文章题诗,待人诚挚;⑤和吕叔湘先生一同避暑和视察的情形等。
教材习题讲解
此文所写的事情和课文一样都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躬行君子,为人师表,待人温良,倾全力专注于事业。除此之外,从此文还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在普及汉语言知识及语文教育事业中的巨大贡献;对友人的关怀鼓励,充满文人情怀和雅趣;淡泊名利,不爱无谓的交际应酬,生活追求简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