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7.1短歌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7.1短歌行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7 06:2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歌行
【教学目标】
  1.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宏伟气魄和慷慨悲凉的风格。
【教学难点】
  把握诗中作者的情绪变化;理解诗中引用的《诗经》中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
【教学设想】
  古诗词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他们的审美体验,陶冶他们的性情,涵养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学会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三个环节,即“读”“悟”“品”。“读”,就是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悟”,就是深刻体悟--领悟诗情,“品”,则是用心品味--句中深意。
  《短歌行》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作者深刻的表达了忧思和求贤心情,本设计主要采用不同的诵读方法,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隐藏在句中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
  此诗是一首在酒宴上演唱的诗歌。诗中有“对酒当歌”的句子,可作证据。
  (一)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学过的诗文里酒的例子?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销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曹操的《短歌行》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我一直觉得这首诗的名字不好,因为如果用第一句仿佛更好--对酒当歌。喝酒的时候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大家齐读,开始!
  教师朗读。
  学生结合教师的朗读,分析本诗的风格特点。
  学生齐读。
  (三)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曹操抒发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
四、分析诗人的情感
  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
  这首诗第一句就颇有气势。对酒当歌,应该唱歌,但诗人却想到了人生的长短,\“人生几何\”,分明是感叹人生短暂,短得就像朝露。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
  明确:忧。忧人生之短。而且短得就像朝露。
  板书:光阴易逝
  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用什么来解忧呢?
  酒。
  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一是及时行乐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二是积极进取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名,可怜白发生。
  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
  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
  明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2.“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忧”
  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贤才难得)
  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译。
  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3.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板书:功业未就)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一是时光易失,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二是贤才难得,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三是功业未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没有贤主。
  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之志。
五、研究性探讨
  曹操志向远大,同时深知成就天下不能单凭匹夫之勇,必须依赖天下贤能,故而求贤若渴。其实三国时代,何止曹操一人重视人才,刘备发现诸葛亮这匹千里马,留下“三顾茅庐”的美谈。
  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最后魏蜀吴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拥有一大批才智过人的能臣与骁勇善战的武将。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有机会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将如何对待人才?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你将如何对待人才?
  1.提供有利条件。高薪,高职位
  2.好的工作环境。
  3.尊重。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1.复合型人才
  2.创新型人才
  提醒学生,自己首先应成为一名人才,从现在就要为将来打好基础。
【课外延伸】
  请大家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作业布置】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