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7 06:3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学年第二学期上海市奉贤区奉城中学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
积累与应用(15分)
按要求填空。(7分)
(1)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
(3)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4)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
(5)其志洁,       。(司马迁《屈原列传》)
(6)《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离骚》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特点的两句是“        ,      ”。
2.选择题。(8分)
(1)小方同学想搜集一些古人名言来指导自己待人接物,以下选项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 敬人者人恒敬之,恶人者人恒恶之。
B.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C.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D.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2)下列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王老师一生治学严谨,教学兢兢业业,待人平易可亲,堪称为人师表。
B.有人常在网上发表惊世骇俗的言论,以为这是标新立异,不知其实是可圈可点,惹人厌烦。
C.新冠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武汉市万人空巷,整座城市的人用坚忍守护着更多人的平安。
D.在辩论赛上,小明同学总能抓住对方辩手的逻辑漏洞,一针见血、振振有词。
(3)把下列四句话填写到语段中,使语意完整,最合适的一项是:( )(3分)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百年,是中国文艺理论发生巨变、取得辉煌成绩的一百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研究中国共产党 , , , ,对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未来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
①在其探索和跋涉过程中有何经验与教训
②是如何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断迈向新形态的
③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
④在其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思考和总结;
A. ④①③② B.①④②③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
二、阅读(6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6题。(14分)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
(法国)卢梭
①当初,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也没有什么大家公认的义务,因此,他们既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恶人;他们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只有从生理意义上来理解这两个词,我们才可以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称为邪恶,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益的品质称为美德,而且,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还应当把最不反抗天性的冲动的人称为最有美德的人。不过,只要我们不抛开这几个词的通常的意思,我们就最好是不要匆忙下结论,并捐弃我们的偏见,用天平来衡量一下:在文明人中是不是美德多于邪恶?他们的美德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是不是比他们的邪恶给他们带来的害处多?在他们已经知道他们应当互相为善以后,他们的知识的进步是否足够弥补他们互相造成的伤害?最后,从总的方面来衡量,让我们评判一下: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指挥更幸福?
②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他们从对恶事的无知中得到的益处,比别人从对美德的认识中得到的益处多得多。
③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蜜蜂的寓言》的作者已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他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④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
⑤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3.依据文意,用判断句给“怜悯心”下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具备的定义。(3分)
4.依据文意,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
B.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
C.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
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
5.第②段划线部分两个“既然”领起两个方法相同的反驳,下列各项中与这两个反驳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不变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生物不变论是一种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B.生物不变论不符合事实,动物是发展变化的,植物是发展变化的,微生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
C.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
D.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因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表明人从猿进化而来。
6.第③段写《蜜蜂的寓言》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4分)
7.分析本文论证思路。(4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8-10题。( 15分)
[中吕]普天乐-西山夕照
元.徐再思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
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
(注)西山:又名洞庭山,位于吴江县(今苏州市)境内的太湖中。
8.下列对本作品体裁的称呼,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乐府B.曲子词C.散曲D.北曲
9.下列对本作品景物描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写景由高而下,色彩分明,每句构成一幅图景。
B.“鸥鹭、牛羊”句由静而动,以鸟雀归巢衬牛羊归牧。
C.“万顷”句从两岸写到水面,由远而近,色调由冷而暖。
D.“水晶宫”句描摹出夕阳投射出水面的动态,由实而虚。
10.对画线句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不同意境作赏析。(4分)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第11-13题。(9分)
(一)《屈原列传》(节选)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二)《苏武传》(节选)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1.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1)屈平既嫉之 (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4)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6)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7)而收系张胜 (8)马畜弥山
(9)空以身膏草野 (10)复举剑拟之
1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2分)
A.被发行吟泽畔 B.畔主背亲 C.头县北阙 D.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13.下列句子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2分)
A.兵挫地削 B.外欺于张仪 C.何以汝为见 D.而自令见放为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分)
(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4分)
15.茅坤评价《屈原列传》“以议论行叙事体”,即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请结合语段(一)予以分析。(4分)
16.语段(二)画浪线部分苏武对卫律的斥责很有逻辑,请加以分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3 分)
心源亭记
(明)李贤
①邓1之儒学,在古城巽隅2,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
②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濁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
③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3而已矣。
④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
⑤于是乎记。
(李贤《古穰集·卷三》)
【注】1邓:地名。邓州 2巽隅:东南角 3放心:丧失了的善良之心。
17.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B、也 C、焉 D、耳
18.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
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
C、御史将当地官员修建的井命名为“心源”。
D、州守崔富吩咐李贤的同乡去邀请李贤作记。
19.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
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恢复本性。
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
D、“学问之道”在于让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
20.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居是学者,睹心源之明,宁不惕然有所警哉?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末尾
21.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4分)
三、作文(7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从外界摄入;也有人不以为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
(1)千载谁堪伯仲间
(2)望帝春心托杜鹃
(3)石破天惊逗秋雨
(4)信而见疑
(5)故其称物芳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1)C
(2)A
(3)C
3.怜悯心是在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的一种最应该具备的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最普遍和最有用的、合乎自然的人心(秉性或美德)。
4.D
5.C
6.故事中的被囚禁的人作为陌生人,虽然与当事人不存在任何特殊性关系,而且孩子的安危与他的自身利益也没有切实关系,但他却由于目睹孩子的痛苦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的悲伤之感,并因不能一伸援手而难过。这里伸出援手并不是想要得到感激或赞美,只是出于对受害者难以抑制的强烈的怜悯之心。这有力地证明,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天然的美德。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具有强大的力量,为下文阐述其作用张本。
7.作者首先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接着批驳了“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然后提出“悲悯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这一观点; 最后,分析“怜悯心”的意义: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论证驳立结合,思路严谨。
8.B
9.A
10.《秋思》中“老树”“昏鸦”是漂泊“天涯”之人眼中的意象,在落日黄昏的背景中营造了萧瑟、凄冷的意境,将“断肠人”孤寂悲苦的情思形象化;本曲画线句描绘了在暮霭背景中,夕阳在树影间移动,为树梢上的乌鸦勾勒出明亮的轮廓,乌鸦安栖树梢,营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
11.(1)痛恨 (2)表达
(3)无论;不管 (4)接连
(5)诋毁;说坏话 (6)审讯
(7)关押 (8)充满
(9)滋润 (10)比划
12.D
13.C
14.
(1)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2)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判处虞常,想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15.示例:“以议论行叙事体”是在叙事中间往往插入或长或短的议论。选段第一段叙述楚国“兵挫地削”、楚怀王客死秦国的命运,“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是议论的写法,作者评价怀王的昏庸;选段第三段采用记叙的写法,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话中又有议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与“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之温蠖”,彰显两人不同的价值观,从而表明屈原高洁的思想。
16.首先斥责卫律背叛汉朝与亲人,不愿再见卫律(不愿投降);接着进一步斥责卫律不能公正审判,这样做会导致两国相斗的后果;最后再次表明自己不会投降,义正辞严警告杀使者的后果是导致匈奴灭亡。思路层层递进,语气越来越激烈。
17.(1分)A
18.(2分)D
19.(3分)D
20.(3分)C
21.(4分)答案示例:第②段论述了“心”和“源”的相似处,指出两者在本性及其变化上是相似的。第③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心”和“源”的不同处,强调了“心”的由昏复明,除“静”之外,还必须有“主敬之功”。
评分说明:“第②段论述了相似处”,1分;写出“相似处”是什么,1分;“第③段指出不同处”,1分;写出“不同处”是什么,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