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循环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水循环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16 21:3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水循环(第1课时)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学习的重点应落在“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习的方法是“运用示意图”、“结合实例”
教材分析 1.在问题情境部分,引入《宋书·天文志》中关于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介绍我国先哲对水循环的认识过程源远流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并提出新的问题:“这种解释是否科学?蒸发的海水去哪儿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水循环; 2.在“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部分,教材通过“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发生的空间、类型、环节、过程,并结合水的三态变化,解释水循环的动力,落实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的要求。并在活动环节说明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地协调观; 3.在“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部分”,教材强调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有机联系起来。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背景下,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并进行概括性描述,结合自学窗,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表达能力、地理实践力。
学生分析 1.认知情况:学生在生活以及物理知识的认识,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主要分为固态、液态、气态及水的三态转化条件。因此,他们对水循环的环节有一定的认识,但缺少科学系统的概念知识。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读图技能与方法,但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地理信息,难以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因此需要给出明确的目标以特别训练读图分析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心理特征: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概念知识很难理解,甚至有抗拒的情绪,因此,要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生活体验相结合,引入日常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目标 学生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发生空间、能量来源,培养学生提取地理图文信息的能力、准确的地理表达能力和认识、描述地理过程的能力; 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明水循环的意义,体会水平衡的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地协调观; 结合砂田等实例,学生能说明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增强学生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环节和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类比法 探究法 纲要法
课型 新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前实验设计和指导、教学设计、教学素材准备、课件制作、智慧课堂应用学习、精选习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新课导入 (2min) 情境: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东流不溢,孰知其故?几千年来很多先贤都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公元5世纪,《宋书·天文志》中有人对此问题作了解 释: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消耗,使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问题:这种对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科学吗?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呢? 阅读《宋书·天文志》节选内容,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引入课题,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古人思想,不断追求真理。
新课教学 (2min) 展示水循环的概念,设问:水循环联系了地球的那些圈层?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水循环有哪些类型? 学生朗读水循环概念并回答教师设问。 引出水循环的概念,明确水循环发生的范围、环节和类型。
学生活动: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10min) 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并明确学生活动要求 学生分组绘制不同类型水循环示意图,并按要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落实课标:运用示意图,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准确的地理表达能力,描述地理过程的能力。
活动点评 明确学生在描述水循环过程时环节是否完整,过程是否准确,是否准确运用学科术语。并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自主纠正,对水循环的过程进行小结。 及时反馈,使学生及时获取准确学科知识和恰当学习方法。
小结 (2min) 深入学习了水循环,依次询问几个问题:同学们认为《宋书·天文志》对“东流不溢,孰知其故”的解释是否科学?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呢?水循环的过程说明水体在大气、海洋、陆地以及全球的总量有什么特点? 学生依次回答,得到水循环维持全球水平衡的意义。 与导入呼应,引入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转承 不同空间范围参与水循环的水量不同,这也导致不同区域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不同,人们利用水资源方式差异也深刻影响着水循环。 由不同类型水循环参与水量的差异引出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生活动:砂田与关系 (15min) 利用智慧课堂引导学生阅读并完成P48活动: 一、展示“中国的干湿状况分布图” 1利用智慧课堂发布任务,请学生在指出宁夏平原的位置,并说出宁夏平原的干湿状况,说出该地干湿状况与水循环的关系。 2思考宁夏平原的人们发展种植业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3引导学生小结,水循环影响人类活动。 通过观察课前实验、分析试验记录、联系对比活动图文材料完成活动。 (一)分组讨论:全班分两组,分别完成1、2小题,利用智慧课堂发布小组任务: (二)全班自由讨论:第3小题 学生观看“中国的干湿状况分布图”,完成智慧课堂提交自己的答案,通过问题链,得出结论1:水循环影响人类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内容,获得结论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巨大,并以此改善生产条件。 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结合实例,学生能说明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与人地协调观。
转承 引发思考: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是否都是有利的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使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利弊
深入讨论 (5min) 展示硬化地面、破坏植被、修建大坝等引起的河流水位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由哪些影响、可能造成怎样的结果? 学生逐一讨论图片中不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蒸发、下渗、径流等环节的影响,及其可能造成怎样的结果。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小结 (1min) 引导学生构建只是框架 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整体把握本节知识结构。
课堂练习 (2min) 展示习题,利用智慧课堂发布抢答任务,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 学生抢答完成练习 及时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程反思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