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演变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矛盾尖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美德力量对比排名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60年世界工业生产量 1 2 3 4
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量 3 4 1 2
1913年殖民地面积位次 1 2 4 5
1.时代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背景)
◆用图示揭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关系)
奥
巴尔干问题
巴尔干问题
俄
德
法
普法战争后果
1879
意
突尼斯问题
1882
1892
英
1904
1907
世界市场、殖民地问题
1)英德矛盾
2)法德矛盾
3)俄德矛盾
4)俄奥矛盾
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3.重要原因: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形成,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本质问题(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4.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背景)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
维亚宣战;
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4日,英、法向德国宣战;
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8月10日,法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1917年,日本、美国和中国也投入了战争。
——共计有33个国家参战。
5、爆发
6、性质: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叶落之前,
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德皇威廉二世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历史纵横】一战中的华工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约有3000 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
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
华工参加一战意义:
为一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为最终解决山东问题做了铺垫(华盛顿会议)。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影响:1.一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它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高达30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使交战各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生命代价。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达900万,受伤者2000多万, 终身残废者350万,而德、俄、法、奥的伤亡人数就占全部伤亡的 2/3,欧洲失去了整整一代最有才华和最具创造力的青年。
观察下面的两幅地图,说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版图有哪些变化。
影响:2.削弱了欧洲帝国主义的力量,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地区 国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斗争
非洲 埃及 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领导下迫使英国让步
拉丁美洲 墨西哥 卡德纳斯任总统期间进行民主改革,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影响: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国家的民族觉醒。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大战结束时……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基本上工业国和债权国。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影响:4.美国的参战和俄国的十月革命,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
《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
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败国与苏俄政府被排斥在外
巴黎和会帝国主义的分脏会议
(1)缔结
条约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18日)
华盛顿会议
(1921年11月
至1922年2月)
对德《凡尔赛和约》
对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
《九国公约》
(2)体系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决定建立国联(1920.1.10.—1946.4);山东问题;干涉苏俄等等。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凡尔赛
体系
华盛顿体系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五国海军比例
英 美 日 意 法
5:5: 3: 1.75:1.75
这个体系能不能维护世界和平?
这不是和平,
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法国元帅福煦
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1920年国际联(简称“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的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2、 国际联盟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920年1月2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当时的会员国是44个,战败国和苏俄暂被排除在外,以后发展到63个。但是对国际联盟的诞生贡献良多的美国却始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其决策机制是“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白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第五条第一款),即“全体一致”原则,或曰“普遍一致”原则、“普遍否决权”。
——整理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依据材料所述决策机制推测,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际联盟能否对日本进行制裁?结合所学,你认为国联能否实现其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宗旨?
国联实际成为英法操纵,并为美国所支持的维护它们建立的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外交工具。它规定的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使集体安全有名无实。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它实质是一种在国联名义下伪装的变相的殖民主义。
思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怎样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
(1)巴黎和会上,英法操纵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出让给日本;
(2)巴黎和会上列强对德国进行惩处和瓜分;
(3)华盛顿会议上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4)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联盟,被英法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思考点: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1)从战争起因看,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从战争进程看,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自已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显示了战争的非正义性。
3)从战争结果看,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的协约国之间的分脏会议。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新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大战的起源
大战的性质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两大敌对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萨拉热窝事件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等
大战的进程
大战的影响
帝国主义战争
损失和破坏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促进民族觉醒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的运动日益高涨。
1.下列《九国公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列强的意图的一项是
A.“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B.“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权而减少友邦人民权利”
C.“给予中国完全无碍的机会,已发展并维护一有力巩固的政府”
D.“切实设立并维护机会均等的原则”
2.观察表格,其中空白处可以填入
A.世界殖民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制 D.布雷顿森林体系
对待战败国 国际组织 国际经济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埋下隐患 维和乏术 缺失规则
D
B
3.1934年震惊世界的国际恐怖主义事件——法国外交部长和南斯拉夫国王在马赛遇刺身亡发生后,国际联盟成立反恐怖主义委员会,负责起草反恐法案。1937年国际联盟通过了《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公约》和《建立国际刑事法院公约》。这表明国际联盟
A.促成丫国际社会的有序发展 B.触及了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
C.消除了“欧洲中心论”的影响 D.集体安全机制得到充分发挥
4.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材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激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B.使法国失去对殖民地的控制
C.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D.推动亚洲民族解放取得胜利
B
A
5.英国肖克罗斯爵士在纽伦堡审判(国际军事法庭对德国法西斯战犯进行的审判)的开庭致辞中说:“……我还是要指出,该公约(《非战公约》)把在破坏公约的情况下发动的战争规定为违法的行为,而且在进行意味着有千百万人死亡和对文明的最后基础发动直接攻击的犯法活动(法西斯侵略及有组织屠杀行为)时,在违法性和犯罪性质之间并不存在区别。”这表明《非战公约》
A.是惩治战争罪行的重要法理依据 B.推动了二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C.改变了人类对于战争性质的评判 D.规定了国际法的适用范围和方式
6.学者罗素说:“这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的原因则是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强调的是
A.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发酵引发了战争
B.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是战争根源
C.德俄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
D.军事集团的形成推动了战争爆发
A
A
7.1946年,斯大林在演讲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没有过时,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会造成“极大的混乱”,这将使“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为“两个敌对阵营”并进而“打起仗来”,只要存在资本主义,战争就不可避免。下列史实最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美苏冷战
C.亚非拉独立战争 D.越南战争
8.1935年,罗斯福提出了社会保险法案,在国会听证会上被指责为抄袭《共产党宣言》。一部分共和党人指责法案是在“赤化美国”。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政府政策致力于维护意识形态 B.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遭遇阻力
C.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以缓和危机 D.两党制导致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A
B
行业 1918年7月和1914年7月的雇佣女性人数之差 女性占所有被雇佣工人的百分比 1914年7月 1918年7月
金属 +424000 9% 25%
化学 +64000 20% 39%
服装 -44000 68% 76%
政府机构 +223000 3% 47%
9.读下表,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1914-1918年英国妇女从事劳动情况统计表
A.战争导致大批妇女参与生产 B.英国妇女普遍取得了普选权
C.英国社会观念产生重大变化 D.战争改变了政府机构的职能
10.1921年中国参会代表提出在此会议上解决山东问题,反对与日本直接交涉该问题。在英美斡旋下,中日两国签署条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据此可知,山东问题取得成就的原因有
①英美对日本的压力 ②日本谋求在华机会均等
③中国坚持外交斗争 ④德国战败无力抵抗日本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A
A
11.有人对某一历史时期有着这样的描述:“现在世界上的局面是新升起革命的旗帜,形成了革命和反革命的两面大旗,打破了那种一统天下的局面。一面大旗是红色的,由革命的第三国际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被压迫阶级集合在其旗帜之下;一面是白色的大旗……”。这面“白色的大旗”喻指的是
A.联合国 B.国际联盟 C.反法西斯联盟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2.1922年2月60,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签订了《九国公约》。条约的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第四款规定,各缔约国“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以上条款签署的目的是
A.废止德、奥在华租界和侵略特权
B.维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C.纠正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D.取消日本在中国山东攫取的各项特权
B
B
13.“东线德军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从而将俄军限制在东普鲁土边境,而在西线,占绝对优势的德军右翼以闪电战穿越比利时平原和荷兰南部的‘马斯特里赫特盲肠地带’,绕着梅斯—蒂永维尔这条主轴,向西南方向做大规模的弧面回转运动,然后进入法国北部”。直接导致上述德军的作战方案破产的是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莫斯科战役
14.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许多国际机构纷纷建立,其建立的初衷是促进各国行政部门之间的国际合作,解决纠纷。机构拥有监督成员国该行政部门的权力,如1865年建立的国际电报联盟、1873年成立的国际气象组织等。到1914年,这样的组织已经有30多个。这些组织
A.有效维持了欧洲的和平局势 B.为国际联盟的建立提供借鉴
C.确立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构想 D.有利于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
15.到1914年,美国和德国在若干领域内的生产都超过了英国,不过对于英国人来说,德国的挑战更为严重。英之间的竞争只不过是19世纪最后几十年国际竞争最激烈的一个方面。材料反映了
A.一战爆发的经济根源 B.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C.自由贸易政策被抛弃 D.经济危机即将到来
A
B
A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地区出现了革命的浪潮。虽然这些革命的根源可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里,但正是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导致了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是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萌发的根源
C.动摇了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D.推动了世界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
17.对某一历史现象作出如下解释:“这就像乘坐三等火车一样;最初这里有足够的座位,但是,当更多的旅客拥进来后,这里就没有位子给他们坐了。假如你在肩肩相擦、用双臂支撑自己时失去了自己的地方,那么,你就不可能再恢复原来的位置。……必然的逻辑要求人们既要站稳脚跟又要将双肘伸向任何可能出现的空间;如果你不这样做,别人就会占据这块空间。”下列史实符合该解释的有
①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②英法操纵“慕尼黑协定”
③日本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④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D
B
条约 主要内容
《四国条约》 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所获得的权利;英日同盟终止
《五国海军条约》 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
《九国公约》 各国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与行政政治的独立;中国承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18.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意、中、荷、比、葡等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先后签订了三大条约(如表)。据此可知,该会议
A.满足了中国作为战胜国所提要求
B.导致了国际政治力量新的分化组合
C.确立了美国战后超级大国的地位
D.使中国再次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B
19.某条约有如下条款:“(3)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4)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该条约的签订在国际关系上产生的影响是
A.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 B.迫使日本归还山东主权
C.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D.导致英日同盟宣告失效
20.1915年,沃尔特·H.佩奇在给威尔逊总统的信中写道:“感上帝赐予我们许多东西-首先是大西洋。”威尔逊在1916年的大选中以“他未使我们卷入战争”为口号再次赢得大选。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美国民众依然具有明显的反战情绪
B.威尔逊的口号迎合多数美国人的心理
C.美国此时对战争仍保持中立的态度
D.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美国远离欧洲纷争
C
A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解决列强之间的矛盾,战后争夺霸权的斗争仍日趋激烈。但是人民普遍厌战,和平主义运动由此兴起,加之俄国十月革命引发的革命浪潮,列强不得不打着和平的旗号,企图掩盖战争并准备扑灭革命风潮。1927年,法国外长白里安建议与美国缔结条约,主张用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美国政府照会法国,建议由美法两国向世界发出联合倡议,先由六个主要国家签署白里安提出的非战公约,然后由世界所有国家签署,由此,法国和美国的"双边"公约被改造为"多边"公约,从而美化了美国的国家形象。法国政府虽然不是很情愿,但是慑于美国的实力,不得已同意了美国凯洛格提出的方案。1928年8 月,《非战公约》签字仪式在法国举行。作为《非战公约》发起人之一的凯洛格承认公约"只有教育和道德的价值"。除了麻痹资产阶级和平运动者之外,《非战公约》并没有改变国际形势,也无力阻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非战公约》的历史作用。
背景∶一战带来巨大灾难;和平成为时代呼声;十月革命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一战后列强矛盾激化,和平主义成为其争霸工具;法国企图维护大国地位;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评析∶《非战公约》的签订顺应了当时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时代潮流;为一战结束后,惩办战犯提供了法理依据;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尖锐,"非战"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公约并未起到维护和平作用。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一般原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没有争端就不会引起战争。所以,应当把通常发生在国家间的所有这些纷争看作是战争法的调整对象。这样,战争本身就会把我们引向和平,这才是战争的真正目的。
——1625年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材料二 相信坦白地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借使现在各国人民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可以永垂久远;……第一条 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第二条 缔约各方同意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1928年《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公约》)
材料三 《非战公约》前后1926年荷兰殖民当局残酷镇压印尼共产党领导的反荷武装起义;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扼杀了酋长克里姆组织建立的里夫共和国;桑地诺领导游击队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退出尼加拉瓜。(次年桑地诺遇刺)1936年日本广田弘毅组阁;德国与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
有人称《非战公约》是人类政治史上一次伟大的理想主义尝试,也有一些英美政客、史学家称之为“像空中楼阁一样充满诱惑力”“十足的幼稚”“一个笑柄”“一个国际飞吻”。
选择、使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你对《非战公约》的理解。
《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背景下签订的,是对一战后国际关系的调整;是第一个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工具的普遍性国际公约,冲击了主权国家有诉诸战争权力的观念,在国际法和国际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比格劳秀斯的主张);主张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与冲突,奠定民族国家之间互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未明确区分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未规定制裁侵略的具体措施,未能解决当时的争端、不能真正制止二战前的一系列侵略事端和战争的全面爆发(对照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