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课件(43张)—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课件(43张)—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7 22:0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2、经济根源:西欧各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渴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3、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引起欧洲人的“寻金热”
4.商业危机: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
5、宗教因素:传播基督教需要;
7、政治根源: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8、客观条件:地理知识日益丰富;造船技术也不断提高;指南针的应用
9、主观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航海家的探险精神、经验积累以及个人努力
动因
(必要性)
1、历史原因:从13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就尝试从大西洋中的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等岛屿获取木材、粮食和糖等资源。
6、思想原因:人文主义鼓励冒精神
条件
(可能性)
支持国 航向 时间 航海家 概 况 成 就
向东
向西
迪亚士
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葡萄牙
西班牙
哥伦布(意)
达·伽马
麦哲伦(葡) (船队)
1487
1497-1498
1492
1519-1522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绕过南美洲经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后又达菲律宾群岛,经南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返回欧洲
第一次绕过好望角
开辟了绕道非洲到达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的主干道之一
开辟了从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路
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一、全球航路的开辟
地区 支持国 时间 航海家 概况及成就
北半球高纬度 英国 1497 卡伯特 发现纽芬兰岛
法国 16世纪 卡蒂埃 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荷兰 巴伦支 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航行记录和航海图
17世纪初 哈德逊(英) 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俄罗斯 17世纪初 俄罗斯人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南半球 英国 1578 德雷克 到达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合恩角
荷兰 1642-1643 塔斯曼 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其他人和国家的努力
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目的
性质
影响 消极
积极
①掠夺财富;
②扩张领土,占有市场
③传播基督教等
①寻找建文帝
②宣扬国威 
③获得外国的珍宝特产
④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政治行为 贡赐贸易
经济行为 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
国力不堪重负,无法长久,远洋航海业衰落
造成亚、非、拉美的长期贫困落后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流
欧洲: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世界: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哥伦布
郑 和
造成中西航海命运差异巨大的根源:经济基础不同
(3)文化交流:西方传教士东来,在传教的同时,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早期“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世界格局的演变——亚洲的机遇与危机
拓展提升: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葡萄牙骗居澳门、荷兰侵占台湾;成为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2)经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亚洲经济尤其中国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美洲高产农作物引进,中国人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粮食产量的提高,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1.人口的迁移——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各地人们的往来
2.物种的交换——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3.疾病的传播——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传播各种疾病
4.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材料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促进美洲开发
②改变人口地理分布,出现族群混合现象
③促进世界物种交换;
消极影响:
①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
②印第安人灭顶之灾;
③黑奴贸易罪恶深重;
④导致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人口的迁移——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各地人们的往来
人口迁移的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人口迁移的表现:
① 美洲族群混合
② 其他洲族群混合:
1、教皇子午线的出台——瓜分世界的开始
背景
实质
影响
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
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该线以西为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为葡萄牙的范围
平衡了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大海洋强国一百多年的势力范围和殖民霸权。
早期殖民扩张对殖民国家、殖民地和世界的影响
对殖民国家:
对殖民地:
对世界:
①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新的全球贸易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为即将发生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①局限:殖民者的掠夺造成亚、非、拉地区的经济破坏和贫穷落后;
②积极:殖民主义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殖民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①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差距。
②促进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强了世界地区间经济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拓展和世界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
1.下面的漫画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对殖民地的大肆掠夺,据此判断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动机是
A.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
B.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C.到海外寻求财富
D.传播世界先进文明
据材料“漫画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对殖民地的大肆掠夺”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根本目的是海外殖民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C正确;
“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传播世界先进文明”都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而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目的,
2.《全球化和地区开发》中声称:“经济全球化过程至少开始于15世纪末期。欧洲人在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之后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这反映的是A.开辟新航路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郑和下西洋 D.工业革命
材料“15世纪末期。欧洲人在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之后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反映的当时1500年前后的开辟新航路的历史现现象,故选A;
3.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开辟新航路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欧的航海家在世界各地寻找财富,而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明朝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朝贡贸易追求宣扬国威和“厚往薄来”,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导致中西航海家的远洋航行存在巨大差异,故答案为C项;
4.从中世纪以来,在西欧就流行着一个传说: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西欧的基督徒梦想和这位君王建立联盟,以便共同攻打穆斯林的势力。热心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这则材料可以用来佐证A.东西方有相同的宗教信仰
B.宗教改革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动力C.地理大发现中的宗教动因
D.建立宗教联盟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源
材料中提及葡萄牙王子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显然是出于宗教的目的,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中宗教的因素,故C正确;
5.新航路得以开辟的客观条件有 ( )①航海技术的进步 ②造船技术的进步 ③罗盘的使用 ④西、葡两国热衷于传播天主教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本题设问新航路得以开辟的客观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得以开辟的客观条件有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的使用,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A项正确。
6.“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C.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D.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题干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是西欧社会发展即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是历史潮流。15世纪前后,西欧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己经产生并初步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促使西欧人走向海洋,寻找财富。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殖民扩张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故D选项正确;
7.在菲律宾马克坦岛有两座纪念碑,近处的一座纪念了酋长拉普这位土著英雄,远处的一座则纪念了新航路开辟中的航海家麦哲伦。他的船队主要贡献是
A.南行最远到达好望角 B.向西首次发现了美洲C.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 D.开辟到达印度新航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航路开辟中,航海家麦哲伦船队的贡献是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故C项正确。
迪亚士船队最远到达好望角,故A项错误。哥伦布船队向西首次发现了美洲,故B项错误。达·伽马开辟到达印度新航线,故D项错误。
8.印第安人认为:“他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是一个恶魔。”欧洲人则认为:“他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把落后的美洲带入文明时代,是一个功臣。”这里的“他”是指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印第安人认为哥伦布是强盗、恶魔,给美洲带来了灾难;而欧洲人认为哥伦布是功臣,把美洲带入了文明时代,C正确;
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A错误;达伽马发现了从欧洲出发,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到达东方的航路,B与材料无关;麦哲伦的船队做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D错误。
9.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道:“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这位航海家应该是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走向西的海路”即可排除走向东的海路的A、B两项;15世纪末,哥伦布试图寻找一条向西航行到达东方的海路,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沿着这条航线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故由题目中的信息“向西的海路......迄今尚无人走过”即可排除D项,选择C项。
10.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拉美一些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美州的发现是“两个大陆的相遇”。这说明A.历史记述不可避免夸大其词
B.欧洲与拉美观念冲突难以弥合C.联合国认识问题较客观公正
D.历史结论受到不同史观的影响
对哥伦布发现美洲出现不同解读的原因是因为解读者所占的立场和所使用的的史观不同,故D项符合题意
11.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
B.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C.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
D.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
根据材料“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可知哥伦布远航既要经济侵略也要文化侵略,A选项符合
12.“它在思想界的影响超越了其对商业和政治领域造成的震撼。它变革了中世纪的理论和思想的整个体系,让过去狭隘的地理观点靠边站,对地球面积和形状的争论就此永远终结。”“它”代表的行动是A.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B.达·伽马到达印度C.哥伦布发现美洲 D.麦哲伦环球航行
依据题干信息“对地球面积和形状的争论就此永远终结”,结合所学可知,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故D项符合题意;
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497年达 伽马到达印度西海岸,故ABC不合题意。
13.市场是资本主义进展的一大因素,当时,资本主义差不多在欧洲萌芽,人们急需扩大市场。而新航路的开辟尤其是美洲大陆的发明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大愿望。……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经济单位。句中省略处最准确的表达是A.东方的原料+美洲的奢侈品+非洲的劳动力+西欧的贸易指挥B.美洲的原料+东方的奢侈品+非洲的劳动力+西欧的贸易指挥C.美洲的原料+东方的奢侈品+西欧的劳动力+非洲的贸易指挥D.西欧的原料+东方的奢侈品+非洲的劳动力+美洲的贸易指挥
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欧殖民者携带好欧洲生产的商品、枪支;向非洲各部落提供枪支弹药,挑起非洲各部落之间的冲突,然后用手中的商品换取获胜方的俘虏,并把他们运送到美洲或出卖;或利用这些廉价的黑奴为他们在美洲殖民地进行劳动,开采矿山、种植橡胶等,获取美洲廉价的原料及黄金等贵金属,运回欧洲;并用掠夺的贵金属换取东方的奢侈品来满足自身需要,这就是著名的“三角贸易”,B符合史实;
14.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A.“商业危机” 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工业革命”
意大利的16世纪失去经济强国的地位是由于新航路开辟之后,商业革命使得传统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意大利贸易中心的地位丧失,故选B
15.据下表推断,法国当时推行
A.重商主义政策
B.自由主义政策C.国家统制经济政策D.供给学派政策
从材料中的“积极扶植手工工场的发展”和“竭力实行保护关税以阻止外国商品的侵入”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法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故答案为A项;自由主义政策是工业革命期间产生,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国家对经济的严格管制,不是国家统制经济政策,排除C项;供给学派是主张着重从供给方面考察经济现状和寻求对策的一种经济理论,排除D项。
16.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帶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人美洲。这说明A.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
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烟叶、马铃薯等物种传入欧洲,而水稻等作物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美洲,由此可见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答案为A。
17.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水稻、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根据所学可知,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原产地在美洲,因此选项B正确;水稻原产地不在美洲,排除A、C;葡萄原产地在西亚地区,排除D。
18.有学者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的二个半世纪里,中国最终从欧洲和日本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占全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这么巨量的白银输入……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物物贸易方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奢侈品为主、以满足封建统治者需要为目的贸易格局。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A.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结构
B.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C.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
D.导致中国对外交往走向了封闭
据材料“这么巨量的白银输入……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物物贸易方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奢侈品为主、以满足封建统治者需要为目的贸易格局。”可知,白银的大量流入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和贸易格局,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B正确;
19.17世纪,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有的甚至可以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这些公司的活动A.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B.推动了自由贸易体制的建立C.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根据材料“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有的甚至可以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可知这些公司大大促进了英国、荷兰和法国的对外殖民扩张,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A项符合题意;
20.17至18世纪的英格兰人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消费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后来他们又转向喝中国茶,从底层的农民到高层的贵族,而且消费量极大。这反映了当时英格兰A.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
B.开始崇尚东方人的生活方式C.贵族与平民的界线日益模糊
D.积极发展与东方的海外贸易
“英格兰人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消费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说明当时英国的生产力水平较高。“从底层的农民到高层的贵族,而且消费量极大”说明英国人消费水平较高。故A项正确;
21.“在地球上画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看,这一事件的进步意义在于A.加快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速度
B.促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C.欧洲殖民者开始进行殖民扩张
D.使世界走向整体化
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西葡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使大量财富流入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A符合题意;
22.在“三角贸易”中,当欧洲殖民者回欧洲时,他们的船只中满载的是A.美洲土著居民 B.非洲黑人
C.廉价工业品 D.烟草、金银
据所学可知,欧洲商人就把欧洲生产的商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挑起非洲部落之间的冲突,然后 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俘虏,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在美洲购进美洲贵金属、蔗糖和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这个航程的路线呈三角形,因此称为“三角贸易”,故D正确;
23.“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殖民活动的进步作用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资本积累,资产阶级不惜掠夺殖民地财产、不惜杀人越货夺得财宝等,具有明显的血腥性质。故答案为D项。
24.从17世纪初开始,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相继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凭借从美洲得来的白银换取欧洲所需的大量亚洲产品。这反映出A.欧洲出现严重的商业危机
B.欧洲加快了对亚洲殖民掠夺C.世界市场体系的孕育成长
D.亚洲对欧洲的贸易处于劣势
材料信息说明美洲白银成为欧亚贸易的纽带,即说明欧亚美三大洲经济联系加强,这反映了世界市场体系的孕育成长,故选C项。
25.下图所反映的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这一历史现象,包括( )
①欧洲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②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③印第安人、黑人遭受劫难
④新的生产方式得以传播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③ D.①②④
图片反映的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历史现象是三角贸易。根据所学,其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但致使美洲印第安人惨遭劫难,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所以①③④符合
26.1500年前后开辟的新航路是西欧殖民扩张之路,也是西欧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492年11月1日,哥伦布船队在古巴海岸登陆时曾向土著居民明确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他还对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说,“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哀和目的”。——摘編自孙家堃译《哥伦布航海日记》
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欧其他两位同样对新航路开辟作出重要贡献的航海家。
目的:寻找黄金;传播基督教。
航海家: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从事科学探索的勇气,成为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航海家以自己勇敢的航海探险活动验证了大地是球形这一假说……破除了人们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使一些人不再盲从任何所谓的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与理论。——摘編自夏劲、陈茜《中西两种科学文化背景下的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之比较》
据材料二,从科学与思想两个方面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意义:科学方面——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思想方面——破除了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
材料三 17世纪初以后,美洲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园迅速发展。……这些经济作物是欧洲市场上急需的进口原料。为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增加出口,就迫切需要输入更多的奴隶以提供劳动力,扩大生产……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他们建起严密的贩奴组织系统,甚至动用军队,以保障其垄断贸易的权利。罪恶的奴隶贸易激起了奴隶的抗争和世界人民的谴责。——中央电视台《世界历史》解说词
据材料三,概括17世纪初以后世界经济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新现象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
新现象:美洲种植园经济迅速发展;世界性贸易进一步发展;奴隶贸易公司出现。主要作用:满足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郭物《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交通网络”的名称及汉朝为其“提供军事保护”的机构。根据材料一,概括“交通网络”形成的因素。
交通网络:丝绸之路。机构:西域都护。 因素:贸易(或对中国丝绸) )的需求;对外交往的需求;政府的支持;沿线国家的促进。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新现象(见下图)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位与图一现象有关的航海家。写出图二反映出的历史事件。结合图一、图二,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航海家:哥伦布(或麦哲伦)。事件:三角贸易。影响:促进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或世界各大洲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为西欧的殖民掠夺打通了道路(或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 500—1800年,海洋的开通和欧亚大陆频繁的陆路交通,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铁序之内。贸易上的顺差,使中国经济特续成长三百年之久,并使中国在近代以前跃升为世界最繁荣的地区。外来的刺激,也促使中国的知识界尝试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本质——这是历史上相当于欧洲启蒙时代的努力。可惜,这一努力竟中途夭折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西方,进入世界体系后的中国,发展过于缓慢。曾经出现知识界对中国文明的重新思考,竟也不能在此时延续下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制度,还能运作的最后一段岁月。——摘编自许悼云《万古江河》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1500—1800年的中国与西方”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中西对比,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示例一:论题:新航路开辟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论证:
1500年,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各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掠夺大量财富,对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的需求大大增加。新航路的开辟也便利了中西经济交流。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政府实行严格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在中西贸易往来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欧洲大量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由此可见,1500—1800年期间,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中西贸易往来,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示例二:论题:新航路开辟后中西差距渐显
论证: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各国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掠夺大量的黄金白银,促进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最终推动了西欧社会转型。新航路的开辟虽然推动了中西贸易往来,刺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明清政府坚持“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加上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和传统理学的主导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中国从此逐渐落伍于西方。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使中西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中西差距逐渐拉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