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次讲演》同步练习(原卷版)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晓(xiǎo)得 离间(jiān) 毒(dú)手 卑劣(liè)无耻
B.悲愤(fèn) 捶(chuí)击 恐(kǒng)怖 蛮横(hèng)无礼
C.赋予(yú) 屠杀(tú) 诬蔑(miè) 风力强劲(jìn)
D.毁灭(huǐ) 卑鄙(bǐ) 吓倒(dào) 遭受(zāo)磨难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晓得 究竞 势力 谈笑风声 B.悲愤 牺牲 屠杀 卑劣无耻
C.舆论 恐怖 诬篾 永保青春 D.赋与 公署 鼓掌 不记其数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⑴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_____(A.诬陷B.诬蔑C.诽谤)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⑵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_____(A.毁掉B.消灭C.毁灭)的!
⑶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____(A.赔上B.搭上C.赔进)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
⑷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_____(A.站起B.继起C.起来)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汪精卫卖国求荣甘当儿皇帝,是个卑鄙无耻的大汉奸。
B.上课迟到了,他向老师报告后,忙偷偷摸摸地回到座位上。
C.坚持光明正大,不搞阴谋诡计,这是做人的道德的头一条。
D.搬弄事非,挑拨离间的卑劣行为,很快在社团内引起了公愤。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听了都悲愤痛恨。
B.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C.云南有光荣的历史,我们要发展云南光荣的历史!
D.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可能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B.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C.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D.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
7.对下列四句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
①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
②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
③暗杀了人,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④无耻啊!无耻啊!
A、设问 反问 引用 排比 B、设问 反问 比喻 排比
C、反问 设问 引用 反复 D、反问 设问 比喻 反复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感彩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
B.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
C.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D.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9.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热爱和平,希望战争远离人类。”这个句子中“和平”与“战争”是一对反义词。
B.“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这个句子中“花开叶落”是动宾短语,“我们的遐想”是偏正短语。
C.“老孙头早就相中了栓在老榆树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栗色小儿马。”这个句子中的主干是“老孙头相中小儿马”。
D.“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个句子中“横笛”是名词,“悠扬”是形容词。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是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________;一阵杜鹃啼,________;一阵风起,________。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11.本文标题中的“最后”一词的具体含意是( )
A.闻一多是当天讲演的人中最后一个讲演的。
B.李公朴先生讲演过了,后来闻一多先生又讲演。
C.李公朴讲演被杀害,闻一多先生讲演又被杀害了。
D.这是闻一多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12.下列关于《最后一次讲演》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闻一多先生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追悼会上做的一次即兴演讲。随后闻一多先生便惨遭杀害。
B.本文一反“先致哀或者述亡者生平”的常规,采取“开门见山”的手法,先声夺人,直接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
C.“最卑劣最无耻”“失掉良心的中国人”“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表现出闻一多先生当时的义愤填膺,表明了其支持革命的立场和态度。
D.本文列举“一二·一”事件和李公朴被害惨案,是为了证明“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的真理。
13.作为讲演稿,下面一段文字与发表的文章最大的不同是 ( )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 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A.多使用短句,与口语习惯相一致。
B.多采用排比句式,以增强情感力度。
C.采用第二人称,以烘托对话语境。
D.注意在与现场听众的情感和心理的直接交流中灵活把握讲演内容、情态、语气的变化等。
14.按要求变化句式。
句子: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①变成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变成主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民毁灭了历史上所有反人民的势力。(或:人民把历史上反人民的势力全都毁灭了)
15.仿写句子
仿造下列格式,再续写两个句子。
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样”也重要。在品味与诵读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16.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问题题。(10分)
⑴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⑵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
“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⑴选段出自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
⑵选文中 “A” “B” 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分)
⑶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⑷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6分)
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 (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 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1.《最后一次讲演》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2.归纳这一语段的段意。
3.选出与“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意思相反的一句。 ( )
A.都无非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B.都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C.这难道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D.这不正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吗
4.“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这句话中的“大家”指的是 ( )
A.李公朴和闻一多。 B.国民党反动派。
C.所有的人,包括敌人。 D.西南联大的师生及昆明爱国人士。
5.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说说在表达上起的作用。
6.“这成什么话”中“话”的含义是( )
A.说、谈 B.指行为
C.说出来能表达思想的行为 D.能够表达思想的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
7.“这成什么话 ”是反问句,将其改成陈述句,与原句作比较,说说原句的表达作用。
8.从句式或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答:
三、拓展阅读
闻一多的真性情
方 子
①在世人心目中,闻一多的形象基本上被定格为两种:一是爱国诗人,一是民主斗士。然而很少人想到,闻一多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人,他的真性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魏晋名士。
②闻一多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有个叫臧克家的学生前来报考。当年的国文考试有两道试题,其中之一是《杂感》。臧克家的《杂感》只有一首诗,三句话,闻一多却对这三句话无比欣赏,认为它饱含哲理,判了98分。虽然臧克家的数学考了零分,但因为有了接近满分的国文成绩,他才顺利进入了青岛大学,后来成为一名诗人。
③中国人历来看重等级,闻一多却更在乎性情相投。臧克家进校后,闻一多非常关心其学业,在写作上更是用心指导。臧克家很快在文坛脱颖而出,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1933年出版的《烙印》则一时洛阳纸贵。臧克家曾感激地说过:“没有闻一多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然而,闻一多并没有将臧克家看作自己的学生,而是视作好友。后来离开青大赴清华执教时,他写信给臧克家说:“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
④真性情的闻一多爱幽默。他教《楚辞》时,常常身着黑色长袍,昂首阔步进入教室,从容地掏出烟盒,问在座的学生:“哪位吸?”学生不接话,他就自己叼上一支,然后边敲桌子边和着节拍唱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真名士。”这才开始讲《楚辞》。
⑤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平津学生纷纷罢课,赴南京请愿,强烈要求国民政府铁心抗日。受此影响,青大学生也在当年10月成立反日救国会,计划南下请愿。校方同情学生的爱国之举,但反对学生南下,闻一多也持这种态度。学生去南京后,闻一多在校务会上主张开除带头的学生,同在青大执教的好友梁实秋也表示赞成。虽然,学校最后只是给这些学生“记过”处分,但学生们对闻一多和梁实秋怀恨在心。
⑥此举使闻一多、梁实秋顿时成为全校学生的“公敌”。学生们贴出“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闻一多是准法西斯蒂”的标语。还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闻一多与梁实秋”。闻一多毫不责怪,反而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和兔子问梁实秋:“哪一只是我?”“任你选择!”梁实秋故意满脸严肃地回答,说完两人击掌大笑。
⑦闻一多虽然在青岛大学时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但就其一生而言,大家还是非常喜欢他的。否则,他当年家境艰难时,联大同仁不会代他拟刻石润笔启事;他蒙难之后,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写怀念文章。大家对闻一多的好感,显然与他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有关。
⑧闻一多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因此,才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1.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试分别加以概括。
2.结合语境,说说第③段中加点词语“洛阳纸贵”的含义。
3.第⑤段中,“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通读全文,联系课文《最后一次讲演》,说说你心目中的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次讲演》同步练习(解析版)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晓(xiǎo)得 离间(jiān) 毒(dú)手 卑劣(liè)无耻
B.悲愤(fèn) 捶(chuí)击 恐(kǒng)怖 蛮横(hèng)无礼
C.赋予(yú) 屠杀(tú) 诬蔑(miè) 风力强劲(jìn)
D.毁灭(huǐ) 卑鄙(bǐ) 吓倒(dào) 遭受(zāo)磨难
答案:B(解析:A项“间”应读作“jiàn”;C项“予”应读作“yǔ”,“劲”应读作“jìng”D项“倒”应读作 “d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晓得 究竞 势力 谈笑风声 B.悲愤 牺牲 屠杀 卑劣无耻
C.舆论 恐怖 诬篾 永保青春 D.赋与 公署 鼓掌 不记其数
答案 B A.竞→竟;民→生C.篾→蔑;保→葆D.与→予 记→计;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⑴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_____(A.诬陷B.诬蔑C.诽谤)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⑵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_____(A.毁掉B.消灭C.毁灭)的!
⑶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____(A.赔上B.搭上C.赔进)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
⑷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_____(A.站起B.继起C.起来)的!
答案:⑴B ⑵C ⑶A ⑷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汪精卫卖国求荣甘当儿皇帝,是个卑鄙无耻的大汉奸。
B.上课迟到了,他向老师报告后,忙偷偷摸摸地回到座位上。
C.坚持光明正大,不搞阴谋诡计,这是做人的道德的头一条。
D.搬弄事非,挑拨离间的卑劣行为,很快在社团内引起了公愤。
答案:B项,“偷偷摸摸”,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此处形容手脚动作轻,应该用“轻手轻脚”。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听了都悲愤痛恨。
B.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C.云南有光荣的历史,我们要发展云南光荣的历史!
D.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可能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答案 :B(A.缺少主语,应在“听”前面加主语“大家”。C.搭配不当,应把“发展”改为“发扬”。D.否定不当,可删去“不可能”。)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B.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C.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D.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
答案:D项,“一二·一”应加上双引号。
7.对下列四句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
①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
②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
③暗杀了人,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④无耻啊!无耻啊!
A、设问 反问 引用 排比 B、设问 反问 比喻 排比
C、反问 设问 引用 反复 D、反问 设问 比喻 反复
答案:C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感彩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
B.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
C.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D.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答案 B “骄傲”在这里是褒义词,“诬蔑”“无耻”“偷偷摸摸”都是贬义词。
9.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热爱和平,希望战争远离人类。”这个句子中“和平”与“战争”是一对反义词。
B.“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这个句子中“花开叶落”是动宾短语,“我们的遐想”是偏正短语。
C.“老孙头早就相中了栓在老榆树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栗色小儿马。”这个句子中的主干是“老孙头相中小儿马”。
D.“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个句子中“横笛”是名词,“悠扬”是形容词。
答案:B(B项,“花开叶落”是并列短语,而非动宾短语。)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是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________;一阵杜鹃啼,________;一阵风起,________。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答案:B(“一声雷”与“惹哭满天的云”对应,“杜鹃啼”与“惊醒”对应,“风起”与“飞絮”对应。故顺序为③①②。故选B。)
11.本文标题中的“最后”一词的具体含意是( )
A.闻一多是当天讲演的人中最后一个讲演的。
B.李公朴先生讲演过了,后来闻一多先生又讲演。
C.李公朴讲演被杀害,闻一多先生讲演又被杀害了。
D.这是闻一多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答案:D项(闻一多先生那天讲演完,当天下午就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了。因此那次讲演成为他生前最后一次讲演。)
12.下列关于《最后一次讲演》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闻一多先生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追悼会上做的一次即兴演讲。随后闻一多先生便惨遭杀害。
B.本文一反“先致哀或者述亡者生平”的常规,采取“开门见山”的手法,先声夺人,直接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
C.“最卑劣最无耻”“失掉良心的中国人”“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表现出闻一多先生当时的义愤填膺,表明了其支持革命的立场和态度。
D.本文列举“一二·一”事件和李公朴被害惨案,是为了证明“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的真理。
答案:D 列举“一二·一”事件和李公朴被害惨案,是为了揭露反动派反革命、反人民的罪恶本质。
13.作为讲演稿,下面一段文字与发表的文章最大的不同是 ( )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 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A.多使用短句,与口语习惯相一致。
B.多采用排比句式,以增强情感力度。
C.采用第二人称,以烘托对话语境。
D.注意在与现场听众的情感和心理的直接交流中灵活把握讲演内容、情态、语气的变化等。
答案: D 讲演稿与发表的文章是有不同特点的,后者只注重作者自己观点的表达和感情的抒发。
14.按要求变化句式。
句子: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①变成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变成主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历史上所有反人民的势力都被人民毁灭了。
②人民毁灭了历史上所有反人民的势力。(或:人民把历史上反人民的势力全都毁灭了)
15.仿写句子
仿造下列格式,再续写两个句子。
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样”也重要。在品味与诵读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答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品格
16.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问题题。(10分)
⑴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⑵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
“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⑴选段出自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
⑵选文中 “A” “B” 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分)
⑶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⑷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6分)
答案:⑴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⑵(2分)保尔·柯察金(保尔) 朱赫来
⑶(2分)钢铁般的意志(意志坚强、顽强的毅力)(答出其中一点1分);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理想、心系祖国和人民、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
⑷(6分)①铁环(2分);病痛、伤残的折磨让他丢失工作、生活的能力(1分),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的怯懦、精神的痛苦。(1分)
②经历(4分,每次2分,“铁环”及“冲破”各1分)
示例1:保尔在与波兰的战斗中受重伤(1分),受英雄形象牛氓的影响,坚强面对伤痛,重返战斗(1分)。
示例2:筑路过程中,保尔患病濒临死亡(1分),在烈士公墓思考生命价值,树立了革命理想信念,重返战斗行列(1分)。
示例3:保尔失去工作和战斗能力想自杀(1分),经过思想斗争,发愤读书,想通过文学重返战斗行列(1分)。
示例4:保尔双腿瘫痪,双目失明(1分),坚持学习,开始艰难创作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1分)。
示例5:保尔的书稿丢失(1分),在战友的鼓励和邻居的帮助下,重新开始并完成了创作(1分)
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 (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 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1.《最后一次讲演》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2.归纳这一语段的段意。
3.选出与“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意思相反的一句。 ( )
A.都无非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B.都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C.这难道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D.这不正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吗
4.“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这句话中的“大家”指的是 ( )
A.李公朴和闻一多。 B.国民党反动派。
C.所有的人,包括敌人。 D.西南联大的师生及昆明爱国人士。
5.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说说在表达上起的作用。
6.“这成什么话”中“话”的含义是( )
A.说、谈 B.指行为
C.说出来能表达思想的行为 D.能够表达思想的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
7.“这成什么话 ”是反问句,将其改成陈述句,与原句作比较,说说原句的表达作用。
8.从句式或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答:
答案:1.闻一多全集 闻一多2.义正辞严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令人震惊的罪行。
3.C 原句是一个多重否定句,A、B项将局部的双重否定变为肯定,意思没有变化;C、D 项改成了反问句,要结合原句分析。原句肯定这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而C项对此加以反问,也就是进行了否定,表意与原句相反。故选C
4.C 结合上下文可知,“大家”是作者面对所有听众说的,所以选C。
5.“光明正大”“偷偷摸摸”,用对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到极点。
6.B 结合上文可知,“这成什么话”是紧承上文“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说的,故指的是敌人的这种“打杀”的行为。
7.“这实在是不像话。”原句语气有力,痛斥敌人;改后轻描淡写,语气无力。
8.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了三个“无耻”,一个比一个语气重,从斥责到控诉,很有鼓动性。
三、拓展阅读
闻一多的真性情
方 子
①在世人心目中,闻一多的形象基本上被定格为两种:一是爱国诗人,一是民主斗士。然而很少人想到,闻一多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人,他的真性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魏晋名士。
②闻一多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有个叫臧克家的学生前来报考。当年的国文考试有两道试题,其中之一是《杂感》。臧克家的《杂感》只有一首诗,三句话,闻一多却对这三句话无比欣赏,认为它饱含哲理,判了98分。虽然臧克家的数学考了零分,但因为有了接近满分的国文成绩,他才顺利进入了青岛大学,后来成为一名诗人。
③中国人历来看重等级,闻一多却更在乎性情相投。臧克家进校后,闻一多非常关心其学业,在写作上更是用心指导。臧克家很快在文坛脱颖而出,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1933年出版的《烙印》则一时洛阳纸贵。臧克家曾感激地说过:“没有闻一多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然而,闻一多并没有将臧克家看作自己的学生,而是视作好友。后来离开青大赴清华执教时,他写信给臧克家说:“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
④真性情的闻一多爱幽默。他教《楚辞》时,常常身着黑色长袍,昂首阔步进入教室,从容地掏出烟盒,问在座的学生:“哪位吸?”学生不接话,他就自己叼上一支,然后边敲桌子边和着节拍唱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真名士。”这才开始讲《楚辞》。
⑤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平津学生纷纷罢课,赴南京请愿,强烈要求国民政府铁心抗日。受此影响,青大学生也在当年10月成立反日救国会,计划南下请愿。校方同情学生的爱国之举,但反对学生南下,闻一多也持这种态度。学生去南京后,闻一多在校务会上主张开除带头的学生,同在青大执教的好友梁实秋也表示赞成。虽然,学校最后只是给这些学生“记过”处分,但学生们对闻一多和梁实秋怀恨在心。
⑥此举使闻一多、梁实秋顿时成为全校学生的“公敌”。学生们贴出“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闻一多是准法西斯蒂”的标语。还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闻一多与梁实秋”。闻一多毫不责怪,反而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和兔子问梁实秋:“哪一只是我?”“任你选择!”梁实秋故意满脸严肃地回答,说完两人击掌大笑。
⑦闻一多虽然在青岛大学时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但就其一生而言,大家还是非常喜欢他的。否则,他当年家境艰难时,联大同仁不会代他拟刻石润笔启事;他蒙难之后,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写怀念文章。大家对闻一多的好感,显然与他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有关。
⑧闻一多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因此,才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1.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试分别加以概括。
2.结合语境,说说第③段中加点词语“洛阳纸贵”的含义。
3.第⑤段中,“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通读全文,联系课文《最后一次讲演》,说说你心目中的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①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与臧克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②教《楚辞》时,风趣幽默。③在青岛大学,因坚持原则,遭到学生反对。
2.“洛阳纸贵”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文中突出强调了臧克家的《烙印》很受读者欢迎。
3.这句话承上启下,重点在于引出下文闻一多面对学生的反对和捉弄,表现出他的幽默、坦然心态。
4.既是一名爱国诗人、民主斗士,也是一个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