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电荷 同步练习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9.1 电荷 同步练习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8 14:4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三高中物理9.1电荷 同步练习提高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道小题)
1. 如图所示,两个不带电的导体A和B,用一对绝缘柱支撑使它们彼此接触。把一带负电荷的物体C置于附近,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  )
A.此时A带负电,B带正电
B.此时A带正电,B带正电
C.移去C,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仍都张开
D.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
2. 下列关于起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管是何种起电方式,都要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B.摩擦起电时,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C.摩擦和感应都能使电子转移,只不过前者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后者则使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D.物体带电量不可能是
3. 下列关于元电荷的电荷量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4.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就是质子
C.元电荷就是最小的电荷 D.元电荷就是的电荷量
5. 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元电荷的值通常取e=1.60×10-19 C
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C.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D.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
6. 人类对电的认识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逐步深化的,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人们对电现象的初步认识,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泰勒斯那时已发现并记载了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我国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所提到的“顿牟掇芥”等问题,也是说摩擦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荷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
A.点电荷也叫元电荷
B.质子或电子都是元电荷
C.物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D.电子的电荷量的数值最早是由库仑通过实验测得的
7. 1某个物体的带电荷量不可能是( )
A.1.6×10-19C B.3.2×10-20C C.4.8×10-19C D.1.6×10-6C
8. 原来甲、乙、丙三物体都不带电,今使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最后,得知甲物体带正电荷,丙物体带电荷量的大小为。则对于最后乙、丙两物体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
B.乙物体可能带有负电荷
C.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
D.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
9. 1一个二价铜离子的电荷量是______C,一物体的电荷量为,则该物体是______(选填“失去”或“得到”)了________个电子。
10. 电荷守恒定律
(1)电荷守恒定律表述:电荷既不会____________,也不会____________,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____________,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____________;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____________保持不变。
(2)电荷守恒定律的另一表述是: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____________保持不变。
11. 如图所示,在带电+Q的带电体附近有两个相互接触的金属导体A和B,均放在绝缘支座上,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Q,则A带______电,B带______电。
12. 元电荷e= ____________ C, 1.25×1019个电子所带电量是 _______ C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
13. 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分别带有电荷和,两个球均被置于绝缘支架上。
(1)将两球接触一下后分开,他们分别带有多少电荷?
(2)简要论述电子是如何转移的,并计算转移的电子数目。
14. 如图所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金属箔片均是闭合的。
(1)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金属箔片有什么变化?
(2)这时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金属箔片是否闭合?
(3)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15. 算一算,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之和是?
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道小题)
1. 【答案】D
【详解】
AB. 把一带负电荷的物体C置于附近,由于静电感应,此时A带正电,B带负电,AB错误;
C.移去C后,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重新中和,达电中性状态,两金属箔均闭合,C错误;
D.先把AB分开,则A带正电,B带负电,移去C后,电荷不能再进行中和,两金属箔仍然张开,D正确;
故选D。
2. 【答案】D
【详解】
A.不管是何种起电方式,都要遵循电荷守恒定律,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摩擦起电时,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摩擦和感应都能使电子转移,只不过前者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后者则使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选项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因为,则物体带电量可能是,选项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 【答案】A
【详解】
元电荷是最小的基本电荷,其电荷量为。
故选A。
4. 【答案】D
【详解】
ABC.元电荷是表示与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但它不是质子或电子,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故ABC错误;
D.元电荷的电荷量为1.6×10-19C,故D正确。
故选D。
5. 【答案】C
【详解】
A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不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通常取e=1.60×10-19 C,故A正确,C错误;
B.带电体的电荷量是因为得失电子造成的,所以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故B正确;
D.电荷量e的数值跟电子的比荷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故D正确。
故选C。
6. 【答案】C
【详解】
AB.元电荷是最小的电量单位,点电荷不是元电荷;质子或电子都是实物粒子,都带元电荷的电量,但不是元电荷,选项AB错误;
C.物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选项C正确;
D.电子的电荷量的数值最早是由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的,选项D错误。
故选C。
7. 【答案】B
【详解】
最小的电荷量是,我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任何物体的带电量都是元电荷或是元电荷的整数倍,由于不是的整数倍,所以B是不可能的,选项ACD是可能的.
8. 【答案】D
【详解】
由题意可知,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甲物体带正电,则乙带负电,若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由于丙物体带电,且带负电,则乙也一定带负电,大小为,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
9. 【答案】 得到
【详解】
[1] 一个二价铜离子的电荷量是
[2][3]物体带负电,所以得到电子,得到的电子数为
10. 【答案】 创生 消灭 另一个物体 另一部分 总量 电荷的代数和
【详解】

11. 【答案】 负 正
【详解】
[1][2] 先把导体A和B分开,再移走带正电的导体棒,导体A和B由于感应起电带上异种电荷,所以此时A带负电,B带正电
12. 【答案】 1.6×10-19 2
【详解】
试题分析:元电荷,1.25×1019个电子所带电量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
13. 【答案】(1) C;(2) 个
【详解】
(1)根据接触带电先中和在平分的原则可得将两球接触一下后分开,他们分别带电量为
C
(2)B电荷上的电子在与A电荷接触时运动到A电荷上正电荷中和。转移的电子数目为

14. 【答案】(1)都张开;(2)仍张开,但张角变小;(3)都闭合

15. 【答案】
【详解】
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则电荷量为1C包含电子个数为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