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年级___三___ 学科 语文 周次_______
课题 单元目标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劝说”,这里有规劝的意思。安排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初步学习通过整合信息,介绍种事物”。学生对说明文和说明方法有初步的了解,本次习作旨在要求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第一次写整合信息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但是只要引导学生多查找资料,尽可能多地掌握与大熊猫有关的信息,再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以说带写,就能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
单元目标 1.认识2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5个字,会写4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自然段。 3.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4.知道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5.能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好处,能借鉴课文的表达仿写句子。 6.能采用合适的语气,从别人的角度着想劝告别人。 7.围绕如何在习作中用上平时积累的语言展开交流,增强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的意识。 8.能正确书写笔画较少和笔画较多的字,把“止、露”等8个字写规范、写匀称。 9.熟读并记通4个成语,知道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用问句做文章开头的作用,学习用这种方法说一段话。
教学难点 认识寻物启事的写法,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则寻物启事。 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式,尝试劝告别人。
课时分配 《我们奇妙的时间》 2课时《海底世界》 2课时 《火烧云》 2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习作》 1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课题 我们奇妙的世界
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不长,但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描写细致生动,充满了童真童趣,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美妙世界的热爱之情。在作者的眼中,每一片云彩、每一颗星星、每一粒种子、每-滴...都充满了神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奇妙、呈现、诱人”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天空和大地的奇妙。 3.通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学会从细微处发现生命,做到爱护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天空和大地的奇妙。
教学难点 通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学会从细微处发现生命,做到爱护生命、热爱生活。
学情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因而他们对本单元的课文会比较感兴趣。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大自然,感知文意,体会情感。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课时数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演示:四季的变幻,每个季节中的典型的景物及事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教师导学: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描述我们这个奇妙的世界的,从一天中景物的变化,从一年四季的美景变幻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今天,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教师导学:读好了这篇课文,有些字词需要注意,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性作业,现在就来考考你们: (1)出示会认字:呈 雕 幻 蜡 烛 辉 芒 型 指生读,齐读。 (2)出示词语: (3)易错提示: 三、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奇妙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 2.作者在课文中用一句话概括了他对“我们奇妙的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用横线把这个句子画下来。 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1)这个句子中,哪几个词语概括出“奇妙的世界”的特点。 (2)理解“一切”“生命”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3.教师小结。 4.指名朗读,进行评议。 四、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再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周围的世界有哪些“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事物呢?课文分别叙述了哪些景物或事物?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填空练习: 是的,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 )的,只要我们去( )。 根据上述题目,快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所描写的具有生命的景物或事物。 (1)学生边读边画,教师适时指导。 (2)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让学生逐渐明确本题的答案。 (3)老师总结。 3.这篇课文不是采用单一的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而是抓住天地、季节所包含的有特点的景物或事物来描述的,充分展示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上。难怪作者在课文的结尾处不禁这样说:(齐读中心句) 五、梳理整合,浓缩场景。 1.默读课文,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六、教师小结,整体回顾。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复习回顾。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描写的不同的画面,看一看这些画面的奇妙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读书品味。(本环节结合课件来进行) 1.板块一:天空。 (1)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读课文2—8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有生命的事物,用笔画出来,然后想象出它们的生命力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在脑海中勾画出美丽的画面。 (2)指名画出的内容,先小组交流。 (3)师生一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2.板块二:大地。 (1)出示要求:自读课文9—17自然段,看一看作者怎样描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地的。画出相关语句,师生共同讨论。 (2)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再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 (3)出示课件,共同分析。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教学反思
课题 海底世界
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不长,但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描写细致生动,充满了童真童趣,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美妙世界的热爱之情。在作者的眼中,每一片云彩、每一颗星星、每一粒种子、每一滴水...都充满了神奇。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造句。 3. 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找出两段的中心句,并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作。 4.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学习了解海底世界。并能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学情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因而他们对本单元的课文会比较感兴趣。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大自然,感知文意,体会情感。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课时数 2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激趣。 1. 谈话。 2. 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师板书,生书空。 (2) 齐读课题。(注意“世”的发音) 二. 初读课文。 1. 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 设疑。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 2. 自由读课文。 3. 请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回答) 4. 那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物产又有怎样的丰富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进入情境。 1. 复习上节课内容。 2. 导入。 二. 精读课文。 1. 精读第三自然段。你在海底世界发现了什么呢?把你感兴趣的地方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好吗? (1)指名读。 (2.)表演,模仿动物的声音。 (3.)指导朗读。 2.精读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这段写了什么?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中心句。介绍了哪些动物的特点? (2)指导朗读。注意读出动物的特点。如:身体像梭子的鱼行动快,乌贼和章鱼能喷水,等等。 (3) 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 (4) 表演读。 3. 精读第五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 思考:写了哪些植物,有什么特点 (3) 指导朗读。 4. 精读第六自然段。 (1) 师朗读课文。 (2) 学生回答。 (3) 资料交流: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海底有哪些能源吗?它们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4) 指名说。 (5) 小结。 三. 小结。 1.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 课外延伸。 1. 画一副《海底世界》图,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 2. 课后收集海洋的资料,在班级开一个《我了解的海底世界 主题队会。
教学反思 在设计教案时我通过抓文章的中心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来理解课文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教师教的主导性;同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这样的教学,改变了教师、学生、资源三者原来价值孤立的状态,将教师、学生与资源和谐地整合与统一,同时彰显三者的重要性,让学生更有效、更个性地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善于与人交流,对海底世界很感兴趣而且富有想象力。但由于是农村的孩子,他们对课文中描绘的神秘的海底世界既隔阂又神往,既熟悉又陌生。因此他们对于海底世界有所了解但缺乏亲身体验,所以在设计教案时主要从小组自主学习出发,讨论时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运用课件,及时展现视频、动画、声音,再现了课文的情景,变抽象为具体,变具体为生动,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在朗读、想象中体验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对大自然的喜爱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课题 火烧云
教材分析 《火烧云》课写了晚饭后火烧云从出现到消失过程中颜色的形状的变化。 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到六段。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情分析 火烧云、月食、日食等自然现象,学生都会比较感兴趣。教可借助学生已有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阅读交流,帮助他们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更进 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课时数 2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3.出示:火烧云 二、自由朗读课文导读,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三、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生字词。指名读、小组读,齐读。出示多音字。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 4.为什么将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告诉我们了? 5.文中的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的? 6.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第一自然? 7.作者观察火烧云时有着怎样的感受?文中找一句话来回答。 8.小组合作探究 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一)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1.用“像____一样的___色。”这句话描述一下? 2.火烧云就课文中这几种颜色吗?你从文中的哪句话看出来? 3.除了这些颜色外,还会有哪些颜色呢? 4.四个“一会儿”构成了一个什么句?从四个“一会儿”体会到了什么?(火烧云变化非常多,非常快。) 5.用四个“一会儿”说一句话吗? 6.师生配合朗读。 7.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你能用一个四字词来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吗?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前知识:说说火烧云的颜色。 二、精读课文 (一)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1.读了课文4-6自然段,体会到火烧云形状变化多而快。 2.从哪些词语看出形状多?请用“——”标出来。 形状(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读一读这两句话,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马是跪着的。 第一句中哪是看到的,哪是想到的? 3.过渡:火烧云还会有哪些形状?(动物、植物、人类等) 4.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么多这么快,用学过的四字词概括吗? (二)火烧云下去了 因为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变化如此之多,如此之快,所以作者说“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 四、回归整体,激发情感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能用一句话赞美火烧云吗? 2.你在自然中还发现了什么奇特的景物? 3.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写得这样美?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4.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进行描述的,这个孩子就是儿时的萧红,谁知道萧红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三、写字
教学反思
课题 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七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劝说”,这里有规劝的意思。安排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习作的要求是”初步学习通过整合信息,介绍种事物”。学生对说明文和说明方法有初步的了解,本次习作旨在要求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中,懂得怎样用合理的语言对别人进行劝说。 2.能根据相关资料或自己搜集的资料加深对大熊猫的认识,能写出介绍大熊猫的习作。 3.能根据提示,围绕句子的开头写一段话。 4.学会写寻物启事。 5.掌握笔画较少或笔画较多的字的写法。 6.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八字成语。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懂得怎样用合理的语言对别人进行劝说。能根据相关资料或自己搜集的资料加深对大熊猫的认识,能写出介绍大熊猫的习作。
教学难点 能根据提示,围绕句子的开头写一段话。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 了一-定的交际能力,能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一些不当行为进行简单的规劝,但对于规劝语言的特点了解不多,也不规范,需要加以指导。 第一次写整合信息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但是只要引导学生多查找资料,尽可能多地掌握与大熊猫有关的信息,再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以说带写,就能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课时数 3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发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该怎样对他们进行劝说呢?本节课,我们就试着说一说。 二、出示情景,学生试说。 情景1:王明明不讲卫生,课下总是把随地扔碎纸屑。 情景2:刘东东违反交通规则,上放学路上总是横穿马路。 三、小组讨论。 1.教师明确要求: (1)说话的时候,注意把事例说得有条理,让别人听明白。 (2)交流完以后,每组派一到两名同学在全班进行汇报。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做适时指导。 四、课堂交流。 1.教师明确要求: (1)发言的同学,声音要响亮。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以给发言的同学补充或提出建议。 2.交流事例: (1)出示三种说法。 生1:王明明,你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仅弄脏了我们学习的环境,还是一种不文明习惯的表现。以后不准做这样的事情! 生2:王明明,你这种破坏卫生环境的习惯要改一改了,不然,我们班的卫生流动红旗就要没有了。 生3:王明明,请你不要随意把纸屑扔到地上吧,你可以多走几步扔到纸篓里,也可以放到自己准备的卫生袋里,这样我们学习的环境可就更卫生了,相信你能改掉这个不好习惯的。 (2)再采用同桌、小组最后班级交流的方式,议一议哪位同学的劝说更恰当? 五、小结延伸 第二课时 习作 国宝大熊猫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大熊猫的图片。 2.同学们,对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你有哪些认识,本次习作,我们就围绕着大熊猫来写一写吧。 二、明确要求。 1.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课本中列出的问题及图表,说一说你对大熊猫的认识。 (1)先小组内进行交流。 (2)教师指导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2.出示本次习作的明确要求: (1)根据所找的关于大熊猫的有关信息,写一篇习作。 (2)要围绕着一定的顺序来写,做到详略得当。 (3)要流露出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三、试写初稿。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四、修改提升。 1.回顾修改习作的方法,学生交流后,全班交流 2.按习作要求及修改习作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3.选择学生例文,师生共同点评。 五、总结习作,提出建议。 我们对习作进行了点评、修改,完善了习作。课下,同学们要认真地把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做到工整、正确。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争取写出更好、更感人的文章。 第三课时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指名读课本上的例句及体会。 2.师生共同讨论并做出小结。 在习作中用上平时积累的句子,会使句子更加通顺,描绘的意境更加优美。 二、词句段运用。 (一)1.课件出示题目。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本题要求我们用开头说一句段话。 (2)结合练习题目说一说,写一写。 ①学生试写并小组内交流。 (
◇你可知道,那座山上的石头有多奇妙吗?有的石头像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有的石头颜色不一,有黑色的,有棕色的,还有粉红色的,石头的表面也各不相同,有的摸上去光溜溜的,有的摸上去非常粗糙……
◇你可知道,你上大学后奶奶有多么想你吗?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念叨你起床了没,吃饭了没,上课了没。晚上临睡前,总是到你的小床上坐会,摸摸你的被子,动动你的水杯。每当变天,就让爸爸给你打电话,让你及时增减衣服。
)②课件出示。 (二)1.课件出示题目。 2.读寻物启示,小组交流出怎样写寻物启示。 (1)小组交流。 (2)教师小结。 ①学生试写并小组内交流。 ②课件出示示例。 (
寻物启事
本周三下午,我在课外活动时间把一个蓝色的水杯放到乒乓球台子上了,回教室时忘记了拿。如有拾到者,请与我联系,非常感谢!
三年级(2)班 王鲁明
6月2日
) 三、书写提示。 1.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字,找出其特点。 2.根据提示,让学生书写。 四、日积月累。 1.结合课件,教师领读这些成语。 2.学生自读,同桌互相读。并推选出好的在课堂上读。 3.结合意思加深对这些成语的认识、理解。 (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也指需通过实践取得真知。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 4.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试着用这些成语造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