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专项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相对出”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船 B.青山 C.两岸 D.太阳
2、下列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正在进站的火车
B.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C.随自动扶梯前进的顾客
D.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
3、某同学用一把最小刻度为1mm的直尺,先后测量同木块的厚度,三次测量结果分别是3.12cm、3.13cm、3.12cm,下列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3.12cm B.3.13cm
C.3.123cm D.3.1233cm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甲和丁 B.甲和丙 C.甲和乙 D.乙和丁
5、如图所示,展示的是我空军进行空中加油科目训练情况,图中加油机正在给受油机加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B.选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是运动的
C.选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选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走进家门闻到香喷喷的菜香 B.看到烟雾在空中飞舞
C.墨水在水中扩散 D.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
7、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B.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避免误差
C.任何测量都有误差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8、2021年8月1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创造了亚洲记录(如图所示)。关于运动的快慢,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比赛进行中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B.比赛结束时裁判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C.物理学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与裁判的方法相同
D.物理学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与观众的方法相同
9、为了增强中学生体质,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了趣味运动会——“跑步运球”比赛,甲、乙两同学从时由同一起点沿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图中是甲、乙同学运动的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5~10s内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 B.时甲同学的速度为1m/s
C.时甲乙同学相距2m D.时甲乙同学的速度相同
10、甲、乙物体从同一位置出发,水平向东沿直线运动,他们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相对于乙在水平向东运动
B.甲在2s内所走的路程为10m
C.乙做变速直线运动,且越来越快
D.当t=2s时,物体甲、乙之间的距离为20m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在学校运动会中,小明参加50m短跑的竞赛成绩是8.0s,他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 m/s;在接力比赛中,为使交接棒顺利进行,交接棒时两运动员尽可能做到___________。
2、测量过程中,误差是 ___________避免的(填“不可”或“可”)。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四次记录到的数据分别是5.79cm,5.97cm,5.77cm,5.78cm,则某物体的长度是 ___________cm,这是利用 ___________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3、小红同学先后用同一把刻度尺对一物体进行四次测量,记录结果如下:14.72cm,14.82cm,14.73cm,14.73cm。根据测量数据,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___________。
4、在学校运动会上,有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成绩可知,跑得最快的是______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了在相同路程的条件下比较______的方法。
参赛者 甲 乙 丙
成绩/s 13.6 13.8 13.7
5、一辆小汽车于8:10驶入渝万高速公路某区间测速路段的起点,当日8:40驶出测速终点,若该段区间测速全程,则该汽车在该路段的行驶时间______h,行驶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渝万高速客运专线由重庆北站至万州北站,途经长寿为其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该客运专线全长,重庆北站到长寿北站距离。全程设计速度。如图所示的是和谐号G8704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请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1)列车由重庆北站驶往万州北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列车在哪个路段运行得最快?哪个路段运行得最慢?
2、北京到南京铁路长约1200km,下表是从北京开往南京的一列动车时刻表。
站名 北京 济南 南京
到站时刻 -- 9:41 12:15
发车时刻 08:15 9:45 12:22
求:
(1)这趟动车由北京到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在动车行驶途中,高空有一架无人机在拍摄动车。动车的车身长度为300m,列车以216km/h的速度匀速驶入一隧道,无人机有30s的时间是完全拍摄不到列车,则该隧道的长度是多少m?
(3)从北京到南京可以开车前往,开车途中看到公路口的指示牌如图所示。通过计算说明,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由指示牌处到达南京最短需要多长时间?
3、如表为某次高铁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运行时刻表。
上海 苏州 无锡 常州 南京
到达时间 7∶25 7∶42 7∶57 8∶38
发车时间 7∶00 7∶27 7∶44 7∶59
里程/km 0 84 126 165 301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由上海开往南京所需的时间为多少min?
(2)计算列车由苏州开往常州路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3)假如列车以20m/s的速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已知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m,列车共长228m,列车全部通过大桥的时间是多少秒?
4、某轿车从某地往南阳方向匀速行驶(图甲),当到达甲地时,车内钟表显示为8时,到达乙地时车内钟表显示为8时30分。
(1)轿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图丙为高速路某山区路段上一处测速仪,测速仪内有能发射和接受超声波的传感器。在轿车以某一速度v远离测速仪某段距离l=65m时,测速仪发出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后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的时间为0.4s。已知此路段限速为60km/h,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试计算并说明汽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5、同班同学小爱和小华住在同一小区。某天他俩约好一起从小区门口出发步行到学校。小华由于懒床,到了约定时间还没到约定地点。由于怕迟到,于是小爱不再等小华,并以步行速度v1匀速出发。在距离学校门口360m的地方碰到了骑着共享单车的小华,于是小爱加快速度并以速度v2匀速前进,用了2min到达学校门口。小华在学校门口碰到小爱并对她说“我刚好等了你1min。”已知v1∶v2=1∶2,小爱从小区门口到学校门口总共用了22min。假设小华骑车是匀速的,速度为v3。根据以上条件,请计算:
(1)小华骑车的速度v3是多少米每秒?
(2)小爱和小华住的小区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距离是多少米?
(3)小华比小爱晚出发多少分钟?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小明在做“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滑下,图中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示数(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选填“大”或“小”);
(2)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C=______cm,vAC______vAB(选填>、=或<)。
2、小宇同学想测量一辆小车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并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经过A、B、C三点的时间。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该实验的原理是 _____;
(2)小宇认为应将木块垫在A位置,如图甲所示:他的同学小丽认为应将木块垫在B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你认为木块放在 _____位置更合适;
(3)将木块正确放置后,小宇依次记录了小车通过A、B、C三点的时间,如图丙所示,则AC段的平均速度为 _____m/s;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_____。
A. B. C. D.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两岸青山相对出”,研究的对象是“青山”,运动状态是“出”,青山是运动的,相对于船来说的,以船为参照物,没有以青山、两岸和太阳为参照物,故A符合题意,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C
【详解】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方向都保持不变,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作用。
A.正在进站的火车速度越来越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速度越来越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站在商城自动扶梯上顾客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
D.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方向在不断改变,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3、A
【详解】
根据三次测量结果,可以观察出三次数据结果接近,依据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在最后结果除不尽时采取四舍五入,与题中数据一致保留到1mm分度值的下一位,求出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故选A。
4、A
【详解】
图甲是v-t图像,表示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为匀速直线运动,图乙是s-t图像,表示路程不随时间变化,即为静止,图丙是v-t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而增大,即加速运动,图丁是s-t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成正比变化,即为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图甲和图丁 为匀速直线运动;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A
【详解】
A.加油机相对于受油机位置保持不变,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故A正确;
B.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位置保持不变,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故B错误;
C.受油机相对于地面位置不断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位置不断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A。
6、B
【详解】
A.走进家门闻到香喷喷的菜香,这是扩散现象,是有香味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B.烟是固体小颗粒,看到烟雾在空中,是烟雾做机械运动的结果,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B符合题意;
C.墨水在水中扩散,是墨水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C不符合题意;
D.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是扩散现象,是糖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详解】
AC.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任何测量都有误差;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误差不是错误,故A错误,C正确;
B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可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避免误差,故BD错误。
故选C。
8、C
【详解】
A.比赛时,观众看到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得快,说明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员的路程越大,运动员跑得越快,即观众是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终点裁判是根据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来判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时间越短,运动越快,即终点裁判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快慢,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在物理学中,是根据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来比较运动的快慢,相当于相同的时间比路程,与观众的方法相同,与裁判的方法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详解】
A.在5~10s内甲同学通过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故甲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在0~5s内甲同学的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即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为
故时甲同学的速度为2m/s,故B错误;
C.乙同学的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即乙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为
时乙同学通过的距离为
而甲同学此时通过的距离等于第5秒通过的距离10m,故甲乙同学相距
故C正确;
D.甲处于静止状态,而乙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10、A
【详解】
AC.由图示知,甲、乙的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运动时间相同时,甲的路程大于乙的路程,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两物体都水平向东运动,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前进的,所以甲是向东运动的,故A正确,C错误;
B.由图示知,甲在2s内走的路程为20m,故B错误;
D.两物体同时同地同向出发,t=2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20m,所用时间为4s时,乙通过的路程为20m,则时间为2s时,乙通过的路程为10m,那么t=2s时,甲、乙的距离
s=s甲-s乙=20m-10m=10m
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6.25 相对静止
【详解】
[1]由可得,小明的平均速度为
[2]接力比赛中,两个运动员向前运动的速度相同或相近,保持相对静止,才能顺利交接棒。
2、不可 5.78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详解】
[1]误差与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不同,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误差是不能避免的,只能通过提高测量水平、改进测量手段等方法来尽量减小误差;错误是指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不按照规定测量而产生的结果,错误可以避免。
[2]分析四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5.97cm这个数据与其他几个的准确值不同,相差太大,应该是错误数据,计算平均值时应该剔除此数据。物体的长度为其它三次测量的平均值
所以物体的长度为5.78cm。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仪器和改进测量方法等,本题是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3、14.73cm
【详解】
观察题中数据可以发现,数据14.82cm与其它三次记录的数值偏差较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的,只有14.72cm,14.73cm,14.73cm三次测量数据为有效数据,所以求平均值得
4、甲 时间
【详解】
[1]由表中信息可知,三人跑过的距离相同,而甲所用的时间最短,故由可知,跑得最快的是甲同学。
[2]因三人跑过的距离相同而所用的时间不同,故可知是通过在相同路程的条件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
5、0.5 100
【详解】
[1]该汽车在该路段的行驶时间
t=8:40 8:10=30min=0.5h
[2]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三、计算题
1、(1)163km/h;(2)长寿北到万州北路段运行得最快,重庆北到长寿北路段运行得最慢
【详解】
解:(1)列车由重庆北站驶往万州北站全程的运行时间
t=10:59-9:29=1.5h
全程平均速度
(2)列车从重庆北到长寿北的运行时间
t1=9:56-9:29=27min
列车从重庆北到长寿北的平均速度
列车从寿北到万州北的运行时间
t2=10: 59-9: 58=61min
列车从寿北到万州北的平均速度
因为,所以列车在长寿北到万州北路段运行得最快,在重庆北到长寿北路段运行得最慢。
答:(1)列车由重庆北站驶往万州北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63km/h;
(2)列车在长寿北到万州北路段运行得最快,在重庆北到长寿北路段运行得最慢。
2、(1)300;(2)2100;(3)0.5h
【详解】
解:(1)由时刻表可知,动车由北京到南京全程的时间为
动车由北京到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2)无人机有30s的时间是完全拍摄不到列车,则列车完全在隧道里行驶的时间为30s,则列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距离为
该隧道的长度为
(3)由图可知,指示牌处到达南京的距离为300km,限速为,所以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由指示牌处到达南京最短需要的时间
答:(1)这趟动车由北京到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为300km/h;
(2)该隧道的长度是2100m;
(3)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由指示牌处到达南京最短需要2.5h。
3、(1)98min;(2)162km/h;(3)350s
【详解】
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列车由上海开往南京所需的时间
t=8∶38﹣7∶00=1h38min=98min
(2)由表格数据可知从苏州到常州的路程为
s1=165km﹣84km=81km
列车由苏州到常州所用的时间为
t1=7∶57﹣7∶27=30min=0.5h
则列车由苏州开往常州路段的平均速度为
(3)列车完全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为
s=l车+l桥=228m+6772m=7000m
列车完全通过大桥的时间为
答∶(1)列车由上海开往南京所需的时间为98min;
(2)列车由苏州开往常州路段的平均速度是162km/h;
(3)列车全部通过大桥的时间是350s。
4、(1)90km/h;(2)不超速
【详解】
解:(1)已知轿车在甲乙段行驶时间为
t=8.5h-8h=0.5h
路程为
s=120km-75km=45km
则轿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
(2)由可得,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
s超声=vt=340m/s×0.2s=68m
汽车0.2s通过的距离为
s汽= s超声-l=68m-65m=3m
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因为54km/h<60km/h,所以汽车在此路段没有超速。
答:(1)轿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90km/h;
(2)由计算可知汽车在此路段不超速。
5、(1)6m/s;(2)2160m;(3)15min
【详解】
解:(1)小华从距离学校门口360m处到学校门口所用的时间
t3=t2-t=2min-1min=1min=60s
小华骑车的速度
(2)小爱从距离学校门口360m处到学校门口所用的时间
t2=2min=120s
小爱从距离学校门口360m处到学校门口的速度
因为
v1∶v2=1∶2
所以小爱从小区门口到距离学校门口360m处的速度
v1=1.5m/s
小爱从小区门口到距离学校门口360m处所用的时间
t1=t总-t2=22min-2min=20min=1200s
小爱从小区门口到距离学校门口360m处所运动的路程
s1=v1t1=1.5m/s×1200s=1800m
所以小爱和小华住的小区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距离
s总=s1+s2=1800m+360m=2160m
(3)小华从小区门口到距离学校门口360m处所用时间
小华比小爱晚出发的时间
Δt=t1-t1′=20min-5min=15min
答:(1)小华骑车的速度v3是6m/s;
(2)小爱和小华住的小区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距离是2160m;
(3)小华比小爱晚出发15min。
四、实验探究
1、小 90.0 >
【详解】
(1)[1]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便于时间的测量。
(2)[2]由图可知,AC段的路程为
sAC=100.0cm-10.0cm=90.0cm
AC段的时间为tAC=3s,AC段的平均速度
[3]AB段的路程为
sAB=100.0cm-60.0cm=40.0cm
AB段的时间为tAB=2s,AB段的平均速度
则
vAC>vAB
2、v= A 0.24m/s B
【详解】
(1)[1]该实验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然后用公式计算出速度,故实验原理是。
(2)[2]斜面坡度较小,小车运动时间较长,便于测量时间,故木块放在A位置更合适。
(3)[3]AC段的路程
所用时间
平均速度
(4)[4]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
A.v﹣t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v﹣t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s﹣t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说明物体静止不动,故C不符合题意;
D.s﹣t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