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 多彩的光月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现象中,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海市蜃楼
B.岸边树木在水中的倒影
C.古时用“日晷”计时
D.从不同方向能看到银幕上的影像
2、下列现象中不是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是( )
A.甲图蜡烛透过小孔在光屏上成的像 B.乙图天文现象中的日食
C.丙图人在地面上的影子 D.丁图雨后天空中的彩虹
3、如图所示,三条入射光线会聚于S点,若在S点之前任意放一平面镜,则( )
A.三条反射光线可能相交于一点,也可能不相交于一点
B.三条反射光线一定不会相交于一点
C.三条反射光线一定相交于一点
D.三条反射光线的延长线交镜后一点
4、如图是利用台式放大镜看书的情景,该放大镜的焦距为25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书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应等于25cm
B.书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应小于25cm
C.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D.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5、在物理学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模型法”、“比值定义法”等研究方法,下面主要用到“模型法”的是( )
A.速度的定义式的得出
B.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C.探究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
6、如图所示,其中的现象和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中,能看到水中的铅笔折断了,这是铅笔反射的光经过玻璃杯时发生偏折形成的
B.图②中,由于水中的太阳不是圆形,故不是光的反射形成
C.图③中,雨后的彩虹是光的反射现象不是光的折射现象
D.图④中,这是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7、随着科技的发展,同学和老师进入育才中学只需“刷脸”进行人脸识别即可。“刷脸”时人脸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身份认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脸是光源
B.人脸经摄像头成像的原理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
C.人脸经摄像头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若要使人脸的像变小需要人远离摄像头
8、 “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留下美好记忆照片的“摄影”、幻灯机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等,它们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手影—平面镜成像 B.摄影—光的反射 C.投影—凸透镜成像 D.倒影—光的折射
9、如图所示,游泳池中的水面下方的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在池底产生光斑P1折射光线在天花板上产生光斑P2。如水面下降一小段距离,则( )
A.反射角增大 B.折射角增大
C.光斑P1右移 D.光斑P2右移
10、小明做凸透镜实验时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凸透镜前16cm处时,则在光屏上能得到烛焰(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经水平放置的平面镜反射后,射到竖直墙壁上的B点。OB与镜面的夹角是50°,则入射角为___________度。当AO逆时针转动到的位置(与AO的夹角为20°),若保持反射光线OB方向不变,则需将平面镜绕O点逆时针转过的角度为_________度。
2、如图所示,平面镜以45°角倾斜放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长12cm铅笔AB,以5cm/s水平速度向平面镜匀速靠近,则此铅笔的像相对平面镜的速度为_________cm/s,方向__________。
3、红外线测温枪可以“收集物体发射的红外线”并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该信号经过放大器和信号处理电路计算后,转变为被测目标的温度值。红外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______传播,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______m/s。
4、如图,是激光笔发出的激光沿AO方向射到平面镜的O点,经反射后沿OB方向射出的情形,已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互相垂直,入射角为______度。现将激光沿BO方向入射,观察到激光束将沿OA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的。
5、太阳透过树叶间三角形的小缝隙时在地面上会形成______形的像,这是由于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用激光器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2.7秒后接收到从月球返回的信号,(光速c=3×108m/s)问:
(1)月球距离地球多远?
(2)如果一辆赛车以500km/h的速度不停地跑,它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跑完这段路程?
(3)若夜晚时月亮在平静的湖水中成像,已知湖水深20米,则月亮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多少?
2、身高1.70m的李洋同学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处,问:
(1)镜中的像与他相距多少m?
(2)若他再远离穿衣镜0.5m,镜中的像距离他多少m?
(3)如果他以1m/s的速度靠近穿衣镜,以他的像为参照物,则他靠近穿衣镜的速度是多少m/s?
3、小玥用3米视力表测视力情况,视力表距离平面镜2.5米,
(1)小玥应该坐在视力表前多少米的位置?
(2)若小玥从当前位置以0.5m/s的速度远离镜子,则2s后小玥与视力表的像相距多远?
4、某人身高1.7米,为了测试路灯的高度,他从路灯正下方沿平直公路以1米/秒的速度匀速走开,某时刻他的影子长为1.3米,再经过2秒钟,他的影子长为1.8米,路灯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5、激光测距技术广泛应用在人造地球卫星测控、大地测量等方面,人类利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108米。现在用激光反射器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则:
(1)经过多少秒在地面接收到返回的激光信号?
(2)能否用超声波代替激光测量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小江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5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8cm,小江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蜡烛B也好像被点燃;如图所示。
(1)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______;
(2)B蜡烛距离玻璃板______cm;
(3)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小江最好在______ 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
(4)移去B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 像;
(5)小江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______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
2、西南大学附中物理实验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使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__,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摆放蜡烛和凸透镜,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日常生活中,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3)保持图乙所示的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15.0cm,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移至光具座上________cm刻度处;
(4)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__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5)如图丙所示,将蜡烛放在P点,若切除凸透镜中间的阴影部分后,再将剩余部分靠拢重新结合在一起,光屏上能看到______个蜡烛的像。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发生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平面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岸边树木在水中的倒影为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B不符合题意;
C.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光照射不到的区域,即影子,“日晷”就是利用影子的方向、长短大致判断时刻的仪器,故C符合题意;
D.银幕表面凹凸不平,光射到银幕上发生漫反射,故从不同方向能看到银幕上的影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
A.蜡烛透过小孔在光屏上成的像,属于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天文现象中的日食现象,是光由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丙图人在地面上的影子,是光由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详解】
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用光路可逆规律分析:把三条入射光线看成平面镜的三条反射光线,S点是镜中的虚像点,根据平面镜成像时的物点与其像点关于镜面对称的关系,我们可以找到相应的点光源S′和光路图,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这三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一定相交于平面镜前S′点,这一点与S点关于平面镜对称。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B
【详解】
使用台式放大镜看书时,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需满足u故选B。
5、D
【详解】
A.在物理学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故A不符合题意;
B.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能够确定成像的位置,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B不符合题意;
C.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实验中,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采用的是科学推理法。故C不符合题意;
D.光线实际不存在。利用带箭头的直线描述光的传播特点,采用的是模型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A
【详解】
A.铅笔反射的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偏离法线,向水面偏折,我们看水中的铅笔时,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水中的铅笔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比铅笔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斜插在水中的铅笔看上去向上弯折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故A正确;
B.看到水中的太阳,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水中的太阳不是圆形,是因为不平的水面发生了反射,故B错误;
C.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由图可知,这是在光照射下的影子,不是倒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7、D
【详解】
A.人脸不会发光,只是反射光,故人脸不是光源,故A错误;
BC.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C错误;
D.若要使人脸的像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要变长,因此要远离摄像头,故D正确。
故选D。
8、C
【详解】
A.手影是影子,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叫影子,故A错误;
B.摄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来工作的,故B错误;
C.投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故C正确;
D.岸上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D错误。
故选C。
9、D
【详解】
当水面下降时,入射光线传播方向和传播介质不变的情况下,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都与原先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平行,即折射角和反射角都不变,据此可作图如下
有图可知P1向左移动,P2向右移动,故ABC错误,不符合题意;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详解】
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凸透镜前16cm处时,因
f 故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40 10
【详解】
[1]由图可知,OB与镜面的夹角为50°,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法线与镜面是垂直的,所以反射角为
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为40°。
[2]当AO逆时针转动到的位置时(与AO的夹角为20°),若保持反射光线OB方向不变,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了2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和入射角都增大了10°,由于反射光线位置不变,所以法线逆时针转过了10°,而法线与镜面总是垂直的,所以需将平面镜绕O点逆时针转过的角度为10°。
2、5 竖直向上
【详解】
[1][2]若铅笔以5cm/s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同时像也以5cm/s的速度竖直向上运动。
3、沿直线 3×108
【详解】
[1]红外线是一种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108 m/s。
4、45
可逆
【详解】
[1]过O点作垂线OM,OM为平面镜的法线,如下图所示
由图中可知,∠AOM为入射角,∠BOM为反射角,因AO垂直于BO,可知∠AOB=90°,又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得
∠AOM=∠BOM
解得
∠AOM=∠BOM=45°
即入射角为45°。
[2]若将激光沿BO方向入射,观察到激光沿OA方向射出,即光的传播路径不变,故可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圆 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详解】
[1][2]太阳光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像和太阳的形状是一样的,是圆形,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三、计算题
1、(1)4.05×108m;(2)810h;(3)4.05×108m.
【详解】
解:(1)由题知,激光从月球传到地球所用的时间:
,
由得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
(2)一辆赛车以500km/h的速度不停地跑完月球到到地球的距离所用时间,
;
(3)夜晚时月亮在平静的湖水中成像,以湖面为平面镜的反射面,月亮在湖中所成的像与月亮到地球的距离相等,即为4.05×108m.
答:(1)月球距离地球4.05×108m;
(2)如果一辆赛车以500km/h的速度不停地跑,它要经过810h才能跑完这段路程;
(3)若夜晚时月亮在平静的湖水中成像,已知湖水深20米,则月亮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4.05×108m.
点睛:重点是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平面镜成像特征的应用,要特别注意激光在地球和月球间传播了一个来回,所以用总时间的一半来计算地月的距离;另外记清楚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1)2m;(2)3m;(3)2m/s;
【详解】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物到像的距离是物到平面镜距离的两倍;
因为李洋同学距平面镜的距离是1m,像与他之间的距离是:
;
(2)若他远离平面镜后退0.5m,则他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
所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5m,故像距离人的距离是:
;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该人以1m/s的速度正对镜子走去,则像也以1m/s的速度正对镜子走去,所以若以像为参照物,人相对于像的运动速度是:
.
3、(1)2m;(2)4m
【详解】
(1)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视力表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5m,小玥到视力表的距离为
(2)小玥在2s运动的距离为
小玥与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
答:(1)小玥应该坐在视力表前2m的位置。
(2)若小玥从当前位置以0.5m/s的速度远离镜子,则2s后小玥与视力表的像相距4m。
4、8.5m
【解析】
试题分析:如图所示,根据数学中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分别将两次人的身高、路灯距地面的高度、影子长、影子末端距路灯正下方的距离列出比例式,组成方程即可解出路灯的高度.
解:据题意,可得到以下示意图:
如图,人的身高CG=EH=1.7m,路灯高为AB,第一次影子长为CD=1.3m,第二次影子长为EF=1.8m,2s内人前进的距离CE=1m/s×2s=2m,根据题意得:
(1)△GCD∽△ABD,∴=,代入数据得:=;
(2)△HEF∽△ABF,∴=,代入数据得:=;
(1)(2)两式联立解得:BC=5.2m,AB=8.5m.
答:路灯距地面的高度是8.5m.
【点评】数学是学习物理的工具,较多的物理问题要用数学来解答,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培养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5、 (1)2.56秒;(2)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因为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详解】
(1)已知光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往返的路程为
2s=2×3.84×108m=7.68×108m
根据可知经过月球反射返回地球共需的时间
(2)因为地球到月球之间是真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这种测量法不能测量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答:(1)经过2.56秒后在地面接收到返回的激光信号。(2)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因为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四、实验探究
1、位置 5 较暗 虚 不可能
【详解】
(1)[1]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时,可以在观察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从而便于用B蜡烛确定A蜡烛像的位置。
(2)[2]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等于像距,由题意可知,物距为5cm,故像距也为5cm,即B蜡烛距离玻璃板5cm。
(3)[3]因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应尽量减少外界光线的干扰,故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4)[4]因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故将光屏放在B处,光屏上没有出现蜡烛的像,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5)[5]因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点没有实际光线到达,故在烛焰的像处放一根火柴,则火柴不可能被点燃。
2、同一高度上 10.0 缩小 照相机 70 远视 2
【详解】
(1)[1][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正中央,在实验前需要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即为焦点,光心到焦点的距离为焦距,分度值为1cm,刻度尺需要估读,故焦距为10.0cm。
(2)[3][4]如图乙所示,物距为35cm,大于两倍的焦距,故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5]保持图乙所示的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15.0cm,此时的物距为20cm,等于两倍的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像距也等于物距等于两倍的焦距,故光屏需要放在70.0cm刻度线处。
(4)[6]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靠近透镜,说明需要一个会聚透镜,会聚透镜即为凸透镜,而远视眼的镜片是凸透镜,故需要远视镜片。
(5)[7]由于将中间部分去掉,切去后相当于两个凸透镜,且光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上面的像下移,下面的像上移,错位成两个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