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7 10:5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一、选择题
1.下表为袁世凯后北洋军阀的执政情况表,该表反映出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是
A.军事独裁 B.政局动荡 C.社会黑暗 D.民生凋敝
2.“民国后,中国进入一段复杂、黑暗的时期。”之所以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A.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B.官僚地主、争权夺利
C.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D.列强争霸、矛盾重重
3.孙中山在《讨袁橄文》中写道:“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戳此民贼,以拯吾民。”由此掀起了
A.广州起义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护国运动
4.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C.“二十一条” D.德国的权利转交给日本
5.北洋政府统治黑暗,但该时期中国也出现了一些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新气象。以下属于此时期的新气象的是( )
A.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科举制度的废除 D.维新变法思想出现
6.下列历史事件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兴中会成立 ②黄花岗起义 ③二次革命 ④宋教仁遇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7.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南方多个省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
A.护法运动 B.护国战争 C.二次革命 D.辛亥革命
8.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发动武昌起义,创建中华民国,发动二次革命。这群人属于
A.农民阶级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地主阶级洋务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9.护国运动中,最早宣告独立的省份是
A.广西 B.云南 C.江西 D.广东
10.1915年8月,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这说明了( )
A.梁启超转变为革命派 B.袁世凯曾出卖维新派
C.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 D.袁世凯勾结帝国主义
11.下列历史史实不能说明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制度,倒行逆施的是
A.镇压"二次革命" B.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C.逼迫宣统皇帝退位 D.修改总统选举法,可指定继承人.
12.“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 B.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C.袁世凯称帝 D.清帝复辟
二、综合题
13.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今天仍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材料二: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材料三:他不过是我国旧环境产生的一个超等的大政客。在他的任内,他借了一大批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扩充了北洋军队的势力,与日本订了民国四年的条约,最后听了一群小人的话,幻想称帝。等到他于民国五年6月6日死的时候,他没有做一件于国有益、于已有光的事情。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经过近代以来的长期艰苦奋斗,中国人民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光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孙中山先生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我呼吁,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发扬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材料中的划线内容代表的是该指导思想中的哪一项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将树砍断了的”含义,为什么又说“树墩还在”
(3)“他”是谁?针对“他”暗杀宋教仁、幻想称帝,孙中山又领导了什么斗争?
(4)请结合材料四谈一谈,你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哪些努力?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在孙中山的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
材料二 如下图
图1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制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1924年孙中山《建国纲要》
图2材料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改编自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1)写出材料一中“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革命组织”的性质。
(2)材料二图1的政治纲领中,体现三民主义中“民生”思想的内容是什么?根据图2,分析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材料三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根据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中学生学习?(至少写出两点)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精心策划】
材料一 新修的《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袁世凯继而又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为10年,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1)材料一反映了袁世凯什么样的企图?
【倒行逆施】
材料二 他(袁世凯)不过是我国旧环境产生的一个超等的大政客。在他的任内,他借了一批大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扩充了北洋军队的势力,与日本订了民国四年的条约,最后听了一群小人的话,幻想称帝。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袁世凯为了称帝采取了哪些行动?
【幻想破灭】
材料三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勠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撤文》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是什么?这次革命党人为保卫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战争名称和结果。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个历史人物掌握北洋政权的时间很短,说明这一时期政权更替迅速,反映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局动荡,B项正确;仅从表格信息无法得出军事独裁和军阀之间的混战和社会黑暗,排除AC项;表格信息不能反映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这么说,其主要原因是军阀割据,连年混战。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分别收买和互相争夺下,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A项正确;官僚地主、争权夺利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民国后没有出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排除C项;当时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列强争霸、矛盾重重,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到1916年的护国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由材料“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可知与护国运动有关,故D项正确;广州起义指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举行的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要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袁世凯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而称帝,排除B项;二次革命是1913年资产阶级阻止袁世凯扩权称帝而发起的战役,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接受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C项正确;《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是1918年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卖国协定,排除A项;承认外蒙自治是二战期间的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以外蒙独立为代价换苏联东征日本在我国东北的侵略军,排除B项;德国的权利转交给日本是巴黎和会上《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在1912年以后,由此可知属于北洋军阀时期的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项正确;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的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在1905年,排除C项;维新思想的出现是在19世纪后期,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兴中会成立是在1894年;②黄花岗起义是在1911年;③④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引发了1913年的二次革命,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②④③,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7.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南方多个省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国战争,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随之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B项正确;袁世凯死后,继任的北洋统治者拒绝恢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认为,约法和国会是共和国的象征,为了维护共和制度,他毅然举起了“护法”的大旗,1917年秋,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试图借助滇系、桂系等西南军阀的军事力量,开展护法运动,排除A项;“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他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排除C项;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8.D
【详解】
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它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武昌起义,进行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建立了中华民国。1913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反抗袁世凯的革命事件,史称二次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同盟会,发动武昌起义,创建中华民国,发动二次革命,D项符合题意;在近代,农民阶级发动矛头指向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排除A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和平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不主张暴力革命,排除B项;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学习西方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9.B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1915年12月25日,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揭开了护国运动的序幕。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护国运动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0.C
【详解】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意图称帝,不得人心,遭到国人的反对,C项正确;梁启超属于维新派,此时并没有转变为革命派,排除A项;袁世凯曾出卖维新派是戊戌变法时期,排除B项;处理中说明的是袁世凯称帝,不是勾结帝国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因此不能说明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制度,倒行逆施的是“逼迫宣统皇帝退位”。C项符合题意;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公然背弃誓言,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和国会,修改总统选举法,可指定继承人.等。ABD项能说明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制度,倒行逆施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点睛】
12.B
【详解】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分别收买和互相争夺下,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各派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B项正确;“辛亥革命后13年”即1912—1924年,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是中国社会黑暗的腐败原因,排除A项;袁世凯称帝只有八十三天,1917年清帝复辟只有12谈天,都不是导致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13.(1)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2)“将树砍断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树墩还在”:革命不彻底;没有彻底清算中国的传统封建文化;没有彻底推翻封建制度;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3)袁世凯;二次革命。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其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民权主义,即:国民权利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
(2) 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说“将树砍断了”;辛亥革命的最大问题是革命不彻底,没有彻底清算中国的传统封建文化,没有彻底推翻封建制度,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因此说“树墩还在”。
(3) 根据材料“在他的任内,他借了一大批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扩充了北洋军队的势力,与日本订了民国四年的条约,最后听了一群小人的话,幻想称帝。等到他于民国五年6月6日死的时候,他没有做一件于国有益、于已有光的事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指的是袁世凯。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
(4) 开放性设问,结合材料四,围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14.(1)名称:中国同盟会;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内容:平均地权;
主张:满足全国人民衣、食、住、行的需要。
(3)角度:政治角度;
功绩: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4)品质:天下为公,一心为民;不屈不挠,勇于探索。
(1)
名称:由材料“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及所学知识可知,“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名称是中国同盟会;
性质: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
内容:由材料二图1中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及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三民主义中“民生”思想的内容是平均地权;
主张:由图2内容“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制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可以看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的主张是满足全国人民衣、食、住、行的需要。
(3)
角度:由材料“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可知,材料三是从政治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
功绩: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4)
品质: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知识可知,孙中山值得我们中学生学习的优秀精神品质有:天下为公,—心为民;不屈不挠,勇于探索。
15.(1)企图:复辟帝制。
(2)行动:刺杀宋教仁;扩充北洋军队的势力;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3)态度:反对;名称:护国运动;结果:护国运动取得胜利,袁世凯取消帝制。
(1)
企图:根据材料“……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可得出,材料一反映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
(2)
行动:根据材料“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可得出,刺杀宋教仁;根据材料“……扩充了北洋军队的势力”可得出,扩充北洋军队的势力;根据材料“与日本订了民国四年的条约……”可得出,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3)
态度:根据材料“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勠此民贼”可得出,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
名称:根据所学可得出,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结果:根据所学可得出,护国运动取得了胜利,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