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选择题
1.“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炮?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士兵撤出宛平?”这是美国记者斯诺在1937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的提问。斯诺的质问主要针对的事件是
A.“一二·九”运动 B.卢沟桥事变 C.西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制造了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3.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残忍杀害30万以上同胞,犯下滔天罪行。这个罪行指( )
A.南京大屠杀 B.“三光政策”
C.细菌战 D.旅顺大屠杀
4.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是( )
A.七七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5.中国共产党在1937年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表示愿意接受国民军事委员会之调配,待命出动,担任抗日之责。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促成国民革命军创建
B.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C.敌后战场军事力量发展迅速
D.表达和平民主建国的诚意
6.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增强民族凝聚力,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年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二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旅顺大屠杀 D.南京大屠杀
7.下列图片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以下能作为揭露日本法西斯最有力的证据是
①人靶 ②活埋 ③杀人比赛 ④集体屠杀
A.文学作品中的描写 B.电影片段中的场景
C.日本的官方言论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的新闻照片
8.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向全国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于7月15日递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言宣布:“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材料中“共赴国难”指的是( )
A.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国共两党消除了矛盾
C.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9.艺术创作与时代需要紧密相连。下图漫画《将来我们所看得见的结果!》(1937年11月)创作的主要意图是( )
A.呼吁开始抗战 B.揭露日军暴行
C.鼓舞国人斗志 D.庆祝抗战胜利
10.这面旗帜召唤着全中国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召唤着全中国的工农兵学商,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这面旗帜”是
A.大力提倡实业救国 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11.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师宋庚一,于2021年12月14日下午,在给学生上课教学期间,发表极其错误的言论,质疑南京大屠杀人数。说什么小说杜撰,真实数字存在疑点,说什么30万人是没有数据支持的。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直接证据是( )
①1995年拍摄的电影《南京1937》
②美国牧师约翰 马吉1937年拍摄的长度达105分钟的南京大屠杀电影胶片
③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约翰 拉贝在1937年详细记录的日军暴行
④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夏淑琴全家9口人被杀7口,她被刺伤后从死人堆里爬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号门的墙面侧看好似一把断裂的军刀,但当我们从高空往下俯视整个馆时,它是一艘和平之舟。由此得知建馆理念是( )
A.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B.淡忘回忆,安于现状
C.铭记历史,彰显个性 D.遗忘过去,开创未来
13.在民主革命阶段,下列各项与国共两党合作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①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②新三民主义提出 ③井冈山会师 ④抗日战争胜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下列选项描述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事件的是( )
A.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B.诗句“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急”
C.诗句“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冤魂在地狱中哭泣”
D.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15.国共关系直接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前途与命运,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实现再合作的原因是( )
A.日本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 B.共产党改编红军、停止内战
C.东北军和八路军实现了联合 D.国民政府改编、缓和了矛盾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1937年12月15日,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三千多人,被日军解往南京汉中门外,用机枪密集扫射。然后,受伤未死者与死者一起被焚化。16日,中国难民五千多人,被日军集体押往南京中山码头,双手反绑,排列成行,用机枪扫射后,弃尸江中……丧心病狂的日本军队还冲进由红十字会和其他国际友人设立的“安全区”,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国民居民,把“安全区”变成了黑暗、悲惨的人间地狱……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的表述发生了变化,修改前,都提到了“屠杀”,谈及屠杀的数字,少的说有“十几万人”,多的说“30万人以上”。但在修改稿中,用“大量、许多”等词语含糊其辞,有的还公然写着“没有定论”。
请回答:
(1)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请从中国近代史中列举三个与南京有关的历史事件。
(2)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对此你有何感想?
(3)日本有人修改历史教科书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17.中国近代历史,中国人民面对列强的侵略,不断的展开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撕裂的国土】
材料一 如图一、二所示
(1)图一所示阴影部分领土和图二领土分别被列强在哪次侵华战争中割占的?
【哭泣的城市】
材料二 1858年11月18日,恩格斯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的《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称:“由于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使广州的一部分贸易转移到了上海。其他的口岸差不多都没有什么贸易,而汕头这个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又不属于那五个开放的口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8页)……19世纪中期的汕头地域面积虽然只有2平方公里,但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然条件非常优越。随着樟林港的衰落,汕头港逐渐取代了樟林港的地位,成为潮汕地区中心港口。……另一名谈判代表依尔近公爵也说:“可能这次签订条约将汕头辟为商埠”。由此可见,列强各国早就想把汕头变成为其非法牟利的“合法”贸易商埠。
——《“汕头商业意义的口岸”由来浅说》汕头日报5月13日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哪项条约将汕头开辟为商埠?列强为什么要将汕头开辟为商埠?
【团结中抗争】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材料四 日本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结果……他们……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5)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人宛平城搜查遭拒.随即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反击。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故B符合题意。“一二 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故A不符合题意。西安事变发生在西安,故C不符合题意。南京大屠杀发生在南京,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识记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时间和地点,即可解答此题。
2.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制造了七七事变,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在沈阳, 八一三事变在上海, 南京大屠杀在南京,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A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残忍杀害30万以上同胞,犯下滔天罪行,这就是著名的南京大屠杀,A项正确;“三光政策”是指日本针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扫荡使用的政策,排除A项;细菌战是利用细菌或病毒作武器,以毒害人、畜及农作物,造成人工瘟疫的一种极端灭绝人性的罪行,排除C项;旅顺大屠杀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是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故A不符合题意;八一三事变是淞沪会战开始的标志,故B不符合题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C不符合题意;七七事变后,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易错点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需要分清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5.B
【详解】
根据题干“1937年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表示愿意接受国民军事委员会之调配,待命出动,担任抗日之责”可知,在日本全面侵华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努力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6.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对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展血腥屠杀,死难同胞达30万人以上。所以每年的12年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与南京大屠杀有关,D项正确;一·二八事变发生在1932年1月28日,日军留驻上海,排除A项;华北事变是1935年下半年日军策动“华北自治运动”,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排除B项;旅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占领军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杀,这也是日军的暴行,但在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的新闻照片属于一手史料,能够作为揭露日本法西斯最有力的证据,D项正确;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带有作者主观意志,电影片段中的场景具有艺术修饰成分,不能作为揭露日本法西斯最有力的证据,排除AB项;日本的官方言论是为日本统治服务,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共赴国难"指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D项正确;国民革命期间,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国共两党阶级利益不同,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B项;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也标志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9.C
【详解】
根据“全面抗战”“1937年11月”以及图片可知,图片反映全面抗战的刀插在敌人(日本人)的胸膛,敌人倒地,表达了全面抗战终会取得胜利,图片主要意图是鼓舞国人斗志,C项正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抗战,排除A项;图片没有体现揭露日军暴行,排除B项;1945年抗战取得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 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面旗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中日矛盾,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摒弃前嫌,精诚合作,在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故C正确;大力提倡实业救国是张謇的主张,不在抗日战争时期,故A错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不是召唤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故B、D错误。综上答案C。
1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就必须借助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的新闻照片进行研究、侵华日军老兵的战争回忆录、当年受害者幸存者的控诉材料等,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官方言论、电影的描述都含有文学色彩,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
材料“侧看好似一把断裂的军刀”反映的是勿忘国耻,材料“但当我们从高空往下俯视整个馆时,它是一艘和平之舟”反映的是珍爱和平,A项正确;安于现状不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建馆理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彰显个性,排除C项;南京大屠给我国带来沉重灾难,不能遗忘,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符合题意;②新三民主义提出是国民党一大上提出的,与国共两党合作有关,符合题意;③井冈山会师 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事件,是国共分裂时期的事件,与国共两党合作无关,不符合题意;④抗日战争胜利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成果,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③的ABD三项;故选C。
1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1937年7月7日,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制造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B项正确;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描述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排除A项;诗句“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冤魂在地狱中哭泣”描述的是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排除C项;打倒军阀,除列强”,是中国国民党党史上北伐战争时的口号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国共实现再合作的原因是日本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的抗战,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所以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6.(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即南京;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2)南京大屠杀。感想:侵略者凶恶残暴;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3)日本否认侵华历史,日本军国主义有复活可能。认识:我们要不忘国耻,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及世界和平的威胁。
(1)
事件:根据所学可得出,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根据所学可得出,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即南京。
根据所学可得出,1912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2)
事件:根据材料“……1937年12月15日,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三千多人,被日军解往南京汉中门外,用机枪密集扫射……”及所学可得出,材料一反映了南京大屠杀。
感想: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侵略者凶恶残暴,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等角度作答。
(3)
问题:根据材料“……在修改稿中,用‘大量、许多’等词语含糊其辞,有的还公然写着‘没有定论’”可得出,材料说明日本否认了侵华历史,日本军国主义有复活可能。
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我们要不忘国耻,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及世界和平的威胁等角度作答。
【点睛】
17.(1)(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错别字不得分;多写书名号不得分。)
(2)《天津条约》,(错别字不得分,无书名号不得分);原因: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潮汕地区中心港口;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便利列强对中国输出商品等。
(3)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或“打倒列强除军阀”)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政治: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抗战(或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战役),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或中共百团大战),战略上相互配合。基本条件:民族觉醒;民族团结。
(5)落后就要挨打,应提高综合国力;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中国人民有伟大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等。
(1)
观察图一可知,图一所示阴影部分领土是香港岛,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通过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被英国割占;观察图二可知,图二领土是台湾岛,台湾岛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的。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增开汕头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原因:根据“19世纪中期的汕头地域面积虽然只有2平方公里,但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然条件非常优越”可归纳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根据“随着樟林港的衰落,汕头港逐渐取代了樟林港的地位,成为潮汕地区中心港口”可归纳出潮汕地区中心港口;根据“可能这次签订条约将汕头辟为商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便利列强对中国输出商品等。
(3)
根据“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可以看出,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是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政治的表现是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的表现是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由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可以看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民族觉醒;民族团结。
(5)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应提高综合国力;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中国人民有伟大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等。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