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7 10:5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选择题
1.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列条约名称与相关战争对应正确的是( )
①《辛丑条约》 a.鸦片战争 ②《南京条约》 b.甲午中日战争 ③《马关条约》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a ②-b ③-c B.①-c ②-b ③-a
C.①-c ②-a ③-b D.①-b ②-a ③-c
2.下列对洋务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C.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3.“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一千三百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B.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有了新进展,发现了一枚刻有“云中白鹤”的印章,专家认为该印章是致远舰管带的私人物品。盖印章的主人是
A.丁汝昌 B.邓世昌 C.陈化成 D.聂士成
5.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严复等主持了《国闻报》。该报主要宣扬( )
A.变法图强的思想 B.兴办洋务的思想
C.民主革命的思想 D.抗日救亡的思想
6.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创办的一些工业企业中属于军事工业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开平煤矿 C.汉阳铁厂 D.轮船招商局
7.下列因不平等条约签订而发生的事件是( )
A.《南京条约》——虎门销烟 B.《马关条约》——公车上书
C.《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 D.《九国公约》——五四运动
8.政治漫画常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绘时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下图为当年来自欧洲的漫画明信片,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开始了中同半殖民地化进程 B.使中国丧失关税和司法主权
C.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设丁厂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9.李鸿章晚年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由此可知李鸿章( )
A.主张变法图强 B.对洋务事业有所反思
C.企图独揽大权 D.完全否定了洋务事业
10.下表为 1895——1913 年外资企业中各类厂矿数量及资本统计表,导致表格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的开放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方式的转变
11.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战后则是“投资+特权”,这里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主张“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上述人物宣传了什么观点?( )
A.以革命形势推翻当时的政府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改革变法 D.进行思想变革
13.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抵抗侵略,英勇牺牲
C.操办洋务,创办工业 D.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14.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1900 年,义和团大败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的战斗主要发生在()
A.大沽口 B.廊坊 C.山海关 D.虎门
15.蒋廷黻曾写道: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作者强调了当时中国
A.军备落后
B.国力贫弱
C.政治腐败
D.急需改革
二、综合题
16.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国门,一步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2年的条约真是所谓“城下之盟”,英国方面向来所不满足的皆一一满足,其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之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下之盟”的名称。 概括“城下之盟”损害的中国的主权。
材料二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引发日清战争。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国民对大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一种新型的近代清国观开始形成,大和民族自身的优越感迅速转变成时代思潮的主流。从此,日本对邻国开始盛气凌人了。
——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2)材料二中的“日清战争”又称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二指出这场战争使日本国民心理发生的变化。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后果?
材料三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各国军队在北京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屈辱,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
——摘编自《复兴之路》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指的是什么?“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4)综上所述,请概括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后来的条约附件又规定:“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高心湛《“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该条约签订以后,台湾人民纷纷表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坚决反对割让台湾。爱国志士徐骤等人组织义军,与刘永福等人领导的清军协同作战,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打死打伤日军32000多…….
——摘自初中历史教科书
(1)材料一反映了《南京条约》的哪些内容?损害了中国什么主权?
(2)材料二认为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你认同吗,为什么?
(3)写出材料三中条约的名称。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据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排除A、B、D项。
【点睛】
2.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A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没有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排除BD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C项。故选A项。
3.B
【详解】
材料中的信息是洋务企业创办三年内使外国在中国的收入减少,即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故B符合题意。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A项错误;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选B。
4.B
【详解】
依据题干“致远舰”可知,这是说的邓世昌。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B符合题意;丁汝昌、陈化成、聂士成与“致远舰管带”无关,排除ACD,故选择B。
5.A
【详解】
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由此可知,《国闻报》主要宣扬变法图强的思想。故A符合题意;兴办洋务与《国闻报》不符,排除B;《民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排除C;抗日救亡的思想与《国闻报》不符,排除D。故选A。
6.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A项正确;BCD都属于民用企业。故选A项。
7.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因此因不平等条约签订而发生的事件是《马关条约》——公车上书,B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而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年,排除A项;《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而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排除C项;《九国公约》签订于1922年,而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
依据图中漫画左图是“痛击中国龙”,右图是众多外国人殴打中国人。体现出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D项正确;A和B是《南京条约》的影响;C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故选D。
9.B
【详解】
依据题干“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的信息可知,材料表明,李鸿章在洋务运动失败后,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认识到了洋务运动的不足,B符合题意;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变法图强,A排除;CD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
10.D
【详解】
从表格材料中可以看出列强在这一时期投资设厂迅速增加,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让列强相继取得在华投资设厂的特权,列强对近代中国的经济侵略也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故D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不符合题意;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的开放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 的内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属于政治领域,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且发生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故C不符合题意。
11.C
【详解】
由材料关键信息是“投资+特权”并结合所学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以C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失去更多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最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12.C
【详解】
公车上书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梁启超和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和严复的“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宣传了改革变法观点,C项正确;以革命形势推翻当时的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A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B项;进行思想变革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因此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力陈变法,推行维新”。D项正确;林则徐虎门销烟,排除A项;抵抗列强侵略,英勇牺牲,与康有为不符,排除B项;操办洋务,创办工业,与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相关,与康有为不符,排除C项。故选D。
1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义和团大败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的战斗主要发生在廊坊等地,选项B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15.D
【详解】
根据题干的“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可以看出作者在强调中国急需改革,改革能促进中国的近代化。故D符合题意;军备落后、国力贫弱、政治腐败都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也是当时中国急需改革的原因,但题干材料中作者未强调。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1)名称:《南京条约》。损害主权:领土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
(2)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变化:对中华文化由赞赏到蔑视;日本国民心理从劣等感到优越感。后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说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趋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逐步加深。
(1)
根据材料一“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因此“城下之盟”的名称是《南京条约》。由“割香港岛给英国”,可知领土主权的破坏;由“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可知损害关税主权、贸易主权。因此“城下之盟”损害的中国的主权,如领土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派兵镇压,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蓄意挑起战争,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史称“甲午中日战争”。因此“日清战争”又称甲午中日战争。由“使日本国民对大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可知这场战争使日本国民心理发生的变化是对中华文化由赞赏到蔑视;日本国民心理从劣等感到优越感。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严重的后果,是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因此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可知“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了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逐步加深。
17.(1)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开放五口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交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损害的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
(2)原因: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不认同;西方列强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在华利益,而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3)名称:《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得出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开放五口通商口岸);依据材料一“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得出英商进出口货物应交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协定关税);依据材料一“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得出片面最惠国待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开放五口通商口岸损害贸易主权,协定关税损害关税主权。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可知材料二认为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观点不正确,材料二中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它们是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在华利益而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3)第一问依据材料三“坚决反对割让台湾”可知与《马关条约》有关,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让台湾给日本。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马关条约》使得帝国主义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新阶段,也使得列强在华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